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帝嚳陵,俗稱二帝陵。舊時陵前有廟,因其一為高陽氏,一為高辛氏,故又叫高王廟。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在此設高陵縣。顓頊帝嚳陵:“其地背山面河,郁蔥然,佳哉!乃知宇宙間靈秀之區,非古圣遺跡不能昭永久。今垂四千余年,屢經兵燹,而弓箭隱藏高深如故。唐太和四年于陵前建廟,歷代御祭,碑碣林立。廟前松楸古木左右擁護,濃蔭蔽日,虬干參天,樹大皆數圍,春華秋實,與俎豆同其馨香。經其地者,仰止高山,殊令人有圣德千秋之感。”其莊嚴、肅穆、深邃、神秘,確實令人敬仰、神往。
其實,在古文獻中,顓頊陵和帝嚳陵更為壯觀,更為神奇。《山海經》里記載了三皇五帝時代許多帝王的陵墓,但記述最多、最為詳細的,唯有顓頊和帝嚳二位圣帝的陵墓。
首先,顓頊、帝嚳的陵墓之地非常神奇,他們同葬在鮒禺山。《山海經·西山經》說:“鮒禺之山, 其陽多銅, 其陰多鐵。 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 其狀如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鴖,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山海經·大荒北經》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鮒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鮒禺山面向波濤洶涌的滾滾黃河,山上遍布奇花異草,到處是神獸珍禽,這樣一座充滿神奇的奇山,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
其次,他們的墓葬很有講究。《海外東經》說:“鮒禺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海外北經》說:“鮒禺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海外南經》說:“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這種帝妃分葬和陰陽排列的習俗,實際上就是中國早期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八卦易學在帝王陵墓方面的體現。
其三,在他們的陵墓周圍有許多神獸珍禽護衛,有無數奇花異草裝飾。神獸有熊、羆、虎、豹、視肉、黃蛇等,珍禽有離朱、青鳥、鸞鳥、皇鳥、瑯鳥、玄鳥、黃鳥、文貝等。陵墓上及道路上鋪飾了光輝四射的璇瑰、瑤碧遺玉等,四旁栽滿了高柏大松和各種奇妙的神樹,特別有一種叫甘柤的神樹,它三千年開花,九千年結果,果實長九尺,闊九尺,肉實肥厚,果汁甘甜,人吃了可以長命百歲,不染病。
其四,陵墓的左右各有一個碧波蕩漾的湖澤, 一個叫封淵,另一個叫沈淵。兩個湖澤就像一條巨龍的兩只眼睛。在陵墓的外圍方圓三百里,全是郁郁蔥蔥的蒼竹翠柳,巨大的竹子剖開可以當小船,更遠處則是萬頃棗林。
古人對顓頊陵和帝嚳陵的描繪,充滿了迷幻、神奇、恢宏、恐怖,其規模之大,氣勢之雄,是許多帝陵不能比的。這些神奇的描繪,為我們今天研究遠古帝王陵墓和五行、八卦學說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原標題:神秘的顓頊帝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