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基層政權運作的場所,縣衙的職能是中央職能的延伸,它的政權機構和設置是與中央各職能單位相對應的,是中央政權在地方上的一個縮影。從葉縣縣衙現存的布局及廳堂建筑物,基本可以了解古代縣級官吏編制及職能。
縣令及其佐官、書吏的辦公場所,后人習慣稱之為衙門。“衙門”一詞源于軍營大門的牙旗,古代軍營門口豎牙旗以顯示武官相互之間的區別,其演變大概與當時動蕩的社會有關。我國三國之后的歷史上雖有20多年的穩定時期,但后來戰事一直連綿300多年。因長期的戰爭,崇尚武力便成為一種時尚,因而,人們也就把官員辦公的場所稱之為“公牙”。唐人封演在其所著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稱公府為公牙,字稍變化轉而為衙也。”
春秋戰國時稱衙門為官府,漢代稱署。衙門稱謂大致起于唐,盛行于宋,沿用至明清。作為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衙署,葉縣縣衙無疑是了解明代縣衙文化的一個窗口,是走進明代“衙門文化”的一扇大門。
葉縣縣衙,所有建筑都依附于中軸線,主體建筑主次有錯,大堂、二堂、三堂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開,中軸線上的附屬建筑單元如眾星拱月,襯托在左右,各自獨立,又相互依托,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六房之內多學問
從縣衙大堂到東側,有吏、戶、禮科房,西側為兵、刑、工科房,這和中央六部的設置一致,雖然級別低,但科目全。
關于這里的建制,內鄉縣衙和這里差不多,我的同事姚偉在《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里也多有涉及,這讓我很為難,不說,你要寫葉縣縣衙不說衙門里的東西,那會是無源之水,說了,天下衙門都差不多,若重復,既對不住報紙,也對不住讀者。
所以動筆之前,我定了一個原則,內鄉衙門有的,盡量少說,能不說就不說。內鄉衙門沒有的,多說一些,好在,葉縣縣衙還真有些自己的東西,這讓我感到欣慰。
除吏、戶、禮、兵、刑、工外,大堂東側還有東庫房、承發房(這個房現在實際已不存在了)等機構。東庫房具體負責財務收支。承發房則主管文件來往轉送、檔案保管等業務。
六房的書吏雖然地位卑賤,但個個飽讀史書,通過招募考試或熟人推薦而走進“深似海”的衙門。他們沒有工資,沒有福利,紙筆費、抄寫費和飯食費是他們該得的合法收入。
但你可別小看這些不入流的吏員,他們雖然沒有編制,說白了就是現在的“臨時工”,但卻是縣衙里的實權派。在以前,封建社會實行的官員地理回避制度,掌管一縣之權的知縣都是由遠在幾百里甚至幾千里之遙的外籍人擔任,據清康熙《葉縣志》載,從春秋到清代,綿延幾千年,到葉縣任職的有200多名有史可查的知縣,他們分別來自海南、江西、浙江、陜西等省份,本省的沒有。這讓“不入流沒編制的臨時工”,有了很大的活動空間。不遠千里萬里來任職的知縣,初來乍到,兩眼一抹黑,對當地的情況不熟悉,只好也只能依靠這些書吏熟悉情況進入角色。
這些人都是人精,多年官場的歷練,使他們人情練達,諳熟官宦之道,承攬了衙門里的全部事務,甚至可以對知縣的決策加以影響。明代顧炎武斥道:“州縣之弊,吏胥窟穴其中。”清代曾被后人稱為吏胥與大清共天下。
從大堂屏風后穿過,就來到一條東西狹長的過道,這個過道叫宅門,其作用是連接大堂與二堂的,成為進入二堂的咽喉所在。宅門是進入二堂的唯一通道,通常是關閉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舉行重大慶典方可打開,衙署人員均由側門出入,一般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宅門兩旁有兩個側門,平常有“門子”把守,負責通報及對出入人員進行檢查。過道東西各有一間普通房子,門子就住在這里,日夜把守,不經意間成為官員與一般外來人員溝通信息的載體。
因宅門內為出入禁地,故守門人又叫門禁卒,此職一般是由知縣親屬或親近的人擔當,一般的平民百姓要想見到縣官必須先買通這里的門子。門子雖為賤役,卻是知縣左右的親隨,大老爺有什么事,無論公私,都會交由他們辦理。有些人為了接觸到官員和師爺,就主動結交門子,以達到目的,因此,后來衍生出了“走門子”、“走后門”等多個詞。“走門子”之陋習,對衙門公正和正義的腐蝕顯而易見。朱元璋感嘆道:“吏詐則蠹政,政既隳矣,民何由安。”
二堂是中軸線上建筑規模僅次于大堂的建筑物,面闊五間,七架檁,進深三間,青碧繪飾。三間明堂,東西各有一稍間,稱做幕廳、招書房。
二堂東稍間為幕廳,功能與現在法院的合議庭相仿。平時知縣在大堂審案,遇到特殊情況時,要暫時退堂進行合議,拿出方案后再升堂審理。西稍間為招書辦公之所,招書即召書,實際就是現在的領導秘書。招書負責對各科呈送縣令的材料進行審理把關,然后呈知縣做決定。二堂辦公人員均為知縣的近身吏員。
二堂的建筑布局與大堂相仿,只是面積略小一點。主體建筑由二堂及附屬建筑組成。東、西各三間的會文館、會武館及前面的宅門院墻構成了一個南北東西方正的庭院,門一關,自成一世界,打開宅門,四通八達。
在葉縣縣衙會文館門前臺階下,還存有明代磚鋪地面,是1997年葉縣整修二堂時從1.5米深的地下發掘出來的,雖然青磚被歲月風化成拇指大小的碎塊,但依稀還能看出當年鋪擺的形狀。
縣衙二堂門前,知縣接待上級及同級文官的會文館,便設在東面,接待上級及同級武官的會武館設在西邊。
二堂還有一個功能:穿堂。二堂正廳設有四扇屏門,專為接待上級客人而特設的。穿過屏門,別有洞天,通過中間的門洞,就到了中軸線上的第三個院落——知縣廨。
清朝之前,縣衙沒有三堂稱謂,明代習慣稱三堂為知縣廨。知縣廨仍是面闊五間,七架檁,進深三間,青碧繪飾。它不同于大堂、二堂的是,知縣廨呈封閉狀態。五間正廳全部用木板及菱形窗封閉起來,進入此廳,須推開兩扇紅漆大門。東二間與西三間用紅漆木板隔開,自成兩個天地,它們的功能也各有偏重。東二間為知縣辦公及公務間稍事休息的場所,里邊的擺設很生活化,不但陳設有招待客人的茶幾、太師椅、色彩明朗的屏風,還有休息的床,很有點寢辦合一的味道,跟現在好多科處級干部辦公室的布置差不多。
“這樣的擺設,源于古人的‘坐’。古人以前是坐在床上的,有了椅子后才床、椅分開。在古代,床可二用,一作臥具,二為坐具。《說文》:‘床,安身之幾坐也’。”王華召副部長介紹說。
知縣廨的西三間為審理涉密案件及“風月案”的場所,從審案的物證環境上我們可以看出,很早以前,古人就有保密意識,對女性的隱私權也給予了一定的尊重。同時,一些涉及軍事機密及不宜公開的案情,還要考慮到社會影響等問題,所以三堂實際上還是一個秘密的審訊室。
從知縣廨庭院的東南方向,打開一扇小門,二堂屋山東邊有一間坐南面北的房子赫然入目,此房幽僻而雅靜。這間房子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任葉縣知縣的歐陽霖親手增建的書房,他為書房起的名字叫“半舫堂”。但它其實是縣衙的一個附屬建筑物。
監獄之內有講究
現代社會的發展,各行政部門越分越細分,古代不一樣,司法、行政等各個部門就雜燴在一個縣衙里,換句話說,官就是法,法就是官,衙門就是百姓的天、百姓命運的決定者。
葉縣縣衙是由中軸線及東、西副線三部分建筑群組成的。除了以上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外,在其東側副線上,由南向北依次還有獄房、廚院和知縣宅等建筑。
自開始建造,一直沿用至民國的獄房坐落在縣衙東南的巽位,門上還有“葉縣看守所,民國十三年八月建,葉縣知事秦起忠題”字樣,四周有高深的院墻與外界相隔。獄門上方有虎頭裝飾物,古代獄房多稱虎頭牢。其實,這個“虎”并非那個生活中的虎,而是傳說中龍之第七子,名曰狴犴,因形似虎,平生好訟,故多用來裝飾獄門,蓋取“羊入虎口,有去無回”之意。
按縣衙建筑規制,獄房的位置當在縣衙西南方向的坤位,坐西面東,與堪輿學家提倡的風水理論相吻合,即:縣衙大堂位居“正穴”,而獄房則退居“死穴”,便于管理囚禁犯人的意念貫穿其中。而葉縣縣衙的獄房,與傳統規制在方位上卻大相徑
庭:位于大堂與二堂接合部的東邊,并居于東側副線上。
葉縣人告訴記者這里面的典故。
金太宗完顏晟攻占中原后,為方便管理,于天會十四年(1136年)將處于南方戰場邊緣的葉縣縣治由舊縣城(即葉邑故城)遷至今縣城(即昆陽故城)。金代遷至葉縣故城的縣治地址在史志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各種歷史資料及清理出來的實物看,金代縣治的位置在今縣衙的東面,從這個位置看,現存獄房的位置恰巧位于儀門的西南方向。
由于葉縣地處中原,戰亂不斷,寇匪不絕,縣衙首當其沖,時有被毀。來葉任職的職官,根據當時的財力、地形及個人意志,對縣衙的局部建筑進行了調整,而獄房是關押犯人的場所,只要堅固耐用,也就沒想起來花費人力財力去修葺改建一下,于是就成了今天的位置。
管理監獄的牢頭禁子,歸三班中的皂班。
葉縣縣衙監獄由女監、內監、外監、水牢四部分組成,共有17間,分三行南北排列,同時設有羈候所,暫時關押有關證人及嫌疑犯,同時設有刑訊室。整個獄房看起來低矮潮濕,給人的感覺不是人住的地方,看來那時對于人權還沒有多少講究。
犯人入獄時,根據案情帶枷、鐐、鈕等刑具。監獄之內,不許攜入紙、筆、酒、杵棒等,以防止傳遞消息或越獄逃亡。當然,古代的法律也嚴禁私扣囚犯伙食和濫用私刑,對老弱病殘及孕婦網開一面,而事實上卒子們勒索犯人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國明清時期的小說曾對監獄里的黑暗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水滸傳》中,林沖剛被發配到滄州牢城營時,牢中其他犯人對他說:“此間管營、差撥十分害人,只是要詐人錢財。若有人情錢物送與他時,便覷的你好。若是無錢,將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門便不打你一百殺威棒,只說有病把來寄下。若不得人情時,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由此道出古代監獄之黑暗。
廚院為衙署內工作人員日常膳食的場所。它位于東副線上的最東邊,與知縣宅一墻之隔。
知縣宅由三間正房、東西各三間廂房組成,獨成一四合院,與古代北方鄉紳富賈庭院無二,院內優雅僻靜。古代縣官到異地任職,為免去夫妻異地分居之憂,一般都要帶著家眷子女上任,所謂夫榮妻貴,正是由這里來的。上房是知縣與夫人就寢的地方,東西廂房便是子女起居的場所了。在正房的西邊,建有一間低矮的房子,即西退室。朱元璋統一天下后,對婦女參政控制甚嚴。他明確指出“女人之禍,在乎干政”。建西退室的目的就是每當知縣在家中會見一些重要客人時,家中女眷必須到該室回避,西退室是古代男尊女卑的實物見證。但細想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甚至到現在也很有借鑒意義。由于古代階級矛盾比較尖銳,太平盛世不多,大抵是為了知縣安全的緣故,故在知縣宅大門前右側建了三間西屋,作為知縣宅保衛人員的辦公場所,他們的職責便是保衛知縣宅的安全;在其左側,有一棵粗壯的桂花樹納春吐綠。桂花樹寓意“主貴”,取貴宅之意。
在縣衙建筑的西側副線上,依次為知縣會見鄉紳名流的西群房。這里的建筑相對于中軸線及東側副線上的建筑群就比較生活化了,少了幾分嚴謹與莊重。院落之間的連接,吸收園林的建筑風格,用月亮造型的院門。連接處是青磚過道,過道設門。整個建筑群甬道相連,庭院銜接,一步一院、一院一景,相映成趣。【原標題:“葉縣縣衙”系列之三 衙門不大功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