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孔子與陳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絕’”系列之三 “絕境”畢現精神尊嚴

2013/8/6 9:39:47 點擊數: 【字體:


 

    公元前479年,魯國曲阜闕里一處簡樸的住宅里,73歲的孔子臥于病榻上,他感慨道:“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予、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陳蔡之困時,“孔門十哲”全部追隨著孔子,同受絕糧之苦,是他最忠實的門下。可是孔子病重時他們都不在跟前,這不能不令病榻上的老人唏噓傷感。

  周游列國十四年,是孔子集團思想上成熟時期,“陳蔡絕糧”又是十四年中一重要節點,對這一事件,陳州(今淮陽縣)明代古碑《厄臺碑》中將它與 “天地厄于晦月,日月厄于薄蝕,帝舜厄于歷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湯厄于夏臺,文王厄于里”相提并論。宋代文學家曾鞏稱此事是“圣人齊日月之明,不能違日月之道”。

  這一事件,不但關乎孔子及眾門徒的性命,更是眾門徒求索進步之良機,從本質上講也是中國文化最脆弱時刻,此后只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可與之相比。 “這是中國精神關鍵時刻,是我們文明關鍵時刻,如同蘇格拉底和耶穌的臨難,孔子在窮厄考驗下使他的文明實現精神升華,從此我們知道,除了升官發財打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還有失敗、窮困和軟弱不能侵蝕的精神尊嚴。”著名作家李敬澤先生講道。

  孔子脫困后,子貢親自為他執韁繩趕車,并感慨地說:“我們這些弟子跟隨先生在此遭受如此厄難,真是難忘啊!”

  孔子卻說:“你們跟著我絕糧陳蔡,是周游列國遭遇的最困厄之事,也是幸運之事。我曾聽說,一個國君不受困難的考驗,不能成為一個明君;一個舍身為仁的志士,不經過困難磨練,德行就不能得到顯現。陳蔡困厄,對我們是一次很好的考驗,鍛煉了我們的意志、決心和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由壞事變成了好事,你們說是這樣嗎?”

  2008年12月底,我行走于上蔡縣蔡溝鎮兩處厄臺遺址上,想象著2500年前,就在這里,一個老人帶著一群快餓死的書生,在極度危險的情境下,他們是如何堅持信念保持尊嚴的;他們的樂音、歌聲和低語,好似一直回蕩在這片荒野上,永無消歇。

  三弟子輪流談心孔夫子因材施教

  “陳蔡絕糧”最原始記載出自《論語》,只有33個字:“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子路問孔子,“君子也有陷于困境之時嗎?”孔子說,“當然有,不過君子遭窮受困時能堅持氣節,小人一遭窮困就無所不為”。

  《論語》的記錄者絕對想不到,他寫下的這33個字,會在后世引起那么豐富的聯想,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學者,踴躍參與了這個故事系列的創作。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長達數百字的精彩描述,大意如下:

  孔子知道弟子們十分郁悶,首先把豪放的子路叫過來,問道:“《詩經》中說,‘不是犀牛不是虎,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我們的大道不對嗎?為什么會落到這個田地?”

  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所以遭此大難。想必是我們的智謀不夠吧?所以不能脫出困境。”

  孔子說:“仲由,假如仁德之人不遭厄運,哪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如智謀之人一定能暢通無阻,哪有王叔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去了,子貢接著來見孔子。孔子問了同樣問題,子貢回答:“只因先生學說博大到極點,所以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容納先生,先生何不降低點要求呢?”

  孔子說:“有經驗的農民雖會種莊稼,但不能保證有收獲;好工匠雖手藝精巧,但他所造器具未必稱人心。德行操守,就像結網先有綱一樣,然后依序疏理結扎,但不一定為社會容納接受。今天你不堅持自己的理想,反而降低標準求取別人接納。子貢,你缺乏遠大志向呀!”

  孔子最后問的是顏回,顏回講:“只因先生學說博大到極點,所以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容納先生。不被接納又有什么?不被接納仍能堅持才顯現出君子本色!學說得不到研究提高,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于先生大道不被采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

  孔子聽完欣然笑道:“知我心者,回也。假如你發了財,我去給你當管家。”顏回給了孔子他最心儀的答案,以至于孔子說出“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的性情之言。

  中山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陳少明先生分析道:“與從戰國到秦漢間許多孔子故事一樣,孔門三杰子路、子貢、顏回,角色類型固定,與孔子談話順序固定,總是由、賜、回排隊,水平從低到高遞進,子路直率,認為是孔門踐道不夠,不被大眾理解。子貢機靈,奉承孔子:您太偉大,天下容不下您。但在孔子看來,一個信心不足,一個志向不大,都不認可。只有顏回接過子貢話頭,強調‘不容然后見君子’,說得夫子心花怒放。”

  孔子雖在危難之中,但仍針對弟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顯示出偉大教育家的風范。

  “顏回墨食”凸現師生知己情

  “陳蔡絕糧”故事,除了《史記》的精彩演繹外,在《莊子》、《孟子》、《荀子》等著作中都被反復書寫,孔子、子路、子貢、顏回等人都直面終極追求、追問。

  《莊子·讓王》中,這一故事被記述得更加生動,還增加了一些細節。

  孔子在陳、蔡間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飯,他臉色疲憊,可還在屋里不停地彈琴唱歌。

  顏回在室外擇菜,子路和子貢聊天:“先生兩次被趕出魯國,在衛國遭受鏟削足跡之辱,在宋國受到伐樹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之地弄得走投無路,如今在陳、蔡間又陷入困厄,圖謀殺害先生的沒有治罪,凌辱先生的沒有禁阻,可是先生弦歌鼓琴,未嘗絕音,難道所謂君子就是如此不懂得羞辱嗎?”

  這話當著顏回講,明顯是要他傳話給孔子。而子路、子貢把話說到這份兒上,可見兩人已經有信仰危機。

  孔子不能不罵:“子路、子貢這倆小子,太淺薄了,你們過來,我有話說。”子貢進了門還在嘟囔:“如此者可謂窮矣。”意思是混到這份兒上可謂山窮水盡了。

  孔子接著講了一段話,其實是他的“君子固窮”觀念的擴充。孔子說:“你們說的這叫什么話!君子通達于道叫做一以貫通,不能通達于道叫做窮困之境。如今我信守仁義之道遭逢亂世帶來的禍患,怎么能說成是窮困之境!所以說,善于反省就不會不通達于道,善于反省面臨危難才不會喪失德行。嚴寒已至,霜雪降臨大地,松柏仍是郁郁蔥蔥才令人起敬。陳、蔡之間的困厄,對我來說恐怕還是幸事啊!”

  這里有個成語典故,叫“歲寒知松柏”,孔子原話是“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這段話如黃鐘大呂。子路原來是武士,子貢原來是商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和現在的我們相差不遠,都認為如果真理不能兌現為現世的功名,就一錢不值。而孔子決然地說,真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對真理之道的認識和踐行。

  孔子之前,沒有中國人這么說過。公元前489年那片陰霾荒野上,孔子這么說了,說罷“烈然返瑟而弦”,樂音響遏行云,子路領略了老師的精神,“抗然執干而舞”。子貢呆若木雞,喃喃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慚愧之語透露出頓悟之心。

  “陳蔡絕糧”時,食是首要問題。在那種景況下,絕對是“民以食為天”。《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顏回墨食”的故事:

  被困之后,大家都束手無策,商人子貢頭腦靈活,他想辦法以貨易貨,從當地老百姓手中換來一石米。顏回和子路動手在屋檐下生火做飯。不一會飯熟了,顏回發現屋檐下的灰塵掉進飯上,便將黑色飯塊盛起來吃了。

  子貢看到很不高興,認為顏回偷吃,想告狀又不好直說,他故意問孔子:“請問先生,仁人廉士能因遇困改變節操嗎?”孔子說:“如果碰到困難就變節,哪里稱得上仁廉之士呢?”子貢說:“如果是顏回,他會不改節嗎?”孔子說:“是,他不會改節。”

  子貢將自己看到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很慎重:“顏回有高尚德行,我很久以前就深信不疑。你今天所講還需了解清楚,看其中是否有別的原因。你把他叫來,我問個明白。”

  子貢叫來顏回,孔子說:“不久前,我夢見了先人,先人在天之靈正保佑我們脫困,你們把飯煮好,我要用來祭祀他們。”

  顏回說:“剛才有灰塵掉到了飯中,把飯弄臟了。我把它盛出,要倒掉,又覺得可惜,就吃掉了。吃過的飯再來祭祀祖先,是不恭敬的。”

  孔子說:“原來如此。這樣做是對的,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

  顏回退出后,孔子對子路、子貢等人說:“我相信顏回有美德,是我觀察了很久的結論,不是等到今天才證實的。”大家更加敬佩顏回的德行。

  這個故事里,子貢懷疑顏回,也暗示出他對平時顏回受寵的不服。孔子對顏回極為了解,堅信不疑,堪稱學生的知己,這令其導師形象更豐滿。

  “陳蔡絕糧”事件,在多位學者的多次演繹下,孔子及弟子不畏艱險求索真理的精神,被展示得極為突出。孔子施教的意圖,是培養弟子們道德完善的人格,令其承擔社會政治使命,因此他重言傳更重身教——弦歌不絕,他以此行動,充分展示自己對信仰的堅持。

  子貢求楚脫困楚終不用夫子

  “陳蔡絕糧”后,孔子一行并未聽天由命,孔子不認為“獻祭”是可行辦法,他和弟子們既忍耐也求解,最終以外交手段配合軍事行動,由子貢到楚國求救,通過楚國的軍事恐嚇,在被困七天后獲得自由,動身前往他周游列國的最后一站——楚國。

  脫困的具體經過,《史記·孔子世家》只有一句:“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也有諸多文獻對此有所渲染。

  孔子被困時,楚國軍隊離他們不遠。孔子派能言善辯的子貢突圍向楚軍求助。隨行的陳國弟子公良孺“長賢,有勇力”,熟悉地理,陪同子貢前往。兩人想辦法沖出包圍圈,找到楚國軍隊。楚國軍隊傳話給陳蔡兩國,兩國都很緊張,商量放掉孔子一行,但楚軍不能入境。

  陳蔡兩國派使者遣散了圍困孔子的人群,孔子一行方得自由。

  孔子走了數天,終于抵達楚都負函(今信陽),楚昭王以隆重禮節迎接孔子一行,這也是孔子周游時空前的禮遇。孔子自然滿心歡喜。他與楚昭王密切來往,昭王很多事情都聽取他的意見,這影響了楚國權貴的利益。

  楚昭王想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里土地封贈給孔子,令他可以留在楚國輔佐政事,但他哥哥令尹子西阻止說:“大王的輔佐大臣里沒有像顏回這樣賢能的,將帥里沒有像子路這樣英勇的,主事臣子里沒有像宰予這樣干練的,如果給孔丘七百里土地,又有那么多賢能弟子幫他,對楚國不是好事。”楚昭王打消了這個念頭。

  楚國仍然不用孔子,孔子只好回到衛國。4年后返回魯國,結束十四年周游列國的行動。【原標題:“孔子與陳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絕’”系列之三 “絕境”畢現精神尊嚴】

  “陳蔡絕糧”,孔子弦歌不絕。這一事件,在多位學者的演繹下,孔子及弟子不畏艱險、求索真理的精神被展示得極為突出。圖為淮陽弦歌臺前九曲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9-01-07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