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古代風水奇觀——郟縣文奎樓

2013/8/12 9:32:25 點擊數: 【字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郟縣文廟泮池院東側的高墻內有一獨立的院落,院內有一座古代風水奇觀——郟縣文奎樓。3月7日,記者在郟縣縣委宣傳部、郟縣文化局有關負責人和郟縣文廟館館長梁朝利的陪同下,前往位于郟縣縣城南街中段的文奎樓實地觀看。

    之前,中國國學研究會專家、中國孔廟保護協會理事孔令公曾告訴記者,文奎樓是郟縣文廟的主要建筑之一。梁朝利介紹說,郟縣文廟整體布局為坐北朝南,其整體布局由東、中、西一主兩次三條南北軸線貫穿,三條軸線各自布局完整,但又相互依存。中軸線以大成殿為主體建筑,東軸線南北依次有節孝總坊、節孝祠、崇圣祠等,文奎樓大致就坐落在東軸線的南端。由于通往郟縣幼兒園的寬闊馬路將郟縣文廟泮池院和文奎樓分離為兩部分,所以高聳的文奎樓看上去是座獨立的建筑。

    建筑藝術精美卓絕

    聽說記者前來采訪,對文奎樓頗有研究的孔令公風塵仆仆趕至現場。孔令公說,文奎樓又叫魁星樓、八卦閣、文昌閣,始建于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時任郟縣知縣的潘思光對該樓易址重建。200多年來,郟縣文奎樓飽經滄桑,已顯得較為破舊,但文奎樓精美卓絕的建筑藝術仍使人嘆為觀止。該建筑為后人研究古代風水文化、古建筑藝術和歷史人文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郟縣文奎樓高約14米,鎏金攢尖,有8條半圓形隆脊,自頂至脊由塔式疊砌而成,高約2米。8條樓脊的末端有8個昂首的龍頭,由8根鐵鏈牽至樓頂攢尖處,互相牽制固定。樓體兩層起架,八角凌空。孔令公說,每個挑角處原來都置有風鈴,風吹鈴搖,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據說以前每當夜深人靜時,伴隨悠揚的鈴聲,再和著文廟儒學童朗朗的讀書聲,感覺好似置身于仙境一般。遺憾的是這些風鈴早已不知去向,只有鳥兒在樓脊盤旋、歡叫。

    梁朝利介紹說,文奎樓內原來設置有木制梯子,沿梯可至上層頂樓,頂樓也由8根紅柱支撐。如今,樓閣內的梯子已不見蹤影,樓體一二層之間的木板也已腐朽脫落。樓閣頂部梁檁縱橫交錯,額枋上有透雕。壁上有5個圓窗,樓閣的大門朝南,為八卦中的離門,左右有東西兩門相對,分別為八卦中的震門和兌門。文奎樓樓閣的上下有16塊橫額,雕刻有龍鳳呈祥、奇花異草等。文奎樓閣建在夯實高大的石砌基座之上,出樓門步下兩層紅石砌成的基座臺階,感覺如辭樓下殿。站在這里往南看,可見一堵高大寬厚的照壁,由于年久失修,照壁墻面已經嚴重剝落。照壁的北側擺放著7口大瓷缸,謂之“七星缸”,又叫放生池。池西有齋戒室、輿洗室和出入文奎樓院的角門。孔令公說,出入角門的甬道叫青云路。

    “魁星點斗,獨占鰲頭”

    孔令公介紹說,文奎樓分上下兩層樓閣,上層的北墻上供奉著文昌帝君神牌,下層的北墻前則是魁星的彩繪塑像。

    傳說文昌帝君原本為天上的星官名,由6顆星宿組成,位置在魁星之上。古代的星相家認為文昌帝君星是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文昌帝君星尊之為主宰人們功名祿位之神,稱之為“文曲星”。隋唐開創科舉制度,開科取士,文昌帝君便更為士子文人所崇敬,文人認為文昌帝君星“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

    “魁星,古時又稱奎星,為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共有16顆星組成,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組星宿。”孔令公說,“魁星被古人認為是主管文運之神,被描繪和雕塑成一個赤發藍面的惡鬼之像,立于鰲頭之上。他一腳向后翹起像一彎勾,單腳站立。其左手捧斗,右手執筆,喻示用朱筆點定科舉考試中榜者的名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魁星點斗,獨占鰲頭’。”傳說被點中的狀元叫魁甲,點中的解元叫魁解。讀書人崇拜魁星,是因為古人認為魁星掌握文運,掌握讀書人的榮辱成敗。所以很多人要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文運亨通。農歷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這一天很多讀書人都省吃儉用,以買大青蛙祭祀魁星。祭祀儀式之后,他們會把青蛙放生于文奎樓院內照壁前的“放生缸”內,算是給“魁星老爺”長期享用。

    攢尖與香山寺佛塔頂尖恰在一條子午線上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知縣潘思光來郟縣就職已經兩年,為了尊師重教,潘思光決定重修郟縣文奎樓。孔令公介紹說,潘思光(1704~1766年)字亞卿,號涵亭,福建安溪人,清乾隆戊辰科(1748年)進
士。此人明通廉惠,勤于政紀,體恤百姓,文思敏捷,尤善陰陽風水之術,深諳營造興文之道,為我國風水理論研究學術流派——閩派傳人之一。

    潘思光在郟縣時,被當地的山水形勝、縣域建筑布局及淳樸的風土人情所吸引。他晚上挑燈夜讀,閱縣志,查文獻,了解郟縣歷史文化;黎明即起,輕車簡從,訪名士,問民情,體察郟縣鄉土里俗。潘思光走遍城鄉,結交了不少文人名士、鄉老工匠;他觀瞻文廟,祭拜了先師;他游歷了蘇墳,憑吊了三蘇。他對郟縣的山川河流、形勝古跡了然于胸。一日,潘思光召集衙署幕僚佐官、鄉宦名流、紳士鄉老、大師工匠等數十人在文廟倫堂集會議事,征詢意見。潘思光對大家說:“全縣百姓最關心的事情是讓兒孫們讀好書,科舉中試,多出人才。歷任知縣也都很重視文化教育,做了大量的興學建書院的事情,但是百姓家道貧寒,學子文運不興,所以,縣內人才寥若晨星。我從小就學習和研究風水理論,知道凡都郡、省府、州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巽方雖建有文廟,但文奎閣樓不偉,因而文運振興緩慢。為了讓萬千少年皇榜列名,我想在文廟左側,儒學之前,重建文奎樓——八卦閣。”潘思光此事一呼,階下百諾。潘思光組織工匠精心設計,嚴格選材,按照宋代官方建筑規范《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規定,親自選定基址,擇定吉日,組織施工。

    文奎樓即將封頂、正安裝鎏金攢尖時,潘思光在高架上認真監理和校正鎏金攢尖的垂直程度,他驚奇地發現文奎樓的鎏金攢尖與香山寺的佛塔頂尖恰好在一條子午線上。潘思光喜出望外,他指導著工匠,讓他們沿著安裝鎏金攢尖的小孔上的羅盤指針往南眺望,工匠們果然發現攢尖與香山寺佛塔頂尖遙相對應,且落在一條子午線上。眾人請教知縣,其中有何妙理?潘思光說,郟縣有文廟,有至圣先師孔子的感化教育和文昌帝君、魁星的保佑。他說:“文奎樓與香山寺佛塔相接,這對郟縣人才輩出,大有裨益……”

    孔令公說,文奎樓竣工后,很是偉岸,高大的紅石金剛座上是紅石樓基臺座,瑩綠的琉璃瓦映日反光。鎏金的攢尖指天探空。其“圓鍋合扣”造型,寓意“中國一統”,全縣百姓對此交口稱贊。從此,文奎樓和文廟的兩學成了當地百姓的希望所在,也成了眾多讀書人的向往之所。

    文奎樓建筑群有待進一步保護

    2002年5月初,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鄭孝燮、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呂濟民和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等人來到郟縣考察,并調研郟縣的文物保護工作。當他們看到郟縣文奎樓后,特別是看了樓閣內壁上鑲嵌的4塊石匾上的匾文后,個個是贊賞有加,給予文奎樓很高的評價。專家們還囑咐當地文化部門和文廟負責人,將石匾上的文字制成拓片,寄給他們,因為石匾匾文詳細記述了文奎樓的興建過程、風水理念等。其中還記載了當時建文奎樓上梁時,一個叫“偉”的大工匠所誦唱的《文奎樓上梁歌》。孔令公說,這對研究古代建筑藝術和地域古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郟縣文奎樓早已被列入《中國名勝大詞典》,1986年該建筑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文奎樓和郟縣文廟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令公說,從建筑學的角度上來看,郟縣文奎樓的價值還在于:該建筑從整體到構件,很好地利用了木結構形狀,對材料進行藝術加工,達到了建筑結構功能與結構藝術的統一。其建筑結構主次分明,收到了富有變化的藝術效果。文奎樓院內的建筑隨組群建筑性質的不同和規模的大小衍生出不同的形式,附屬建筑起到了對主體建筑烘托的作用,使建筑群層次錯落有致,突出了文奎樓的顯要位置。文奎樓樓內裝飾精致、大氣,雕飾、彩繪、斗拱等更堪稱一絕。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文奎樓院內雜草叢生,不僅很多附屬建筑已經坍塌、損毀,就連文奎樓也已破舊不堪。如今該樓的門窗已全沒有了,樓內的魁星塑像也早已不知去向。目前,這種狀況已引起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郟縣文化局有關人士介紹說,他們已加大對文奎樓的保護力度,待資金到位后,馬上就會對文奎樓進行重修。(感謝位于市區大眾路東段的市長空跆拳道館為本次采訪提供交通工具。)(本報記者尤黎明/文)【原標題:古代風水奇觀——郟縣文奎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 2008-03-1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郟縣文廟具有“皇家規格”(圖)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