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黃帝鑄鼎”之地究竟在哪里?

2013/8/13 11:32:10 點擊數: 【字體:

 
    各地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舞動文化旅游產業的行動,引發河南、山西、浙江、山西等地“黃帝鑄鼎”之地之爭。河南率先建設了旅游開發區,山西、浙江、山西等地也在紛紛行動。

  原西安文理學院教授、現西安培華學院文法學院副院長、黃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車寶仁先生,歷經20余年研究,認為“黃帝鑄鼎”之地在陜西。他和多位觀點相同的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祭奠活動,努力推動這一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利用。

  頻遇“黃帝之爭”引發研究興趣

  1985年,時任西安教育學院講師的車寶仁先生,首創了“西安文史”(后改名為“陜西文史”)選修課。1991年,陜西省教委將“陜西文史”定為陜西省地方規定課,給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范專業講授。

  講課中,每每講到“軒轅黃帝”和“黃帝鑄鼎”的內容,都有學生會提出:“黃帝真有其人嗎?”“黃帝所鑄之鼎,現在還在嗎?”之類的問題。同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陜西、河南、湖北、山西、浙江等地的學生往往會發生爭論,各自力陳黃帝在自己的家鄉,鑄鼎的地方也在自己的家鄉。每每這個時候,學生都會請車寶仁做“判官”,而他對此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常常陷入尷尬的境界。

  車寶仁曾經翻閱大量史料,結果發現,各種典籍都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但記載雜亂,互相矛盾。國內有很多荊山,古今地名變化也很大,當年“黃帝鑄鼎”的那個荊山到底是現在的哪個荊山,一時還真的說不清。當年專家公開的說法都是黃帝是“神話人物”,歷史上并無其人。

  這一現象,引起了車寶仁的極大關注。從24年前開始,集中精力考證“黃帝是否實有其人”及“黃帝鑄鼎”究竟在哪里的問題。

  17年苦破謎團撰寫論文一篇

  時光進入2002年,歷經17年研究,此時已經調入西安文理學院的車寶仁教授,終于有了自己的考證成果《黃帝西安行跡考》的論文。這篇論文發表在2008年1月15日的《唐都學刊》上。

  論文公開提出:“黃帝實有其人”、“黃帝鑄鼎地在陜西”。

  論文同時提出,黃帝仙逝于鼎湖,即今藍田縣焦岱鎮。他說,《史記·封禪書》云:“公孫卿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這就是說,軒轅黃帝仙逝升天于鼎湖。而鼎湖在今之藍田縣,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在這里修建鼎湖宮。

  支持這一觀點的考古發現是:《漢代長安詞典》說,鼎湖宮,西漢離宮。漢武帝時營造,位于上林苑東南邊界……天上有龍降臨,迎黃帝升仙。黃帝的隨從小臣攀龍髯而上者有72人。漢武帝即因黃帝故事命名該宮。漢代鼎湖延壽宮遺址于1958年發現,位于藍田縣焦岱鎮西南,面積為1500×1000米,厚 1至4米。出土有泥質紅、灰陶繩紋布板瓦、筒瓦、條磚、方磚、字母磚等文物。

  車寶仁告訴記者,印證他觀點的還有,《列子·黃帝》記載: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經他考證,“華胥氏之國”在今西安藍田縣的華胥鎮,在藍田縣西北15公里,北與灞橋區接界。而黃帝時的文明創造在西安的遺址中多有實物印證,如做宮室、種莊稼、做冠冕衣裳、制陶器瓦甑等,在西安的半坡、姜寨等遺址中就屢有發現。

  黃帝是人不是神 語出驚人

  車寶仁告訴記者,他的論文首次公開提出:“黃帝是人不是神”的觀點后,令許多人大為吃驚。但他說,根據史料《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于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帝王世紀》:“黃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長于姬水,有圣德……”《通鑒外紀》:“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長于姬水,改姓姬。”的諸多記載,通過他多年的考證,古代姬水、姜水(今清姜河)在今寶雞市一帶。而《史記索隱》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黃帝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今黃帝陵)。”等的記載,表明關中、陜北地區是黃帝的主要活動地區。

  通過研究,車寶仁認為,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合并炎帝部落,統一了天下的華夏、東夷和三苗等部落集團,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疆域:東到大海(現東海),西到昆山(今河西走廊甘肅一帶),北到塞北(今蒙古高原一帶),南到江南(長江以南一帶),初步創立了國家。

  他說,從考古出土的大量歷史文物看,黃帝是人不是神,是被神化了的人。

  黃帝鑄鼎在關中荊山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古時,鑄鼎是國家的大事,鼎是國家社稷權力的大事,非常神圣。那么,黃帝鑄鼎的“荊山”在哪里呢?

  車教授回答,古籍中的荊山,一般是指關中的荊山。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山當在岐山和黃河之間,也就是今天的關中荊山原。古《漢書·地理志》稱:“荊山在馮翊懷德縣也。”根據《北周地理志》、《擴地志》、《元和郡縣圖志》等眾多古代地理志,懷德縣之縣城仍存在,在今陜西省富平縣城西南 5.5公里。懷德縣有荊山,即富平縣有荊山。

  車教授指出,如今,荊山原頂以東西公路為界,南歸閻良,北歸富平。荊山原頭的漢太上皇陵,清代碑石為富平知縣所立,而今已歸閻良。因此,荊山在今西安市閻良區和渭南市的富平、三原縣交界的地方。

  據《閻良區志》記載,閻良先后發現多處原始村落遺址,如南康橋遺址、菩星村遺址等都是仰韶文化遺址。據載黃帝在荊山鑄鼎,大禹治荊山并鑄九鼎,晉建櫟邑,秦建櫟陽并遷都于此。今考古發掘可以確證。《閻良區志》載多處原始村落遺址,如南康橋遺址、菩星村遺址等皆為仰韶文化遺址。尤其關山遺址、義和遺址等皆為仰韶半坡型晚期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相當于黃帝時代。關山遺址在關山鄉西荊塬,面積約10平方公里,發現大量文物,遺址之大,為古代部落中心。可見此地是古先民活動中心地之一。荊山下既然是先民的聚居中心地,黃帝在這里鑄鼎也是自然的。

  車教授告訴記者,菩星遺址位于康橋鎮菩顯村南80米處,石川河北岸突出地帶。1998年11月16日發現,面積1766平方米,岸面露出文化堆積1—1.4米,采集有細泥素面紅陶、夾沙褐陶殘片,其文飾為粗繩紋,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南康橋遺址位于新興鄉南康橋北300米處,1988年發現,面積3600平方米,文化堆集厚0.1—2米,屬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關山遺址位于關山鄉關山村西荊厚地帶0.5—2.5 米,灰堆中有大量紅、灰和彩陶陶片。其文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陶罐、陶體、淘環、石條、石鏟和骨針等。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晚期文化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義和遺址,位于康橋鄉義和村東石川河北岸,面積約165000平方米。隨處都有古代坑穴痕跡,文化堆積2—3米,內含大量陶器殘片和古代人遺棄的獸骨、螺殼等。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型晚期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此地還有東周、秦漢遺址多處。荊山下既為先民聚居中心地,應是黃帝部落的中心地帶,黃帝在此鑄鼎也是自然的。

  他說,在西安市臨潼區姜寨發現最早的黃銅片,距今約5000年,恰在黃帝時期。經化驗,含銅65%,含鋅25%,還有少量錫、鉛、硫、鐵等。這個難得的黃銅片,一方面證實了黃帝其人的存在,一方面證實了黃帝鑄鼎的真實性。

  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發現令人振奮。

  論文發表后,車寶仁教授在西安文理學院召開了《黃帝荊山鑄鼎學術研討會》。

  陜西師范大學名譽校長、著名的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與夫人胡主佑教授親往參加,肯定了車寶仁教授這一研究成果,認為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何光岳先生是湖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炎黃文化研究所原所長、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在大陸和港臺都有影響,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他認為黃帝實有其人。認為車寶仁教授這一發現是原創的,從來沒有一個人提過的。認為應該重視開發利用這項研究成果。

  楊東晨先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華伏羲文化與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歷史學家。他說關于黃帝鑄鼎荊山,目前有河南省靈寶市荊山原、湖北的荊山等多處。但車寶仁教授研究的陜西渭北荊山較準確,這里距黃帝陵較近,文獻資料記載較多,這里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遺址可以證明。

  西安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胡覺照先生對車寶仁教授的研究也做了論證性發言。他說,黃帝鑄鼎荊山,根據現有資料,只能在富平與閻良之間地區。

  著名的文化學者、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文史研究館館員、市作協常務副主席、西安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商子雍先生,也辭了其他會議,前來參加,對這一研究成果表示肯定。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方言學家、地方文化學者孫立新先生等專家學者也充分地肯定了這一成果。

  2007年重陽節,車寶仁教授在陜西省文化經濟交流協會支持下,發起“重陽節軒轅黃帝鑄鼎荊山緬懷行”活動,著名的主持人陳愛美欣然主持活動。閻良區文化局領導魏煊等一起北上荊山原。2008年3月31日,300人參加民間緬懷活動。世界華人聯合會主席夏镕懷宣布大典開始,五千年黃帝荊山鑄鼎地,第一次響起嘹亮的國歌。

  專家呼吁,陜西是黃帝的活動中心,現在有黃陵大典,關中荊山應當成為一個新的亮點。【原標題:“黃帝鑄鼎”之地究竟在哪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三秦都市報 2009-03-29 作者:趙福生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