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河北岸的一座小城,其實小城不小,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那兒蓄成了二千多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離城三十余公里還有一座著名的山,那山叫王屋山。王屋山是愚公的故鄉,愚公因率領兒孫挖山不止的故事入《戰國·列御寇》,以及毛澤東在那篇《愚公移山》的引用而擁有了濃郁的文化色彩和深厚的哲理寓意便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還是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的濟水的發源地……
暮春時,一個晴朗的日子,我們走進人文歷史豐厚的這座小城———濟源。濟源因濟水的發源而得名,濟源人因此對濟水是有特殊感情的。因濟水取名的城市就有那么多,如濟陽、濟寧,還有省會濟南,而源頭卻在豫西北的小小濟源,的確讓人驕傲。濟源千百年來形成的濟水文化不僅廣泛流傳還是探尋這個城市文化底蘊的切入點。
濟水的水源就在城北兩公里的廟街村里的濟瀆廟。叫村,實際上就是城區街口處。車沒走多遠,我就見綠色蔥蘢中一大片紅墻碧瓦錯落有致的古建群,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像一個“甲”字,當地人說,蘊含“金龜探海”之意。我雖不懂建筑,但聽著很吉祥。濟瀆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水神所建。“瀆”書上說是指獨流入海的水,濟水雖不及黃河、長江、淮河壯闊,但也直奔入海不復回,得到了先祖們同等稱謂“瀆”不說,還被歷代王朝欽定為祭場。我知道封神祭祀,是歷代天子之風之禮,也見過幾處古代帝王祭日、祭水的祭拜場所,可除古籍中的記載外,大多實物也只是一堆黃土或一處廢墟,像濟瀆廟這樣規模,這樣復雜,這樣完整的水神廟還是初次看見。
可能不是祭日,游人不多,前為濟瀆廟,后為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是天慶宮,朱門重重,庭院深深,三進院落占地十多萬平方米呢!廟里最后院,臨淵門那兒有兩個用石條砌成的長方大水池,一個叫濟瀆池,一個叫珍珠池,池對面殘存一段漢白玉的宋代石勾欄,千余年了,紋飾圖案和鏤出的四個“萬字符號”依然清楚,白欄綠水能想象出宋時,這池會有多美。我們被珍珠池里四處冒上來的一串串水珠吸引,在陽光閃耀中如一顆顆珍珠從池底浮出水面,當地人說“濟水”從此而發源。
建筑本身就是歷史,也是一座城市的記憶。如今濟瀆廟保存的古跡還不少,清源洞府門,也就是山門,那叫輝煌、壯觀、氣派,是難以形容的皇家氣派。聽說原是三間四柱挑山造木牌樓,是河南省文物價值最高的古建筑。為了保護和加固,當地人用磚把木柱壘在中間了,敦敦實實的山門柱子倒是雄偉了許多,但建筑風格不同了,可轉念一想,整天在那兒櫛風沐雨也是個問題。聽說,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鑒于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于祭祀,故在濟瀆廟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濟瀆神被封清源忠護王……自隋以來濟瀆廟經歷代擴建至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廟宇已增建到四百畝,延至清末,祭祀不斷,廟貌不衰。而今還保有七十二間古建筑,最突出的是建于宋朝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的濟瀆寢宮。寢宮進深三間,面寬五間,屋坡平緩,斗拱、檐柱疏朗大方已是我國現存少有的宋代木結構建筑物。廟里還存著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碣數十通,多數字跡清晰,記得一通《禮記·王制》碑中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還說,濟水神有興云司雨,蕩滌石川的職能,又因濟神好德,故后世信仰他主管人間生死罪福之事,二月初六神賜福吉日……這都是濟源歷史的見證。
濟源城如果據清代何達善的《重建文昌閣記》一文載:“濟始建于隋開皇帝十六年……”那么這座城池的建制比濟瀆廟還晚好幾年呢?!廟,也是先有水而后有廟的吧?!看過,想過之后,心生一念:濟水是濟源之根之魂,也是濟源之源。臨出廟門時,回頭望見一聯:位尊四瀆澤華夏,福永千秋濟眾生……難怪濟瀆廟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解放戰爭前夕毛澤東親自用“雙圈”圈閱保護的全國重要古建筑之一呢?!【原標題:尋源濟瀆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