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谷山位于林州市區西南15公里處的林慮山之首。《隋書·地理志》日:“林慮縣有林慮洪。”群峰回環連接,中間一道深澗幽谷,氣勢巍峨,高深莫測,故名洪谷,又名洪峪。沿谷藏有4處省級重點文物和兩處縣級重點文物,乃林慮文物寶庫。金代王庭筠《五松亭記》云:“林慮西山,橫絕百里,隱然猶臥龍。洪谷為首,天平為脊,黃華為脅,魯班門為尾,迤邐而北去。”這里重巒疊嶂,奇峰崢嶸,怪石嶙峋,水清林茂,風光旖旎。元代詩人高書訓詩日:“擇勝何年著梵宮,目窮猶未盡重重。翠紅照耀三千界,屏障周圍十二峰。雪澗清泉響寒玉,云巖喬木卷蒼龍。”1999年,投資150萬元,修建了廣場、入山公路、景區臺階、游覽道路、售票房等。同年5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2000年修通至金燈寺道路。2001年,投資45萬元,建成洪谷寺主體工程。主要景觀有:
洪谷金燈牌坊位于通往洪谷山的合澗鎮肖街村小山自然村東,是洪谷金燈風景區的門戶。1999年建成。高14.4米,寬13米,4墩3門,仿古建筑。牌坊橫額上題“洪谷山”3字。柱上有聯,上聯為:“天造地設飛瀑流泉皆圖畫”,下聯為“鬼斧神工石窟棟宇盡文章”。
洪谷寺遺址與唐代磚塔由于山青水秀,環境幽雅,是仙釋之徒掛錫駐足的圣地。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為地論師僧達建洪谷寺,后稱寶巖寺。從此,洪谷寺熱鬧非凡,僧侶甚眾。今惟存洪谷寺塔、寶公石塔、劾公石塔及元代八思巴文(蒙文)圣旨碑。在古禪寺舊址旁,矗著1座建于唐代早期的寶巖寺古塔,為磚砌7層密檐式結構,平面呈方形,高達15.4米,塔門外有石獅一對,昂首蹲立,威武異常。
千佛洞窟始鑿于北齊武平五年(574年),處谷地北崖壁,前臨深澗,頗為壯觀。洞口為青石砌墻,拱券門,東西寬3.97米,高2.67米,上部疊澀出檐。拱券門高1.38米,寬0.53米,上嵌半圓形石塊,雕有造像龕。洞內平面近似馬蹄形,頂作斜坡狀,長2.35米,寬2.27米,高3.3米。洞內外共雕大小佛像128個,最大的高2.78米,最小的僅有20厘米。洞外墻上鑿有造像龕,門西4層,造像15個。
門東雕上下2龕,上雕2佛,下雕6佛。洞門拱券面上鑿3龕,中龕較大。2.78米高的本尊大佛,頭后飾圈瓣蓮項光,身穿雙領下垂的佛裝,內著僧祗支,袒右胸,佛肩略窄,前胸微凸,顯得肅穆寧靜,下為仰復蓮須彌座。本尊頭后側有宋元?五年(1090年)摩刻“張商英結緣來此”7字。東西兩壁的南半部,分別嵌砌唐乾封元年(666年)所刻《金剛經》4方、《妙法蓮花經》2方。洞外東崖壁刻有《贊佛偈語》:“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有,一切無有如佛者。大齊武平五年(574年)八月建。”千佛洞石窟工藝精湛,結構完美,氣韻生動,具有寫實風格,是我國石窟藝術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瑰寶。
大緣禪師摩崖石塔這一鑿刻于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大緣禪師摩崖石塔,位于谷口北崖壁東部。從下仰望,誘人驚嘆。塔龕高1.1米,寬0.88米,內刻大緣禪師石塔,通高0.77米,寬0.74米,身寬0.56米,深0.09米。塔身正中鑿l龕,上為拱券頂,內雕大緣禪師像,結跏趺坐,作禪定狀。石塔的左邊摩刻一題記:“故大緣禪師俗姓李,潞州潞城縣人也。春秋五十有八,夏臘二十有六,至貞觀二十一年歲次丁未十月甲寅朔十八日辛未,卒于林慮山洪峪寺。弟子惠口等慕師生存之日,鐫記滅后之名,重取灰身,建塔于此。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此塔南邊還有一摩崖石塔,方形三層基座,上承塔身,中開龕室,邊雕刻裝飾著滾龍的柱子。這一石塔規模之大,雕琢之精,不亞于“大緣禪師摩崖石塔”,惜無創鑿年代,從其造型風格看,當為北朝晚期所建。
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位于大緣禪師摩崖石塔西部10米處,此碑高1.84米,寬0.95米,行書20行。碑首刻有釋迦、文珠、普賢3像,畫面生動,引人人勝。在碑旁東西面較平整的巖石上,分別鑿有大小2個支提龕,此碑即為這2個提龕而立。此碑前后文字,均為蔡景所撰寫,末尾署“唐開元十九年(731年)歲次辛未九月二十五日建”。碑文分兩篇,碑陽面為“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陰面為“述二大德道行記”。記述了東魏末期名僧義泓和乾壽在此“剪拓修夷”、“疏泉汲引”、“依巖起塔”、“雕龕鏤室”的業績。元代集賢殿大學士、湯陰縣人許有壬贊其書法碑刻為“鐫刻甚精”。《重修林縣志》稱“為林縣碑刻第一”。
戒猴洞位于千佛洞西側,為自然巖洞。得名于北齊天保年間(560~570年)。東西長8.6米,南北進深10.1米,高2.2米。據金代《圓公馬山主塔記》云:“按齊天保中,口廣禪師居之,有大猴日獻花果,聽經法,洞因得名。”有“馬山主”靈骨葬于此洞。洞內原有8面刻文的幢塔1座,今已無存,所幸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撰刻該塔《圓公馬山主塔記》文字已錄存,成為此洞歷史重要史料。 1992~1993年,由安陽市旅游協會籌資和當地群眾集資,在洞內砌建神臺,上置白玉藥師及男、女供養人雕塑各1尊。洞外又砌筑平臺、圍欄、踏道等設施。
隱庵位于千佛洞東側,為自然巖洞,得名于北宋元?年間(1086~1094年)。東西長14.3米,南北進深13米,高6米。《明嘉靖彰德府志》載:“拱翠峰下有僧院,日寶巖院,在院之東有隱庵,半山間小徑縈迂,上至大石崖下,可容數百人。縣令錢景允(北宋元?年間任林慮知縣)葺治窗牖,以憩游客。”1992年,安陽市旅游協會和當地群眾籌資,開發旅游資源,在洞外砌筑平臺、圍欄、踏道,在洞內以磚鋪地,建立神臺,上置由河北曲陽縣雕刻的漢白玉佛4尊,佛左側為男供養人,右側為女供養人。
觀音閣位于洪谷寺北坡,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5間雙層。后毀。1998年重建。可沿木梯上樓,拜謁觀音菩薩。佛閣石柱上有聯:“出南海駕祥云霞光萬道,凈水瓶揚柳枝灑遍乾坤。”
八思巴字圣旨碑元代八思巴字圣旨碑原在洪谷寺內,是元代皇上為保護洪谷寺權益所頒的圣旨石刻。1998年3月,村民遷墳,在寺址北部王姓祖墓內出土。碑原兩通,今存世的拓片是清末學者繆荃孫藝鳳堂舊藏,40年代歸人北大圖書館。狗兒年圣旨碑拓片高1.54米,寬0.81米。碑陰陽兩面刻,正面三截,上段是一道雞兒年(1261年)圣旨的漢語譯文,中段是八思巴字圣旨原文,下段是它的漢語譯文。圣旨末署狗兒年三月三日,即元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為保護洪谷寺權益而頒。牛兒年圣旨碑寬0.93米,上厚0.22米,下厚0.23米。正面兩截,上截為八思巴字蒙古語圣旨原文,下截為其漢語譯文,圣旨末署牛兒年(即元仁宗皇慶二年)七月七日。兩碑有很高研究價值,也是八思巴字蒙古語的寶貴文獻。
五松亭位于洪谷寺南坡臺地。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林慮縣丞李弼主持修建。因周圍挺立五棵大松,故名。這里翠柏森森,岡巒起伏。金代翰林學士王庭筠到此游覽,贊嘆洪谷美景:“正如關仝、范寬輩,圖畫得意處。”還說:“加我數年,婚嫁事畢,歸為亭主人,看夕月之龍蛇,聽夜風之琴韻,便當不減陶隱居。”并作《五松亭記》碑刻,書法為當時一絕。此碑高1.5米,寬0.7米,設置亭址,可惜字已磨。碑的另一面刻金代劉濤于貞五年(1217年)寫的《題五松亭》,傳說其用雞毛沾墨字成,別有風韻。詩云:“田園隨地脈,林麓假山彤。石峽橫幽寺,松陰得野亭。水傳哀谷暗,春效瘦原青。寒食懷鄉客,銜悲怕晚晴。”1999年在舊址重建此亭。
洪谷河池在洪谷謝公祠前的洪谷河上,攔河筑一小壩,將潺潺流水攔蓄,河邊兩岸山青水秀,垂柳裊裊,山花爛漫,池中有竹筏木船,游人可在池中戲水,或倚坐在池旁大石上,盡情觀賞這里的山水風光。
金代寶公石塔位于洪谷寺址西北坡,此塔為金大定年間和尚墓塔,通體高2.34米,束腰處刻六奔獸、卷角綿羊、鹿、獅等,向上為六角束腰須彌座。其上有一層刻奔獸、折枝牡丹等內容的6個乳突狀雕刻。又上為一圓形仰蓮座。上承球形塔身,右面刻“第一代寶和尚之塔”。金王庭筠《五松亭記》云:“惟洪谷寶巖寺為獨完,寺創于高齊天保初,至本朝泰定(應為大定)中寶公辟為禪居。”
元代?公石塔位于寶公塔東,為元代憲宗年間(1251~1259年)洪谷寺和尚墓塔。上有球形塔身,側面刻“開山第一代?和尚之塔”。
廣公石塔位于?公塔東南。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年)洪谷寺住持廣公所建的墓塔。下有六角形基座,上有圓形仰蓮座,束腰上有虎、羊、牡丹等乳突狀雕飾。
七節閣樓遺址在洪谷寺后邊,有古代七節閣樓2址,今存有石柱、柱座等。原閣樓共7層,倚山就勢,巍然聳立,十分壯觀。
荊浩隱居處位于洪谷寺西溝2里處。據舊《林縣志》記載,五代山水畫大師荊浩隱居處。荊浩以林慮山為背景,繪出許多傳世畫作。金代和尚性圓曾修建寺院,稱嘉禧院,元代改稱太平寺。后毀。左泉右石,北依崖壁,叢林佳樹,穿插其中。
黃龍瀑洪谷河床在此斷跌,形成瀑布。瀑下是五彩斑爛的花崗巖體河床,石質堅硬,長約百余米,最寬處約50米,形成了多級瀑布,高者10余米,低者不足1米。有的從高崖峻壁間飛灑而下,有的沿崖壁滑流,其色如薄紗,其聲如弦樂,有的深幽,雅如閨秀;有的奇險異常,令人驚嘆。花崗巖河床上有“坐石弄泉”、“忘歸”等石刻。
甘露潭甘露潭亦名黃龍潭,洪保健里溝中段,距洪谷寺約1.5公里,崖壁上鐫刻“甘露潭”3個大字,潭呈梭形,系瀑布流水在石質堅硬的花崗巖上長年沖刷而成,水滴石穿,再現了水的神奇功力。其間綠水蕩漾,清澈見底,周圍丹崖碧樹,樹映其中,山光水色,相映生輝。潭的北岸坡上有石砌黃龍小廟。
觀瀑亭位于洪谷溝底的一個小山之上,為兩個并連六挑檐涼亭,玲瓏秀麗,游人可沿石臺階登高而上,坐在亭內,眺望壯觀的四級瀑布和龜馱經書、百宦崖、義泓禪師崖等景觀。
洪谷瀑布在洪谷谷底,溝盡壁連,有一股如同銀帶的瀑布,被稱為“洪谷瀑布”。從崖巔傾瀉而下,飛跌三級,高各數十丈,秀麗壯觀。冬春水瘦,風吹拂動,散為珠簾,昔人贊日:“高掛綬系邀皓月,斜飛銀線映晴晡。”到了嚴冬,水滴成冰,這里又呈現數十丈高的冰塔。詩日:“地勇霜輪十數級,天垂雪蓋幾千層。遠瞻碧玉高低豎,近視玻璃內外明。”金大定年間,縣令蕭忠武贊嘆稱奇,于泉崖下鑿龕,內設觀音像,請寶巖寺長老崇公題詩刻石。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僧人恒山游覽此景,深感其妙,作“詠珍珠簾”、“冰塔”詩各一首,亦刻石于此。元代王盤在詩中寫道:“瀑布落晴雪,金燈開夜蓮。何當重經過,巖下細留連。”除這些景觀外,還有鸚鵡洞、鸚鵡峰、龜馱經書、義泓禪師崖、百官崖、香檔梯、龍須砦、真隱洞、靈鷲寺遺址、金燈寺塔林等景觀。
謝公渠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林縣知縣謝思聰,動員老百姓開渠,從洪谷引水,到辛安村止,長9公里,寬0.4米,可供40個村莊村民吃水。人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渠旁立“謝公祠”,并把渠命名為“謝公渠”。現存祠堂5間,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12通。
金燈寺在洪谷山寶巖寺山頂的凹壁,古人利用天然巖洞,鑿成了一座著名的金燈禪寺,初名曰寶巖寺,后因磷光夜飛人寺,改稱金燈寺。該寺北倚陡崖,南臨深谷,平面東西構成長條,五進院落,建筑有關帝廟、鐘鼓樓、聚仙樓等,最后有大佛殿3間。山腰北崖鑿有大小14個洞窟,其中最大洞窟稱“水陸殿”,又名水羅殿。面積約120平方米,上置平頂,下面沼沼晶瑩。泉水從西北石隙中涌出,積沼成潭,清澈透底。潭上架有“田”字形石堤橋,游人過橋,倒映水中,即可沿橋有趣地觀賞殿中景物。明間扇面墻壁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約50厘米的長方形佛臺,正面并坐3個佛像,背面并坐3個大士像。后面佛臺上也并坐3個佛像。窟頂,四壁浮雕水陸畫、佛像、菩薩、羅漢等像,神態各異,靈活多樣,十分誘人。第12窟浮雕文珠、菩薩故事。其余洞窟鑿彌勒、伽藍、千佛、觀音、羅漢、泰山神等,神態多變(在與林州緊鄰的山西省平順縣境內)。【原標題:洪谷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