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記者從省地質博物館獲悉,經過古生物學家的認真研究,對發現于我省汝陽云夢山區的一個恐龍新屬種命名為汝陽云夢龍,這是在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白堊紀長脖子蜥腳類恐龍,有可能與蒙古國、我國甘肅省發現的長脖子恐龍組成一個亞洲恐龍類群。
據介紹,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省地質博物館等單位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發現于汝陽縣劉店鄉花廟溝村郝嶺組的一長脖子蜥腳類恐龍化石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其屬于早白堊紀晚期。由于發現地花廟溝村屬于汝陽縣云夢山地區,特命名為汝陽云夢龍。這一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第44卷上。
研究認為,汝陽云夢龍有7個相互關聯在一起的前部頸椎椎體(從第2頸椎椎體到第8頸椎椎體),某些頸椎的長度指數與馬門溪龍、盤足龍及峨眉龍等相類似,估計其頸椎椎體數目可達18個左右,為具有長脖子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截至目前,在汝陽盆地早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已發現了4種蜥腳類恐龍:汝陽黃河巨龍、峴山龍、巨型汝陽龍和汝陽云夢龍。
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介紹說,我國長脖子恐龍以“四川馬門溪龍”為代表,后又在新疆發現馬門溪龍類恐龍,脖子長16米,但這些長脖子恐龍均發現于侏羅紀地層中。此前發現于甘肅的康熙橋灣龍、蒙古國的艾氏長生天龍也屬于早白堊紀晚期,汝陽云夢龍可能與之組成一個亞洲早白堊紀晚期具有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類群,該類群比巨龍類原始而比發現于山東省的師氏盤足龍進步,師氏盤足龍可能為其原始類群。(原標題:河南地質博物館:中原首現白堊紀長脖子恐龍)作者:高長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