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孔子與陳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絕’”系列之二 陳蔡間上演“生死七日”

2013/8/6 9:41:39 點擊數(shù): 【字體:

 


    孔子居陳期間,并非一直呆在陳國。中國孔子基金會原會長、著名學(xué)者匡亞明先生認為,他曾“自陳適蔡,又自蔡適陳”,往返于兩國之間。孔子在蔡國住過一段時間,還曾從蔡國前往楚國葉縣(今平頂山葉縣),見葉公沈諸梁。

  沈諸梁,字子高,為楚國大夫,他執(zhí)政較開明,對孔子盛情款待。一天,葉公召見子路,請子路介紹孔子情況,子路借口不知道沒回答。孔子知道后責怪子路。子路說:“我聽說葉公并不誠實,表面對先生恭敬但未必是真心。據(jù)說他特喜歡龍,上界天龍聽說降下人間探望他,葉公在夢中見了龍,卻嚇得魂不附體,大呼救命。他對先生故作姿態(tài),是不是也和愛龍一樣呢?我認為在不了解他之前,無須將先生的情況告知他。”孔子點頭稱是。

  孔子對葉公深入觀察后,覺得他不可共謀大事,便帶弟子返回蔡國。

  返蔡途中,孔子一行要過河但找不到渡口。孔子見路旁有兩人并肩耕作,氣質(zhì)很像讀書人,就對子路說:“你去問問渡口在什么地方。”

  這兩個人,是隱士長沮和桀溺。

  子路恭敬地上前問道:“先生,請問過河的渡口在哪兒?”

  長沮反問:“坐在車上的老頭是誰?”“是我的老師孔丘先生。”子路回答。

  “那么他應(yīng)該知道渡口(不是指江河渡口,是指人生路口)在哪里!”長沮語帶諷刺,說完繼續(xù)干活,不理他了。子路只好又問桀溺:“先生,你能指點渡口在哪嗎?”

  桀溺回答說:“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意思是:現(xiàn)在天下到處動蕩不安,像洪水惡濁橫流。你的老師能改變局勢嗎?你緊緊跟隨,這是不識時務(wù)。依我說,你與其跟著他到處奔波,還不如像我們一樣,忘記這個世界忘記這個時代,只種自己的田,其余都不管。

  子路將兩人的話如實告訴孔子,孔子很落寞地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意思是我們是人,不可與鳥獸同群,我不和天下人同群,又和誰同群呢?若使天下已經(jīng)有道,我也不必來改變社會了。孔子是不肯放棄自己的責任與擔當?shù)摹?/p>

  2008年12月24日上午,記者抵達上蔡縣黃埠鎮(zhèn)天鵝莊村蔡埠口自然村,此地溝河交織,汝河廢河道呈東西流向蜿蜒于村頭。上蔡文史專家陳劍鋒先生走到廢河道邊一高臺地,說:“這兒原名蔡埠口,相傳就是子路問津要找的渡口。村旁大道(現(xiàn)在是省道216線,叫商南公路,即商丘至南陽公路)古代是由陳經(jīng)蔡至楚必經(jīng)之路,蔡埠口原是汝河上的大碼頭,從這兒順著汝河向東南可直通湖北洪澤湖。上世紀60年代,河上還有一座南北向古橋,橋頭有孔廟,橋邊有一通顏真卿題字碑——孔子問津處。上世紀80年代汝河改道,此地成廢河道,橋和建筑碑刻也早已消失,曾經(jīng)的大碼頭,只留下這一汪清水。”

  子路問津(或曰孔子問津)處的位置,有說法多種,有專家認為在楚地負函(今河南信陽)附近。

  因何絕糧?何時絕糧?

  公元前489年,吳伐陳,楚來救,長江上的兩個大國要在陳國身上比比誰的拳頭更硬。七月,楚軍進駐到陳楚交界處的城父(今河南寶豐縣)。

  戰(zhàn)爭血腥沉重,把一切貶為無足輕重的細節(jié),陳都淮陽城里,一群快餓死的書生倉皇逃離。孔子帶弟子向南方逃去,想經(jīng)蔡國奔楚國。行至陳蔡兩國邊界,被困于荒野上,絕糧七日。弟子們屢遭挫折,餓的餓病的病,孔子依然講經(jīng)說道,弦歌不止。這就是“陳蔡絕糧”,孔子一生中最緊要關(guān)頭之一,也是中國精神、中國文明的關(guān)鍵時刻。

  孔子師徒“陳蔡絕糧”的時間是公元前489年,對于具體月份,學(xué)者范希春先生所著《孔子本傳》說:“公元前489年七月,楚昭王駐兵城父,臨戰(zhàn)前,令巫師占卜,不利,昭王仍決定揮師前進,攻到陳國都城西北,昭王病故軍中,楚軍只好撤退。吳軍乘機大舉西進,一直攻到陳國都城城下。孔子師徒只好倉皇逃離陳國都城。”

  “楚昭王七月到城父,經(jīng)發(fā)兵作戰(zhàn)、撤軍,又吳軍進軍,再孔子師徒走了一百多里地,到陳蔡兩國邊境,約需月余時光,孔子師徒絕糧月份大概是中秋前后。”淮陽縣文史專家張云生先生推測。

  “絕糧陳蔡”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楚昭王派人禮聘孔子,陳、蔡兩國大夫非常惶恐,商量說:“孔子是有才德的賢者,他所譏評都切中諸侯弊端。他長久留于我們陳蔡之間,各位大夫所作所為都不符合其意。而今楚國是強國,又禮聘孔子,對我們陳蔡執(zhí)政大夫就危險了。”于是兩國都派了人丁,將孔子師徒圍困在荒郊曠野。

  司馬遷著作是“史家之絕唱”,他認為“絕糧陳蔡”的原因是陳蔡兩國派人圍困,但后世有學(xué)者有不同看法。孟子認為孔子這回走背字是“無上下之交也”,即上面未受重視,下面又脫離群眾,因此遇難受困。漢代陳安國注《論語·絕糧章》說:“吳伐陳,陳亂,故乏糧。”意思是因為戰(zhàn)亂,孔子師徒離陳時來不及備糧,中途又遇兵荒馬亂,走到陳蔡邊境無糧可購,造成絕糧。

  陳蔡是久為吳楚爭奪的小國,作為吳楚交戰(zhàn)區(qū),陳蔡兩國百姓不堪戰(zhàn)禍,多已逃離他鄉(xiāng)。孔子行經(jīng)陳蔡間,此地或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陳安國的說法近乎情理。

  “楚國是南方超級大國,除占據(jù)長江中下游的廣闊區(qū)域外,還控制著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大片地區(qū)。楚先滅陳蔡,后又復(fù)封陳、蔡,楚對陳、蔡隨心所欲地滅而復(fù)封,顯示出它們都是楚國傀儡。情理上它們不敢因楚聘孔子而與楚對著干。所以孟子與陳安國的說法都有道理。”張云生先生分析道。

  絕糧于陳蔡是孔子離陳至蔡時發(fā)生于陳蔡邊境之事,是他周游列國時第三度蒙難。有些資料誤將淮陽弦歌臺當成孔子絕糧之地是錯誤的。弦歌臺,只是淮陽人感動于孔子“絕糧七日仍弦歌不絕”的精神尊嚴,所建的紀念性建筑罷了。

  上蔡厄臺“搬過一回家”

  孔子既是絕糧于陳蔡兩國邊界,具體位置在哪兒呢?

  2008年12月24日下午,記者抵達上蔡縣東32公里蔡溝鎮(zhèn),在鎮(zhèn)北1.5公里處有一小村名蔡溝店村,村北有一片比周圍略高的崗地,上蔡文管所張六林先生告訴我:“這就是孔子絕糧的地方——厄臺舊址。”

  崗地上是一片桃園,冬季的桃樹給修剪得只剩樹樁,張六林和陳劍鋒兩先生在樹樁間走著,隨手撿拾著漢板瓦、筒瓦和漢磚殘片。走在距崗地十余米的村道上,我們意外發(fā)現(xiàn),路邊便是裸露文化層,主要是漢代建筑構(gòu)件和生活器皿殘片,張六林興奮地說:“明天要帶探鏟過來,好好發(fā)掘一下。崗地和路邊上撿到的這些東西,證明此處原有老古建。”

  張六林先生說:“你看這片崗地(厄臺舊址)北邊,就是商水縣(古屬陳國),西北——東南走向的枯河古河道離這兒也就一里多地。陳蔡古時以枯河分界,細看起來,這片崗地正在兩國界河枯河的南岸。”

  厄臺始建年月不詳,漢時尊孔崇圣,上蔡人在厄臺上修建廟宇,稱厄廟,漢代蔡邕還曾為此撰寫碑文。當時的厄廟占地九畝余,正殿大成殿內(nèi)塑孔子坐像,旁伴“十哲”。大成殿前面有禮殿,后有啟圣宮,左有文昌宮、尊經(jīng)閣,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每逢廟會之期,香客云集。現(xiàn)在只剩下那些板瓦和漢磚殘片。

  清代康熙年間所修《上蔡縣志·輿地志》中有條記載:厄臺即厄廟,在城東六十里蔡溝鎮(zhèn)。孟子曰“君子厄于陳蔡之間”即此。舊廟在鎮(zhèn)外荒陬,棟宇傾頹,圣像剝落。康熙二十八年知縣楊廷望,移建于蔡溝鎮(zhèn),廟貌鼎新。復(fù)置祭田地一頃,飭原祀生孔印祚世守其業(yè),永奉祀事。

  那么,移建之后的厄臺又在哪兒呢?

  我們趕到蔡溝鎮(zhèn)中學(xué),這兒便是康熙二十八年遷建的厄臺所在地,但古建已蕩然無存。我留意到,鎮(zhèn)中學(xué)的幾間平房用的全是厚重老磚,“都是拆毀厄臺老建筑上的。”張六林講。

  在中學(xué)院內(nèi),記者看到一棵參天的老銀杏樹,它是樹包樹,外頭枯樹干枝嶙峋,卻包生著一棵活樹。“相傳此樹為孔子手栽,唐時火焚枯死,樹中新生一樹。明清又遭雷擊,其內(nèi)又包生一樹,幾度枯榮,蔚為奇觀。蔡人留有古詩‘華夏風(fēng)煙亂武津,但留圣跡憶天心。厄臺七日弦歌古,銀杏千年歲月深’。”上蔡縣文管所張六林先生講道。

  “陳蔡絕糧”之民間版本

  “陳蔡絕糧”,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七天。大時代下非凡的人物,遭遇了特殊困境,孔子及弟子們性格與思想、觀念與環(huán)境的沖突及他們所探索永恒的主題,都構(gòu)成了強烈的感染力,值得后世人們一再解讀。《論語》作為最早最原始的記載只有33個字,但從戰(zhàn)國《莊子》到漢代《孔子家語》,這個故事至少有九個版本。這里先講陳蔡民間對這一故事的精彩演繹,其他“系列三”里再講。

  淮陽老百姓認為,孔子是被困在淮陽縣城南壇湖中的高臺(即后來的弦歌臺)絕糧的。當時孔子又彈琴又唱歌,感動了湖中一條九尺來長大魚,自動跳上岸來讓他們煮吃。

  淮陽還傳說,孔子被困南壇湖時,弟子們分頭到湖里找吃的。沒工具捉不到魚,孔子看湖里生長著蒲,就拔出來,下邊蒲根細膩白嫩、脆甜可口,大家就吃蒲根活了下來。至今淮陽還把蒲菜叫做“圣人菜”,是當?shù)卣写F客的特色菜。

  上蔡老百姓傳說,孔子一行數(shù)人被陳蔡兩國大夫派人困在蔡溝店,絕糧數(shù)日后子貢與子路找機會偷跑到蔡溝店集市上買糧。市井蕭條,二人沒買著。子貢看到一片青堂瓦舍,便敲門求助,見到一個鶴發(fā)童顏的老者,兩人說出借糧之事。老者說:“孔老夫子高徒借糧,沒有不借的理兒。正好我也有一事討教——這個世道上何高何厚何香何臭?如能明訓(xùn),我愿借糧一石。”

  子貢正思索老者所問何意,子路已脫口而出:“天高地厚肉香屎臭。”

  老者聞聽起身一揖,隨即送客。

  二人回來對孔子說了,孔子對子路說:“你只知道天高地厚肉香屎臭,遇事不審時度勢信口雌黃。應(yīng)該答復(fù)‘父母高夫妻厚餓了香飽了臭’。”

  子貢再去找老者,老者一聽這個答案滿意了:“先生此言盡理盡情。我蔡地本是禮儀之邦,易象之源。現(xiàn)在禮崩樂壞,賢者失時而困,可悲可嘆呀!”于是叫家人裝了一石米,送子貢回去。

  蔡溝店東邊是楊集鎮(zhèn),這是久負盛名的“毛筆之鄉(xiāng)”。當?shù)厝藗髡f,楊集毛筆也和孔子有關(guān)。

  話說孔子被困蔡溝店,有位老樵夫路過,看到孔子在雨中帶頭唱歌,大為感動,他回到家取來食物和水。面對老樵夫的義舉,孔子不知該咋感謝他。

  孔子的目光落到老樵夫包食物的棉包袱和提水壺的麻皮上,他先將麻皮揉作細絲,將揉好的麻皮絲用佩劍斬作幾段,隨手在地上撿起一根木棍,從包袱上撕下幾縷棉線,把麻段用棉線綁在木棍一端,制成一支麻段棍,用麻段棍蘸著泥水在地上寫道:“君不困不成王也,烈士不困行不彰也。”意思是成就大業(yè),一定要歷經(jīng)艱難困苦。

  老樵夫回到家,總想起孔子拿麻段棍在地上寫字的事,后來突然想明白了,麻段用棉線扎在棍頭上寫字,比用刀用錐子刻劃要省勁兒。于是,他照樣子做起了“麻刷筆”,這就是原始毛筆雛形。后來,他的子孫都做起了制毛筆的生意,并逐漸改麻為畜、獸毛,改木棍為竹子,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毛筆。【原標題:“孔子與陳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絕’”系列之二 陳蔡間上演“生死七日”】

  位于上蔡縣蔡溝鎮(zhèn)蔡溝店村的厄臺舊地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wǎng)-大河報 2009-01-06 作者:盛夏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