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項城有袁世凱舊宅,安陽有袁世凱舊宅,天津也有袁世凱故居。但河南項城“袁宅”是袁世凱的出生地。歷史無情,作為封建地主莊園,項城袁宅雖象征著腐朽,但作為歷史遺存,依然有很高的開發和研究價值。
如今的袁宅,雖被公布為河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際上沒有專業人員管理,只有一個農民自發為袁家“看家護院”。在經過戰亂和動蕩之后,如今的袁宅面臨著新的危機。
袁宅曾經氣勢恢宏
去河南項城采訪,聽說袁世凱舊居(當地人也稱袁宅)已被歷史的風雨擊打得殘破不堪,加之有關部門疏于管理,便產生了“親眼看看”的欲望。
9月8日,記者驅車直奔袁宅。
袁氏舊居位于項城市東南17公里王明口鎮袁寨村,原名石腰莊,是明末仕宦石氏的一家莊園。清末,石氏家道中落,袁氏盛旺。1858年,袁世凱父袁保中、祖父袁甲三及叔祖父袁重三以巨資購得石氏莊園,修筑寨堡,由項城城郊遷居于此,改稱袁寨。袁寨,原建筑規模宏大,總占地18萬平方米,樓瓦房500余間,分設住宅、學校、兵營、花園等。其中住宅占地3萬余平方米,樓房266間,磚砌方形寨墻,四角炮樓守衛,三道寨河環衛,門外吊橋高懸,防衛森嚴,是一座中國典型的“防御寨堡”。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就出生在這座寨堡內。因袁世凱出生于此,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故稱袁氏舊居。這是典型的晚清地主莊園,清式建筑,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世凱在項城不僅遺有袁宅,而且遺有行宮。其行宮又稱帥府,位于項城市水寨鎮中心南大街北首西側,為袁世凱堂弟袁世鈞所建。行宮坐西向東,占地12000平方米。原貌西側為花園,南、北、西三面以城壕環繞。建筑布局以中軸線為主,左右對稱,整體鳥瞰是一個“富”字。
袁世凱舊居在項城的名氣很大,婦孺皆知。從項城去袁宅,沿途沒有指示標牌,但隨便問一個當地的老百姓都能夠詳細地指出行走路線和方位。但也有當地人說:“袁宅沒什么看頭,房子有的被扒、有的已坍塌,僅有的房屋內也是空空蕩蕩的。”
經歷三次滅頂之災
中午時分,采訪車駛入袁寨村。記者問一村民:“袁世凱舊居在什么地方?”
他用手一指說:“這里就是。” 記者抬頭一看,有點愕然,在兩段殘破的院墻中間,夾著兩扇朽腐的大門。原來,采訪車剛好停在袁氏舊居前。
袁氏舊居大門左側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粘滿了泥巴,已看不清碑文。木制的大門油漆斑駁、殘缺不全,兩邊是低矮的青磚圍墻,與普通農家小院的圍墻沒有什么兩樣。
走進院內,古樸凝重的建筑群、凝綠滴翠的松柏,以及白色照壁上“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舊居”字樣,提醒著記者這里便是袁氏舊居。在一個精致的亭子中間,鑲有一塊黑顏色的石牌,從上邊可以看到,1986年11月21日,袁氏舊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的背面寫著:“1857年建,其重點保護區東至院墻東28米處,西至院墻西20米處,南至村中路南,沿北至院墻北20米處。”
袁氏舊居內沒有管理機構,一位自稱侯金亮的人主動向記者介紹,他是袁寨村人,現在他義務看管袁氏舊居。
侯金亮說,以前,遠遠望去,袁氏故居城池偉岸、廳堂連云。但是,經過1958年、1962年、1976年三次被毀,現在僅存50多間房子,很多建筑成了危房。1958年大煉鋼鐵時,袁宅內的石磚被扒走燒了石灰,房子的木料被拆去做了大煉鋼鐵的燃料;1962年,袁宅內剩下的房子成了倉庫,當地糧食部門的糧食全部堆放在那里;1976年,公社和村里要修路,袁宅的磚石成了原料。如今,袁宅僅存的建筑內空空蕩蕩。記者看到,在袁家高大寬敞的客堂內,地上堆滿了從房子上拆下的檁條、椽子和木板,墻壁上、梁上隱約可見“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斗私批修”等口號。據侯金亮介紹,這座建筑原來是懸掛圣旨、匾額的客堂,“文革”時匾額全部被砸了,實在令人惋惜。
自發“看家護院”
今年50歲的侯金亮,從小酷愛歷史,喜愛文化風物。因為袁家的后代全部在海外,袁宅疏于管理,侯金亮的心中非常著急。
1986年,袁氏舊居被公布為“省保”單位后,侯金亮便義務管理。后來,他干脆把家也搬進了袁宅。他入袁宅時,宅內破敗不堪,院內除了兩棵1852年栽下的松樹外,沒有其他的樹木,只有雜草叢生,宅內豬羊出沒,蒼涼而狼藉。他先從綠化開始,從自己的積蓄中拿來錢買磚、鋪路、平整地面,按照合理的布局種植樹木。剛開始,他的妻子常常和他打鬧,說他神經有毛病,不務正業。村里的群眾也說他是個瘋子,袁氏家族與他不沾親、不帶故,政府又沒有委派他,這是何苦呢?
后來,袁氏舊居被批準為“省保”文物后,上級政府送來了一塊石碑,但是村上和當地政府也沒人管,這塊石碑只好躺在大門前,成了墊腳石,上邊的字也快被磨掉了。1992年,侯金亮籌錢按照那塊石碑上的內容又制作了一塊石碑,矗立在院中,在它上邊又蓋了一個亭子。
袁世凱出生的具體地點,在袁宅東北角的一座兩層青磚小樓內。1972年,這座小樓因儲存糧食被毀壞,侯金亮便借錢買來木板重新修葺,自己又用木板寫了一個“袁世凱出生地”的牌子掛在外邊。
后來,當地有關部門便委托侯金亮管理袁宅,但沒有分文報酬,他只好靠每年不到4000元的門票收入維持生計。侯金亮還收集一些與袁世凱有關的實物與資料,制成了圖文并茂的幾十個展板,供游人參觀。一些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如袁世凱簽訂的21條全文,上邊有袁世凱的親筆批文,還有《臨時政府公報》全文、袁世凱被任命為總統時的證書、袁世凱向清帝發出的要求退位的通牒、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中撤銷稱帝的全文等。
在一個大廳內,懸掛有袁世凱身披戎裝的照片,侯金亮在這里建立了一個小型展覽館,玻璃櫥窗內放著些實物和袁世凱親筆寫的家書等文字資料,每件實物都附有說明文字。
為了讓游人了解袁世凱的生平,在文化局的支持下,侯金亮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去北京博物館復制材料,花費近2萬元印刷了1萬本《袁氏故居與袁氏家族》一書,圖文并茂,深受游客喜歡。
現在,為了維護管理袁氏故居,除當地政府的資金維持之外,侯金亮已欠下7萬多元。資金緊張時,他把家里的糧食、樹木都賣了。2003年,他借了3000元錢,在從項城去袁寨的路上,制作了30多塊標志牌,但有的被人偷走了,有的被人砸壞,現在僅剩下一塊。
2003年夏天,周口市委一位領導來袁宅視察,看到其窘況后,撥款5萬元修路,侯金亮又借款5000元,終于修成了一條從袁宅到村口的水泥路。
記者在留言簿上看到,游客留言最多的內容是盡快維修袁氏故居,搞好旅游開發。面對越來越多的游人,當地政府也意識到它的旅游價值,侯金亮現在最大的想法是希望當地政府把這一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
對待袁宅的態度
對待歷史遺跡,我們的態度是保護和開發,袁宅作為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的風云人物袁世凱的舊居,不僅亟待搶救,更具有開發價值!
就拿項城市來說,今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省5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享有省轄市經濟管理權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項城又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除袁世凱舊居和行宮外,還有仰韶、龍山及商、周文化遺址、漢光武廟等歷史文化遺存。如果能以開發促保護,這些歷史遺存就會在市場經濟中再生。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紅旗渠精神誕生地。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評選中名列榜首。但在安陽保存了袁世凱的墓地“袁林”,惟獨沒有保存“袁宅”。
項城袁宅是袁世凱的出生地,安陽袁宅是袁世凱“功成名就”時的府邸,天津也有袁世凱的故居,是他的淫亂之地。如果三地“袁宅”都能夠很好地保護和開發,對于研究袁世凱本人乃至清末和民國歷史,肯定會起到歷史活化石的作用。
■鏈 接
三處袁宅景況不同
袁世凱故居不止項城一處。在河南安陽,也曾經有規模龐大的袁世凱故居。但是,也基本上“無跡可尋”了。
據知情人回憶,安陽的袁世凱舊居在洹上村 ,洹上村名為村,實際只是袁世凱宅第的名稱,當地老百姓稱洹上村為“袁宅”或“袁家花園”。安陽的袁宅坐北朝南,為方形,據說面積是300畝,四周筑有上薄下厚的磚砌圍墻,墻高約7米,墻基厚約1.5米,中間是住宅區,東邊是花園,西邊靠后似乎有一片仆役居住的瓦房。
洹上村東部是花園,花園與住宅區中間是一條貫穿南北的大路。
建造這樣大規模的豪華宅第,袁世凱可能也怕招致社會非議,傳說他曾對人講這所宅院是朋友饋贈的。但當地老百姓講,修建袁宅時很多人見過袁世凱坐著4人肩扛的太師椅在建筑工地視察。這與饋贈的說法似乎有些矛盾。
如今,安陽袁世凱故居已無跡可尋了。一位親身經歷了袁世凱故居變化過程的老人說:“抗戰期間,日軍曾在袁宅以北修建機場,但袁宅不是那時被夷為平地的,而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在那里負隅頑抗時才遭到徹底破壞的。”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癥不治,死于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于河南安陽。不過,袁世凱在安陽的墓地還算保存完好。
除安陽之外,天津也有袁世凱故居。
袁世凱雖未在天津當“寓公”,死于北京,但他的妻妾甚多,在天津有多處住宅。英租界達文波道(今天津市和平區建設路64號)是他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所建,共有樓房18間、平房15間,建筑風格為中西結合建筑。奧租界金湯二馬路(今天津河北區海河東路39號)是他在光緒三十四年間(1908年)廉價買得的一塊地皮,近6畝,建造了一所富麗堂皇的大型住宅,委托英、德建筑師設計成歐洲古典式建筑。高3層,磚木結構,共有房屋54間,建筑面積2089平方米。這所樓房的設計特點是:有所謂“隱身處”與“脫身處”。“隱身處”是在二樓右側有個小門,如果關上小門便找不到上下樓的去處。“脫身處”是在三樓涼亭設有鐵樓梯,直通后花園余門,由此可脫身逃走。此外,在這所樓房的二、三層之間還專門設計了一間八角形房屋,幾面窗戶都朝海河,無論潮漲潮落,河水都好似往八角樓里流,象征著無數財源流入袁家。(李萬卿 殷曉章文/圖)【原標題:袁世凱舊宅該不該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