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岳飛廟,原名精忠廟,后也稱“宋岳忠武王廟”,位于河南省湯陰縣城內西南隅,是后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我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而建。始建時間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1450年)重建。歷代多次修葺、增建,至今占地6千4百余平方米,六進院落,房屋建筑百余間 。其布局嚴謹,建筑精湛,殿堂雄偉,亭廊秀麗,古柏參天,碑碣林立。
岳飛廟坐北朝南,外廓呈長方形。大門為精忠坊,面西,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坊之正中陽鐫明孝宗朱祐樘賜額“宋岳忠武王廟”,兩側墻上青石碣分別陽刻“忠”、“孝”兩個大字,字高1.8米,遒勁端莊。過精忠坊為山門,坐北朝南,三開間式建筑,兩側扇形壁鑲嵌滾龍戲水浮雕,門前一對石獅分踞左右。山門上懸“精忠報國”、“浩然正氣”、“廟食千秋”三塊巨匾,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手跡。明柱上嵌當代文學家魏巍撰書楹聯:“存巍然正氣;壯故鄉山河。”山門對面為施全祠,內塑施全銅像,前石階下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王俊五奸黨鐵跪像呈鎮壓之勢。 兩側楹聯書:“蓬頭垢面跪當前想想當年宰相;端冕垂旒臨坐上看看今日將軍。
入廟古柏蒼勁,碑碣林立,儀門外兩旁各有亭子一座,東曰“肅瞻”,西曰“覲光”,使游覽者得憩息也。環以花木,四時爛漫,入廟低徊,留之不能去。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南巡返京路過湯陰參觀岳飛廟,題《經武穆祠》詩一首,因在儀門內建御碑亭,位于儀門與正殿之間,雍容華麗、構造別致。
正殿是岳飛廟的主體建筑,巍峨莊嚴,氣勢恢宏,殿頂碧瓦鑲嵌、輝煌絢麗。殿門楣上懸有五塊巨匾,分別是“乃武乃文”、“故鄉俎豆”、“忠靈示泯”、“百戰精威”、“乾坤正氣”。其中“百戰神威”和“忠靈未泯”為清帝光緒和太后慈禧所題。殿內彩繪梁柱,甚為壯觀,岳飛彩塑坐像端居正中,英武魁偉,像上方懸“還我河山”貼金巨匾。坐像兩側鑲嵌張愛萍將軍題寫的楹聯“朱仙鎮血戰喪敵膽,風波亭長恨遺千秋”。四周墻上,懸掛著國內現代著名書畫家頌揚岳飛的書畫墨寶。
大殿兩側的東西廡中,為岳飛史跡陳列室。大殿后院,是寢殿、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三代祠等。賢母祠原名寢殿。內置岳飛和李氏夫人塑像,現塑有岳母刺字組塑,寢殿上方懸有現代著名書法家商向前、沈鵬等題寫的匾額和魏傳統等的楹聯,并陳列了岳飛“還我河山”、“墨莊”、“出師表”等碑碣,有刻石一百四十余方。
八公祠位于正殿東側。原是為紀念為岳飛辯誣鳴冤的韓世忠、何鑄、李若樸等人而設。現辟為周侗祠、宗澤祠、韓世忠祠、何鑄祠。張憲祠位于正殿西側。現辟為岳飛部將祠,塑有牛皋、楊再興、徐慶等十位岳飛的愛將。
1952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返京途中路過湯陰停車,在火車站察看了“岳忠武王故里”碑,在接見湯陰縣黨政領導時,詢問了岳飛廟的情況,并指示:“群眾既很關心岳廟,就要保護。注意不要在里面開會,保持古廟的靜穆。”1959年11月7日,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來湯陰檢查工作時,參觀了岳飛廟,并與地方領導合影留念。近年來,李德生、康世恩、鄒家華、張震、李長春等黨政軍領導也都曾來湯陰岳飛廟參觀。
2005年6月,經河南省旅游景區等級評委會評定驗收,公布為AAA級旅游景區。2006年10月,經國家旅游景區等級評定委員會的評定驗收,公布為AAAA級旅游景區。【原標題:岳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