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晚上8點,央視《走遍中國》播出了一期題為《從人到神說老子》的電視專題片,這讓沉寂多時的老子故里之爭再起狼煙。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叫馬炳文的道人點燃了鹿邑、渦陽兩縣爭老子故里的烽火,一場持續近20年的紛爭由此拉開序幕,最初卷入漩渦的學者已從壯年變成了垂暮老者,有的甚至帶著遺憾去世。
兩縣年輕的一代繼續展開對決,網上的激戰從1997年至今從未停止過……
憤怒的鹿邑
老子故里怎么跑到了渦陽?
9月7日晚上8點15分,電視機前的鹿邑縣委宣傳部長李澤功再也坐不住了,起身撥通了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一位領導的手機:“尹老師,老子故里怎么跑到渦陽了?”
這個時候,央視四套正在播出電視專題片《從人到神說老子》,其實更早的時候,李澤功已經知道這期節目要播出了,因為從9月3日開始,鹿邑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即從亳州網和《走遍中國》欄目組官方網站獲知了這一消息。
《走遍中國》欄目組官方網站關于這期專題片的預告內容是:“亳州市的渦陽縣,在老子出生地的爭論中,以其豐富的文物遺存、扎實的史料論證,獲得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支持,本片將追隨地方學者尋找老子出生地證據的過程,還原一代圣哲老子的傳奇人生。”
同樣是《走遍中國》,在2004年曾播出過一期《老子不老》的專題片,這期節目援引國內諸多專家一致的說法得出結論——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縣。鹿邑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說,《走遍中國》之所以“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是為了給安徽亳州市即將舉行的“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暨全國(亳州)中藥材交易會”造勢,欄目組在亳州市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拍攝,共制作了包括《從人到神說老子》在內的6個專題片。
9月7日,坐在電視機旁,59歲的陳萬敏、58歲的趙學信、68歲的蔡松齡表現出了同樣的“憤怒”,對著電視屏幕不停地發牢騷:“都是當地老百姓和大專老師在說,咋不采訪國內權威專家?”
3位老人,都是民間的老子學會負責人,也是這場論戰的最早參與者。
離奇的募捐
拉開兩縣老子故里紛爭序幕
鹿邑、渦陽兩縣關于老子故里的紛爭,可以追溯到1990年。
現任鹿邑老子學會會長、鹿邑縣原政協主席陳萬敏告訴記者的版本是,1990年6月,鹿邑太清宮迎來一位臺灣客人——臺北中華道教學院的馬炳文,當時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學會會長張景志。馬炳文在回臺后給張景志寫了一封信:“能來老子誕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榮。”同年7月28日,馬炳文又致信張景志:“老君臺、太清宮之現有建筑,年久荒蕪,意欲發起募捐修護,未悉修護費需款若干……”。
正為修復老子故里資金發愁的鹿邑人得知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將資金缺口情況用信件形式告知了馬炳文,此后,馬炳文憑著自己在臺灣的影響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義開始募捐,不長時間就收到捐款100多萬美元。
而1990年11月17日,馬炳文又給張景志寫了一封信,稱經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渦陽的根據比鹿邑還多。
馬炳文在收到100多萬美元的捐款后,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渦陽,讓鹿邑人一時難以接受。
有關此事,主要的當事人馬炳文和張景志都已辭世,其中糾葛難以揣測,但渦陽方面在媒體上刊登過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個版本。
文章援引馬炳文外孫馬杰的話說,1987年冬,馬炳文回到故鄉渦陽,一是探親,二是尋找老子故里,返回臺灣前托付馬杰繼續尋找老子故里。是年冬,已是渦陽縣政協委員的馬杰根據民間傳說,在距離縣城不遠的閘北鎮鄭店村,發現當地遺存史料與傳說有很多吻合之處,并把一篇《考察隨筆》郵寄給遠在臺灣的外公。
文章說,“次年3月,如獲至寶的馬炳文再次回到渦陽,現場勘察后十分滿意,也是從當年開始,馬杰開始自費在鄭店村的武家河畔進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塊碑記及大量漢磚、瓷器等文物,此后幾年,馬炳文先后輾轉于渦陽和鹿邑之間,通過對比基本認定渦陽較符合老子出生地”。
最終,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睜睜看著這100多萬美元投給渦陽,由此拉開兩縣近20年紛爭的序幕。
角逐的升級
故里之爭從民間蔓延到官方
對于渦陽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鹿邑方面最初的策略是“為而不爭”或“不爭而善勝”。
鹿邑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自司馬遷著述《史記》以來,包括后來的《漢書》、《后漢書》、《資治通鑒》和新中國成立后重修的《辭海》,都注明了老子誕生地在河南鹿邑。并且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把老子尊奉為始祖,家廟就設置在鹿邑太清宮,唐宋幾代都有帝王在鹿邑太清宮立有親筆御書的巨碑,至少到1990年時,老子誕生在鹿邑,正史中沒有任何爭議。
而渦陽方面則表現出了積極的一面,《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說,“渦陽縣一批有識之士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始破解老子故里這一‘千古之謎’”。1991年,《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上刊發渦陽教師楊光的《老子生地考辨》一文,得出老子“生地在今安徽省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的結論。1992年,楊光的《老子生地新證》又相繼在安徽媒體發表。
作為回應,鹿邑一批致力于研究老子學說的學者紛紛發表文章予以駁斥。
就這樣,兩地的學者你來我往,從壯年一直爭論到了兩鬢斑白,有些老人沒能看到最終的勝負,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1991年至1997年,在鹿邑的“為而不爭”的同時,渦陽憑借前期資金將景區建設得有模有樣,并且進行了考古發掘,在天靜宮原廟址下發現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遺存,而此時的鹿邑太清宮,一如既往地衰敗。
1997年,河南省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太清宮周邊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很多周、唐、宋、元時期祭祀老子的文物、碑刻。
就這樣,戰火從民間一直蔓延到了官方,兩地開展的學術研討活動不斷。
網絡的論戰
相互約定“老死不相往來”
到了1997年,網絡這一新興媒體的出現,把雙方論戰的主戰場從學術界轉移到網絡上。
鹿邑太清宮因為有政府重視而在景區建設方面后來居上,多處文物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11日,國務院批準在鹿邑太清宮舉行老子郵票首發式,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又成功在鹿邑舉辦弘揚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目前,鹿邑的老子故里旅游區已躋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其間,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鹿邑太清宮題寫“老子故里”、“道教祖庭”匾額,“老子故里在鹿邑”成為道教界的共識。
2006年百度出現“貼吧”之后,兩地網友的戰場又開始轉移到“鹿邑吧”和“渦陽吧”。最初幾個月,這兩個“貼吧”里幾乎每一個帖子都有關于老子故里的爭論,而后鹿邑的網友到“渦陽吧”陳述自己的觀點,渦陽的網友也紛紛到“鹿邑吧”表達自己的看法,后來甚至演變成相互謾罵和人身攻擊,一位網友甚至被對方“人肉搜索”。
2007年,兩個“貼吧”鬧到不可開交時,雙方的版主約定,兩地的網友如果有觀點就發到自己的“貼吧”,不在對方的“貼吧”跟帖,雙方以“老死不相往來”的約定結束了這場紛爭。
而紛爭并沒有結束,主戰場又開始轉移到了一個名為《人龍論壇》的道學研究網站上,該網站的創建者是河南電視臺周口記者站原站長董延喜(現調到商丘)。建這個網站的初衷是為了弘揚老子文化,結果引來雙方人員前來論戰。后來海內外一些從事老子研究的學者和宗教界人士紛紛參戰,連兩地的公務員也以網友的名義加入進來。【原標題:鹿邑渦陽爭奪老子出生地 兩地網友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