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故里將再現明代岳飛廟歷史風貌
岳飛故里河南省湯陰縣始建于明代的岳飛廟保護維修工程日前啟動,這是1949年以來對岳飛廟進行的最大規模古建保護維修。工程總投資339.6萬元,預計今年11月竣工。岳飛廟建于1450年,占地面積6300余平方米,殿廡建筑120余間,廟宇六進院落。
河北磁縣民宅挖出12枚抗戰時期炮彈
河北省磁縣陶泉鄉北王莊村民王日祥近日在翻修自家房屋時,意外發現12枚炮彈。當地警方經現場判斷,這些炮彈屬于抗日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擲彈筒炮彈,成上下兩排有序排列,應該是有組織性地埋藏,以備日后挖掘啟用。雖然炮彈的外表均已大面積腐蝕,但如果受到外力沖擊,依然具有較強的殺傷力。
哈爾濱啟動七三一遺址非核心區保護利用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將啟動七三一舊址非核心區保護利用工作,對位于平房區的34棟日軍侵華部隊七三一部隊軍官宿舍區舊址進行維護。七三一部隊是當年日本最高統治者下令,于1935年在哈爾濱建立的生物武器研究、實驗和生產基地。該部隊以活人為實驗材料,至少有3000余人在活人實驗中慘遭殺害。
229枚秦封泥印首次公開展出
“秦封泥特別展”17日起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開展。229枚被塵封了2000年的秦代封泥印第一次向公眾展出,包括最高級別的“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昨日也首次向公眾展出。秦封泥是中國古代文書封緘制度的文物遺存,秦漢時期廣泛使用。封泥印是最古老的防偽標簽,讓竹簡件文書有了自己的身份識別系統。
第三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頒發
第三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頒獎儀式暨青年考古沙龍日前在吉林大學召開。經專家組評審,共評出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等8所院校的10名獲獎者和1個獲獎團體——北大文物愛好者協會。(原標題:中國文化簡訊:岳飛故里將再現明代岳飛廟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