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朱村西有一條小河,是條季節性河流,平時沒水,汛期則水勢滔滔,洶涌奔流。張 墓就坐落在河西一片高地上。
墓地面積很大,是北朱村張氏的老祖墳,有幾百座明清古墓。張 墓位于最北邊,墓冢很大,呈圓形,青石圍砌,高約4米,上面草色青青。
張 與焦作曾有一段緣分。明洪武二十八年春天,時任工部右侍郎的張 到懷慶府(今焦作)督察河務,為丹河幽深秀麗的風光所沉醉,即興賦詩:“寂寞春山上,同人欠躋攀。云深千障隱,風定一泓寒。仆面林花舞,循崖鳥獨盤。自憐幽興極,欲去屢蹣跚。”太行千嶂、清幽流水和撲面林花,營造出寧靜、幽深、生機洋溢的畫面,令詩人戀戀不舍。他的家人逃難到此,或許與他這次焦作之行不無關系,而墓冢落于此地,大約也是張 心中所愿。
不過這座墓可能只是骨灰墓或衣冠冢。張 死后,原本安葬于南京附近,《明史·張 傳》記載:“初, 被殺,喪得還。靖難后,出 尸焚之。”說明燕王殺死張 后,還讓其家人把遺體運回南京安葬,而燕王攻占南京,大殺建文忠臣泄憤時,曾挖出張 尸體焚燒。張 家人可能在逃跑前,冒險取回了骨灰,又或許根本沒機會取回骨灰就倉皇逃難,不管如何,他們選擇北朱村定居后,盡管隱身埋名,不敢泄露行藏,卻也為張 建起了墓冢,四季祭祀,至今600余年墓冢保存完好,可以說,這是張氏家族不屈性格的延續。
談到“靖難之役”后張 家人的行蹤,只能用一連串的“或許”。行蹤不清楚的,不僅是張 家人,而是一個群體:建文帝及其忠臣。這個人群逃匿隱身,構成巨大的歷史謎團。當時百姓故主之思很強烈,懷念忠義,兼以好奇,關于這一群體行蹤的神秘傳說,在明代十分流行。
建文忠臣隱匿之痛
自永樂稱帝一直到明朝中后期,關于建文帝及其忠臣的故事,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著名的故事有“河西傭”、“補鍋匠”、“云門僧”、“若耶溪僧”、“玉山樵者”,等等,這些傳說多次被輯錄成書,最早的一部叫《忠賢奇秘錄》,其中有些故事甚至被收入了明史。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故事是民意的表達,對于因忠貞而遭遇嚴酷迫害,被迫亡命天涯的建文忠臣,民眾有著深切的同情。
“河西傭,不知何許人。建文四年冬,披葛衣行乞金城市中。已,至河西為傭于莊浪魯氏,取直買羊裘,而以故葛衣覆其上,破縷縷不肯棄。力作倦,輒自吟哦,或夜聞其哭聲。久之,有京朝官至,識傭,欲與語,走南山避之,或問京朝官:‘傭何人?’官亦不答。在莊浪數年,病且死,呼主人屬曰:‘我死勿殮,西北風起,火我。勿埋我骨。’魯家從其言。”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建文四年冬,也就是燕王攻占南京半年后,“葛衣”,城破時穿的夏天衣服,這些都暗示此人是從京城逃出來的。即使穿上羊裘,也要將葛衣“覆其上”,“破縷縷不肯棄”,是忠貞和不屈的表現。 “西北風起,火我”,是希望魂歸東南,而 “勿埋我骨”,則是堅信將有骸骨還鄉之日,清楚地表達了當時的“民意”。
張昺后代定居焦作北朱村的過程,沒有留下記載。想必當年張昺的家人,也如那位“河西傭”,隱藏了自己的身份。嘉靖三十七年,靖難之役后150多年,北朱村張氏修家譜時,前兩代移民的名字已弄不清楚,第三代也只有張昺的曾孫張璉名字事跡清楚,被立為一世祖。張璉(公元1447年—1539年)曾任山東鄒縣、安丘儒學訓導,并曾代理安丘知縣。能在孔孟之鄉擔任教育長官,應該是博學多才之士,想必張璉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
其他建文忠臣后裔的情況差不多。學者蔣金星在研究《清代硃卷集成》時,發現了謝貴后裔的資料。清代新中進士、舉人,將自己的試卷刻印分給親友,稱為硃卷,上面一般有考生履歷,寫其家族史,相當于家族簡譜。浙江湖州府歸安縣光緒庚辰科王蘭的會試硃卷,其履歷記載:“始祖,謝忠烈公,諱貴,字青萍。明建文時為都指揮使,受密命至燕,遇害,事跡附載《明史·張昺傳》……二世祖公權,青萍公季子,永樂初夷族令,嚴公贅于王氏,遂襲其姓。”
謝貴是當年張昺的搭檔,兩人同時不屈而死,為了逃過永樂大帝朱棣的“夷族令”,他們的后人各自隱匿。與張氏后裔相比,謝貴后裔各代名諱清楚,但被迫改了姓;兩人的后裔開始都隱居不仕,張姓第三代,謝家第六代,才有人出仕,并且官職都是儒學訓導。
從記者掌握的資料看,靖難之役之后七八十年,北朱村張家始有人出仕,150多年,始重立家譜,二百來年,方為張昺建祠祭祀。這個時間表,與明朝政治環境的變遷基本相合。
數代皇帝為永樂補過
建文忠臣的故事,朝廷不可能不知道,對于其中隱含的民意,皇帝必有“芒刺在背”之感。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帝在北征回師途中駕崩,他的兒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仁宗即位后,立即赦免“靖難之變”中死難諸臣的家屬,遣戍者大都放還,凡“建文中‘奸臣’家屬初發教坊、錦衣衛、浣衣面習匠、功臣家奴,今有存在,并宥為民,給還田土”。從這件事看,朱高熾善于為父補過,不愧“仁宗”的廟號。不過,他所做的,只是“赦免”,只是寬大處理,建文帝的忠臣,仍被稱為“奸臣”。
到朱高熾孫子明英宗時期,“政策”進一步寬松,這或許與英宗的個人經歷有關。放眼中國數千年歷史,明英宗的經歷都堪稱奇特:他曾為蒙古騎兵俘虜,曾被弟弟軟禁,先后兩次登上皇帝寶座。
明英宗即位后,明朝與蒙古瓦剌部又爆發沖突,當時英宗年少浮躁,在親信太監王振的攛掇下,倉促決定親征。王振對行軍打仗狗屁不通,英宗卻對他言聽計從,導致“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人俘虜。
瓦剌太師也先認為“奇貨可居”,想利用英宗大做文章,明朝大臣擁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是為明代宗。明軍在兵部尚書于謙的率領下,多次擊敗瓦剌軍。隨后明朝采取經濟制裁手段,迫使也先放回英宗。
英宗回到北京,被尊為太上皇,卻被軟禁起來,并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他的住處南宮大門上鎖并灌鉛,加派錦衣衛把守,食物從一個小洞遞進來。僅就這點食物,還常被克扣,英宗時常吃不飽肚子,他的皇后不得不做一些女紅,設法變賣了換些食物。為了便于監視,代宗還讓人把南宮內的樹木全部伐光。在饑餓和驚恐中,英宗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兩位大臣乘機迎英宗復位,使他頗具戲劇性地再次成為皇帝。
經歷土木堡之變和7年的軟禁生活,英宗性情大變,不再輕狂昏庸,他重用李賢、王翱等賢臣,勤政公允,頗有作為。
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從兩歲就被軟禁,到這時已經55年,英宗決定將他釋放?蓱z朱文圭從小沒有接觸過高墻之外的人世,57歲了,連豬狗都不認識,形同白癡,真是慘不可言。
不過朱文圭被釋放很有象征意義,政治環境從此大為寬松,建文帝忠臣的后裔,可以大大地舒口氣了。張昺曾孫張璉,大約就是在這種政治氛圍中出仕為官的。
按照北朱村張氏族譜記載,英宗“嘉其(指張昺)剛直強悍,威武不屈,堪為表率,贈兵部尚書,褒其忠義節烈,至大至剛,謚‘忠烈’”,并且“嘉公之忠,發帑建祠,春秋致祭,頒為定典”。
萬歷年間,明神宗則對建文帝忠臣有了更多的禮遇,“(1573年)萬歷元年,詔赦天下,祀建文朝盡節諸臣,于鄉有苗裔者恤錄”。這相當于正式為建文帝忠臣平反,并且給他們的后裔一定的補償。
數百年崇敬之情不變
北朱村張昺祠始建于萬歷年間。最初建祠的人定了一個大框架,只建起最前面的照壁和最后面的大殿,立下了規矩,令子孫后代將祠堂建好。
北朱村一帶土肥水美,地下煤炭儲藏豐富,自古開采煤礦;村西那條季節河里,每年的洪水裹挾來太行山的石頭,拿煤一燒,就成了石灰。張昺的后人種田,開煤窯,燒石灰,生活一向比較安樂富足。祠堂設計者規定了續建祠堂的資金來源,使張昺祠、張昺墓數百年持續得到興建和維修,至今仍保持相當的規模。
張昺祠興建的全過程,如今已無法確知,但祠堂里現存的光緒三十三年《重修祠堂碑記》,尚可管窺一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前之人創一法,議一規,以垂統于后,后之人果能恪守弗替,是即為孝子慈孫,而為闔族所欽佩。我張氏有地主大煤入于祠堂舊規,此族人所以藉展孝思者。”
所謂“地主大煤”,是舊時開辦煤窯或因地下采煤影響地面生產給予的賠償費!侗洝愤記述了族人遵守“舊章”,將“開煤礦抽大煤”如數繳于祠堂的事跡,以及全族出力,整修祠堂的經過。
從這個《碑記》推測,大約在萬歷年間始建祠堂時,族中長者就定了募資修建祠堂的規矩,這個規矩堅守了300年、十多代人。而修建祠堂的過程,無疑一次次強化張昺在北朱村人心目中的地位,其人其行,成為一代代后裔的精神圖騰。
如今每逢年節,北朱村張氏都會在祠堂和墓地祭祀張昺,他們還建了一個網站,傳揚祖先忠貞美德。
據家譜記載,張昺有五個兒子,落戶北朱村的是他的次子,其長子落戶南朱村,還有兒子當時逃回了山西澤州老家。如今南朱村和山西澤州高都鎮嶺上村等地,都建有張昺祠,北朱村張氏與南朱村和山西嶺上村張氏來往密切,每年正月初十,或者山西人來河南,或者河南人去山西,兩地后裔共同祭祀他們的祖先張昺。(首席記者 姚偉 通訊員 薛海濤 文圖)【原標題:忠良之后樂居焦作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