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葉縣縣衙”系列之一 “遲到的縣衙”級別不低

2013/8/9 14:49:22 點擊數: 【字體:

 

 葉縣縣衙位于葉縣老城區東大街,建筑面積有16848平方米,其特別之處在于,它是正五品的級別;同時,縣衙里的虛受堂、思補齋,包括大仙祠、卷棚,也是其他古縣衙所沒有的。圖為葉縣縣衙大門。

  一批新“國保”公布后,“厚重河南”要追蹤這些“國保”,葉縣縣衙讓記者頗有興趣:多少年了,只知道河南內鄉有個古縣衙,河南怎么又出了個古縣衙?在內鄉縣衙早已如標桿一樣矗立在中原的時候,它又憑什么能夠加入“國保”行列?

  但這樣的選擇也著實讓記者為難,同事姚偉的《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已經將內鄉縣衙寫了,而且捎帶著將縣衙文化濾了一遍,要寫葉縣縣衙自然少不了吏治文化,從何說起?又如何能做到不重復?感覺是:難,真難。

  恰在此時,平頂山市委宣傳部新聞科董玉璽科長和我通電話,談到葉縣縣衙,那是贊譽有加,最終,止不住好奇,我來到了葉縣。

  在葉縣,我久久地站在葉縣縣衙前,一遍遍仔細地審視縣衙里錯落有致的建筑,反反復復傾聽當地人對縣衙的介紹。

  這才知道,葉縣縣衙原是個正五品的縣衙,很多建筑比如虛受堂、思補齋乃至大仙祠等,都是葉縣獨有、現在別處已難尋的,而更特別的是,葉縣已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縣衙文化。

  但葉縣縣衙確實不出名,要說起來,這里面有些緣故。

  葉縣縣衙“遲到”了十二年

  提到古縣衙,很多人也許會脫口而出:內鄉縣衙。

  如果再提到現在保存最完整的縣衙,人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說:內鄉縣衙。

  要是再接著問下去,在內鄉之外,你能不能想出河南的另一處古縣衙,接這問話的好多人,就是照死里想,最后也還是一頭霧水——除了內鄉,河南還有別的縣衙嗎?

  擱在往常,葉縣人也許就裝糊涂了,誰讓咱的縣衙埋在居民區里?誰讓咱的縣衙被各單位占了?而現在,糊涂不了啦,現在是什么時候?2006年的6月份,葉縣縣衙都“國保”了,人家要還說不知道,葉縣人心里就不是個滋味。實際上,除了專家和少數一些人,很多人就是不知道在葉縣也有一座縣衙,且規模和內鄉縣衙不相上下,還很有自己的特色。

  沒聽一說法嗎?“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乍一聽,葉縣人也會跟著偷著樂,但深究一下,南邊的縣衙是哪個啊,十個人會有十個人說“內鄉縣衙”。

  葉縣人,尤其是葉縣的文化人心里憋氣,感覺冤屈,但話又說回來,怨誰呢?有一句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用在葉縣人身上,不冤。

  原本葉縣縣衙和內鄉縣衙在同一起跑線上,那是1984年。

  當時,河南省文物局讓葉縣報葉縣縣衙為“省保”,葉縣人不想報,當時想的是,報了有啥用?不當吃不當喝,還要花錢整修。結果內鄉把內鄉縣衙修了,報了,這一報,內鄉縣衙成了“省保”,后來又成了“國保”,再后來興旅游,內鄉縣衙就名聞天下了。

  轉眼12年過去了。

  1996年,葉縣文化局來了一個有心計的人,這個人叫李元芝,上任后,他看到內鄉縣衙開始接待客人了,見著了實惠,可規模也不小的葉縣縣衙還埋在居民區里,將個大寶貝生生憋屈在那里,于是就打了個報告,要修復葉縣縣衙,報“省保”。但這個時候,離1984年已經過去了12年。

  和12年前一樣,葉縣縣衙報“省保”時,上級單位也要他們修復,實際上當時的葉縣還是覺得帶不來什么效益,李元芝不信,旅游熱旅游熱,這葉縣縣衙就是個寶貝,咋會熱不起來嘛,便想方設法兒把縣衙修起來了。

  李元芝修復縣衙時,縣衙里住著100多戶人,畢竟時代不同了,過去讓人見了都打寒戰、進一趟差不多脫一層皮的縣衙,現在也不算什么,誰住著誰舒服,成了百姓的安樂窩。

  要把這些安樂窩里的人請出去,可不是件易事,你以為你是誰?可以打板子,可以用重刑?拆遷、安置,軟硬兼施,啥法兒都用了,李元芝讓“埋著”的葉縣縣衙浮出水面,到1999年9月28日開放時,前后用了整整3年,就這,李元芝說用時算少的,內鄉縣衙恢復“原貌”用了整整9年。這3年,李元芝自然少不了政府的支持,但很多時候,他是變換著法兒籌錢。

  說來這事兒不太嚴肅,但卻是真的。

  這個縣衙有一些怪事兒,也許是巧合的事兒。1997年12月8日,縣衙第一次開工時,下了一場雨。到后來,縣衙二堂、三堂修復時,又下了雪。

  李元芝把這檔怪事兒講給當時的縣長聽,縣長不信邪,李元芝就和縣長打賭,要是再拆房拆出雨來,縣長要續撥5萬元修繕經費。

  李元芝第二天就帶人拆房維修,結果,天果真下雨了,雖然只是零星落了一些雨,但也是雨啊,縣長輸了,果真就給李元芝批了5萬元經費。

  2006年7月記者來到葉縣縣衙時,縣衙已經具備了規模,是真正的“縣衙”了。

  位于葉縣老城區東大街的葉縣縣衙,說實在的,第一眼看到它,讓人有些失望?纯窗桑涞臇|大街那么窄,過兩輛轎車都有些難,哪里像百姓心目中威風八面的縣衙所在地。但雖然位置憋屈,可沒有憋屈縣衙里的內容。這個坐北朝南的明代縣衙,據說建筑面積有16848平方米。主要建筑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整座建筑由中軸線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能夠讓人感覺到建筑群的規模宏大。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儀門、卷棚、大堂、宅門、二堂、三堂及附屬的科班廂房。東側副線依次為獄房、廚院、知縣宅等。西側副線依次為西群房、虛受堂、思補齋等。三堂后為大仙祠和后花園。

  “葉縣縣衙在整體上和內鄉一樣,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縣衙的代表,但葉縣縣衙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虛受堂、思補齋,包括大仙祠、卷棚,都是葉縣縣衙獨有的。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葉縣縣衙是正五品的級別。”李元芝說。

  葉縣縣衙是正五品

  別小看這縣衙里的一個個房屋,看似很平常的一柱一木一磚一瓦,它們或多或少、或高或低,都是學問,都體現著這個衙門之所以成為衙門的若干個理由。

  來到葉縣縣衙門口,有一個繞不過去的縣衙附屬物,便是那兩尊三米多高的石獅子。

  現在很多單位,甚至很多人家門口都立有獅子,那多是裝飾用的。但葉縣縣衙門口的獅子和它們不一樣,是一種地位的象征。

  “縣衙門口安放獅子,大概是因對權力推崇。這獅子不是隨便安的。”陪同我的葉縣文化局人員說。

  由于佛教對獅子推崇,獅子便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尊貴動物,被譽為“獸中之王”,加之獅子相貌威武,人們便用石頭雕成神態各異的獅子守門,以壯威嚴。古代衙署也習慣門前放置獅子,以增加強權和正義的色彩,但它的安放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都是坐北面南昂首而立,東為雄獅,西為雌獅。雄獅右蹄踩球,謂“獅子滾繡球”,此球的寓意為:古代人們認為天地之間為圓,此為統一天下的象征。雌獅左蹄踩幼獅,謂“太師少師”,小獅象征后裔昌盛,比喻統治階級的基業千秋萬代。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講究:獅子頭上螺旋花紋的多少,也是衙門級別的反映。一品官員的府第,門前的獅子頭上有13個螺旋花紋,稱“十三太保”,隨著官員級別的降低螺旋花紋逐漸減少,六品以下便沒有資格用獅子裝飾府第了。其次,安放獅子的底座,必須用須彌座。須彌座,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一種臺座,用磚砌或石雕而成,束腰部有凸凹線和紋飾。用須彌座,可以顯示對至高無上權力的推崇。

  縣衙大門口兩旁,有兩堵成一定角度向兩邊張開的青磚砌成的圍墻,遠遠望去,張開的角度像一個“八字”,據《抱樸子·內篇》記載:“世云堯眉八采,不然也,直兩眉頭甚豎,似八字耳。”八字墻也很有講究,其長度和大門兩側的班房長度正好相同,實際上后來已經發展成為衙門前的裝飾物品了。作為建筑裝飾物用來襯托縣衙建筑的莊嚴、神圣,成為衙門建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縣衙大門是整座縣衙的標志性建筑,它決定著縣衙建筑的總體布局和建筑體量,也是衙門級別的實物反映。葉縣縣衙大門面闊三間,硬山磚木結構?h衙大門上額置一黑漆大匾,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手書“葉縣縣署”四個大字。

  大門分正門、側門。正門上,一對似龍似虎的獸頭門環在朱紅顏色的

  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門環作為衙門的飾物,它的顏色在等級森嚴的明代,也是有詳細規定的。明代規定,一至二品,用綠油錫環;三至五品,用黑油錫環;六至九品,用黑油鐵環,違規便是僭越,是要獲罪的。

  據《明史·輿服志》記載:“三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檐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

  縣衙大門是用厚木板拼合做成,上面有一排排的門釘。這種門釘原是用來固定木板的釘子頭,后來逐漸成為門上的一種裝飾了,而且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排列。別看這小小的門釘,用的材料優劣、用的數量多少,也體現著地位的尊卑。

  按明代規定,皇宮建筑大門上用金釘,以下官吏依等級大小分別用銅釘、鐵釘等。此外,還在門釘數量的多少上做文章,皇宮大門用釘最多,即每扇門九排九路共81枚門釘,往下依次用七路七排49枚,五路五排25枚等。古代葉縣人稠地廣,是由漢代的葉縣、紅陽、昆陽、舞陽等地合并而成,時稱大縣。明初,全國設縣1171個,并把這1000多個縣按納糧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當時葉縣每年納糧十萬石,按規定應為上縣。所以明清時期來葉縣任職的行政長官多為同知銜,即正五品官。因此葉縣縣衙大門便用五路五排25枚鐵釘。

  “你看看,”撫摸著青漆漆就的高大門柱,葉縣縣委宣傳部王華召副部長說,“這也是葉縣縣衙和內鄉不一樣的地方,衙門里的門柱用漆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可將衙門漆成青色,而七品的衙門只能用黑漆,所以葉縣縣衙的門柱用的是青漆。”

  實際上,作為一個縣級衙門,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與葉縣的歷史分不開。

  葉縣地處伏牛山區到黃淮海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大小山脈200余座,占全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保安鎮、常村鄉境內的山脈分別為桐柏山和伏牛山系,二山余脈之間形成的“南襄夾道”,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早在春秋五霸爭雄天下之際,這里就承擔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任務:為瑰麗多姿的荊楚文化與大氣磅礴的中原文化的結合提供一個融會交流的平臺。

  葉縣位于春秋時期的楚國和鄭國、晉國之間,是楚國北方的門戶和北擴的跳板。這里有作為南北方交通要道的“夏路”,還有楚國北方著名的防御工程“楚長城”。在“夏路”的兩側及其附近,有許多城堡或小城,歷史上稱之為“萬城”。戰略地位異常重要,歷代統治者都很看重這里,這就不難理解,后來為啥葉縣縣衙能成為正五品!驹瓨祟}:葉縣縣衙”系列之一 “遲到的縣衙”級別不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2006-09-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