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河岸邊,有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莊園,因其規模宏大、結構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風格獨特,被譽為“中原小故宮”。300多年來,這座莊園靜靜地偎依在沙河身旁,佇立于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歷經風云變幻、歲月滄桑,像一首高雅的音樂,散發著永久的藝術魅力,這就是商水鄧城葉氏莊園。
鄧城葉氏莊園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剛剛被晉升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月22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記者隨同市文物部門的三名工作人員一起來到這座神奇的莊園,一睹她的豐采。
下車后,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相鄰的兩座氣勢恢宏的高大門樓,門樓上面飛檐斗拱,珍獸鎮脊,磚木雕刻,讓人驚嘆。而在一座門樓的旁邊立有一塊碑石,上門刻有“葉氏住宅”四個字。
隨后,在該處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這座古老的院落,建于300多年前的這座莊園群樓錯落有致、華淡相間、跌宕起伏、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如今看來也沒有絲毫的瑕疵,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在建筑工藝上的精湛。
記者徜徉在這座古老的院落中,似乎每一處雕刻、每一塊磚石、每一處橫木,都透著古老而又清雅的氣息。
據工作人員介紹,葉氏莊園是豫東巨富葉方科及其后人所建,康熙年間初具規模,隨后在葉家商業不斷興旺的基礎上又分多期工程逐步修建。在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斷完善后,至咸豐年間方大略完備。整個莊園建筑宏偉,規模壯觀,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感。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葉氏莊園原有三組建筑群,一號院為“三進堂樓院”,二號院稱“五門照”,三號院稱“高門臺院”。總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共30進小院,房屋600余間,建造時共耗費白銀一百多萬兩。如今,這三組建筑群大多遭受毀壞,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三進堂樓院”。該建筑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進院,共有樓房96間、瓦房17間,每進院均由正房、東西廂房及東西配房組成。對于遭受破壞的二號院“五門照”,共有門樓18間,西廂房15間;三號院“高門臺”共有院門樓20間,其它房屋16間。
談起這座莊園的建筑、科學、文化價值,市文物部門的研究員周建山說,這一莊園為我國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組群建筑,該建筑氣勢恢弘,布局緊湊,主次分明,雕刻細膩,構造牢固,陪襯得當,以樓房為主,設計巧妙,所有院落間通過正房兩側過道相互連接,設計之合理、功用之齊全,令人嘆為觀止。此外,整個建筑布局采用了傳統的莊園建筑格式,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向縱深布局,兩側建筑較低,借以突出中心建筑,是研究中原地區民間建筑的典型范例實物,堪稱中原民間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葉氏莊園是豫東平原地帶保存比較完整的建筑群,無論從規模或是布局上都保留了中國傳統莊園建筑風格,是研究清代康乾盛世時期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同時對研究清代豫東民俗、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由于葉氏莊園具有極高的建筑、科學、文化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文物部門對葉氏莊園的保護和管理也不斷加強,先后劃定保護范圍,樹立保護標志、界樁,避免人為破壞,使葉氏莊園切實得到了有效的保護。1978年商水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2月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4月,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成立了商水縣葉氏莊園民俗博物館。
關于葉氏莊園下一階段總的規劃思路,市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滿懷希望地說 ,總體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逐漸恢復其原貌。對于文物建筑本體和周圍環境,文物部門要聘請具有古建筑保護資質的單位進行實測、研究和設計,并做出葉氏莊園整體設計規劃,報上級文物部門審批,分步實施。同時將文物保護、展示和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好古建筑本體的同時,合理加以利用,通過博物館的展覽和免費開放惠及民眾,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文化價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原標題:葉氏莊園:沙河岸邊的建筑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