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倉頡造字傳說中的齊魯遺跡

2014/6/12 14:55:25 點擊數: 【字體:

倉頡造字傳說中的齊魯遺跡

    倉頡,歷來被尊為“文字始祖”,他是中國漢文字的發明創造者。《辭源》對“倉頡”的解釋是:倉頡,也作蒼頡,傳為始創漢字者。

    天下倉跡齊魯多
  
    黃帝時期,為了安邦治國的需要,黃帝令左史倉頡、右史沮誦造字,將王命傳達于天下,永載史冊,永傳后世。《通鑒外傳》云:“黃帝命倉頡為左史,制字。”
  
    倉頡造字的歷史貢獻卓越,關于他的遺跡和勝跡也眾多。據統計,在山東、河南、陜西、西安、揚州等地都有倉頡造字勝跡及倉頡墓遺跡,其中在山東有蒼山蘭陵、壽光和東阿三處。
  
    中國的文字為什么最早會在齊魯大地頻頻出現?
  
    齊魯地區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五六千年之前,東夷人已率先邁進了文明的門檻,東夷史前文化在當時居領先地位,燦爛而成熟的農業文明,催生了文字的誕生。正像劉德增在《解讀山東人》一書中說的:“從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再到商代文化,從幾何形符號到圖畫文字再到甲骨文,漢字起源、形成的幾個關鍵點,已經確立起來。迄今為止,在華夏大地,能夠確立這幾個關鍵點的,只有山東一地。”

    倉頡造字作字溝
  
    在蒼山縣古鎮蘭陵東北部西泇河畔,有個村莊叫作字村,村旁有倉頡廟,相傳“造字圣人”倉頡曾在作字村造出了漢字。 
  
    倉頡生來就長了四只眼,上邊兩只眼能觀天,下邊兩只眼能看地。天地間的萬物都被他觀察得清清楚楚。他根據山水的特征,野獸的形狀,鳥類的足跡,畫出了不少畫,用這些畫來記事。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象形字。漢朝許慎在《說文·序》中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幼學瓊林》的“制作”篇也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制字代繩。”倉頡首創文字成功后,黃帝大為高興,乃賜倉(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在他造字的地方專門修了一座倉頡廟,廟旁邊的村莊故此叫做作字村。廟內正殿里供奉著他的塑像,彩繪的倉頡像有四只眼睛,塑像兩邊還各有一個侍從:一個抱著筆筒,一個抱著書。廟內的大殿上掛著一塊匾,上書:照造書契。院中還為他樹了碑。廟的規模很大,香火很旺。
  
    荀子在《荀子·解蔽》中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后人對“壹”字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解釋作“專一”:“倉頡只是眾多好書者中用心專一而最有成就的一個。”又有人以“壹”為“同一”、“統一”,認為這句話應理解為倉頡整理過文字。還有人認為“壹”指正道,正確的規律,因“壹”與“兩”相對,不受邪說蒙蔽叫做“壹”,后稷之于稼,夔之于樂,舜之于義,和倉頡之于書一樣,都是因為專門從事某方面的工作,從而掌握了正確的規律,才能獨傳。這也足以從個側面證明,作字村是倉頡造字的地方之一。
壽光東阿倉頡墓
  
    全國有多少倉頡墓?有論者稱,在已發現的8處倉頡墓遺跡中,始建于漢代的有四處:河南的南樂、虞城、開封和陜西的白水;始建于晉代的有兩處:山東的壽光和東阿;始建于宋代的有兩處:河南的原陽和洛寧。
  
    壽光說最早見于周初,出土倉頡“鳥跡書”處,即壽光北海倉頡墓。鳥跡書,又稱倉頡書,周初出土于北海(今濰坊市)石室中。宋鄭樵的《通志》記載:“倉頡石室記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至秦李斯識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漢叔孫通識十三字,孔子至齊嘗訪焉。”因孔子造訪,在壽光留下了“倉頡造字圣人猜”的傳說。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鳥跡書,新編《壽光縣志》中叫倉頡書,有拓片。這個拓片,是上海書店1984年翻印的《淳化閣帖》所載。此帖將《倉頡書》列為諸家法帖之前,為首篇。
  
    壽光倉頡墓原是一座高臺,臨彌水,在漢代的壽光縣城牟城村處。據《壽光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始修于壽光城西門外。原墓封土長寬各4.47米,高2.26米,上生蓍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縣王文翰重修,萬歷中知縣王國相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縣令劉有成復葺之。1950年墓前建烈士陵園,墓園并存,新舊相映,為壽城一絕。1960年陵園遷徙,倉頡墓亦廢,以后舊貌蕩然無存。
  
    倉頡墓遺址,在齊魯大地還有一處,即位于聊城市東阿縣王宗湯村前的東阿倉頡墓。
  
    東阿倉頡墓歷史悠久。據聊城華夏倉頡文化學會專家李望塵、王一等考證,《皇覽》曰:“有倉頡冢在利陽亭南,墳高六丈。”《春秋·元命苞》曰:“倉頡卒,葬利鄉亭。”明朝《兗州府志》載:“城西三十里,有倉頡墓及倉王寺。”古書上對倉頡的出生地及卒葬地的記述應該是清楚的。但由于漫長的歷史變遷,特別是地名不斷演變,以致到近現代,人們對倉頡的卒葬地說法不一,莫衷一是。
  
    清道光五年(1825年)東阿縣令李賢書見寺墓已圮,于是重修“倉圣祠”。據當地老人講,倉圣祠有兩層高,非常壯觀,此方之民稱“倉圣樓”。在日軍侵華時期,倉圣祠慘遭破壞,所拆磚石被用作修筑炮樓。另外還有石碑數通,立于享堂前,上世紀50年代,修黃河堤時將石碑拉走。10年后又將享堂基拆掉,修建墓西小河上的石橋,如今石橋仍存,兩端拱上各有題記,曰“倉圣橋”。
  
    2000年國家文物局文物考古隊對東阿縣王宗湯村附近可能與倉頡有關的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這里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后又在倉頡墓地中心地帶勘探時,發現漢朝為倉頡修的磚室漢墓。這又進一步證明了倉頡墓在此的可信度。
  
    “心在朝廷,原不在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這是清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做了南陽知府,面對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特殊的身份使他陷入了兩難,經冥思苦想,留下的一副傳世名聯。其實,倉頡墓在哪兒并不重要,如同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沒必要爭個你是我非,重要的是弘揚其精神,承繼其歷史,光大其文化,促進和激勵當代發展。

(原標題:倉頡造字傳說中的齊魯遺跡)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眾日報(2013-04-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