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中華文明三始祖之蚩尤

2014/6/23 15:11:48 點擊數: 【字體:

中華文明三始祖之蚩尤

黃帝

中華文明三始祖之蚩尤

炎帝

中華文明三始祖之蚩尤

蚩尤

    今天,海內外華人大多自詡炎、黃子孫,尊奉黃帝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這一虔誠信念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堅強紐帶。目前,歷史學者多認為炎、黃時代距今約5000年,也有稱4600多年的,認為這即是我們驕傲的5000年文化。

    我國的歷史紀年始于周歷王奔彘后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對于此前的年代考證,史學家們只能靠推測。2007年,貴州學者蔣南華結合歷法和文獻的推算方法,用《史記》和《漢書》等提供的四分歷術及其推算原理、方法和數據,運用帝王紀年法、甲子(干支)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和四分歷術的推算等多種手段,通過對大量歷史典籍和文物上的記歷(天象)、記年資料的年代推算,并輔以相關年代的出土文物等等的檢驗與相互印證,建立了從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和堯舜禹到夏商周的年代框架,把中國的文明史由五千年提到了七千年以前。作者用太歲紀年法和四分歷術原理,根據《漢書·律歷志》“以前歷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至元封七年復得閼逢攝提格之歲,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月在建星”等有關記載,推得炎帝創“天元甲子歷”的年代為公元前5037年(甲子),黃帝制定“天正甲寅歷”為公元前4567年(甲寅),炎帝歷比黃帝歷早470年。蔣南華用歲星紀年法,推得“顓頊歲在鶉火而崩”的年代為公元前4393年;通過對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葬天文圖像即三辰授時體系和墓主身份的詳細考證,明確推斷其墓主的卒年為帝嚳高辛時的公元前4300年。然后,用這三個確切的年代為基點,再根據炎帝生于辛巳,“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從炎帝到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也”《周易·系辭》,其間相距“四百八十六年”(《通鑒外紀》)和黃帝晚于炎帝“五百余年”,“年一百一十一歲”;顓頊“年九十八”;帝嚳“年百五歲”(《史記·五帝本紀》集解)等文獻資料,采用順推和逆推等方法,并以距今五至七千年以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舞陽賈湖文化、浙江河姆渡和跨湖橋文化、西安半坡文化、湖南澧縣夢溪、城頭山文化以及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溪文化、廟底溝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齊家文化和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遺址中出土的稻粟、禽畜遺骸、陶器、舟船、銅器、玉飾器、黃金飾器、祭器、城池與房屋建筑、絲麻織品、象牙雕刻以及文字符號等等文物相印證,得出了從炎帝到黃帝到少昊到顓頊到帝嚳等歷史人物的生卒年代,即炎帝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卒于公元前4960年辛巳;黃帝生卒之年為公元前4660年——前4550年左右;少昊為公元前4550年——前4471年;顓頊為公元前4491年——前4393年;帝嚳為公元前4428年——前4323年。
      
    中國工程院氣候變化咨詢專家、1998年被國家評為的優秀歸國學者程明道在《人性與社會發展》(《人民出版社》2013.4)一書中引用蔣南華的推算方法,由此提出:炎帝和黃帝可能是某個朝代所有帝王的共同稱號,“可能分別是仰韶文化中的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先祖,距今已有七千余年的歷史。黃帝王朝持續了兩千余年,崇敬花并以花為其象征,而締造這個龐大黃帝王朝的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程明道認為在黃帝滅了炎帝后,黃帝歷才被采用,“黃帝王朝應始于距今約7000年。”

    《易·系辭》疏引《帝王世紀》:“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也有史家考證,8世帝乃節莖,9世帝克,榆罔乃10世帝。由此,炎帝應該是一個華夏早期10世帝王的共同稱號;“父傳子”的世襲制度遠早于夏朝。從一世炎帝魁傀(臨魁)創制《天元甲子歷》比軒轅黃帝的“天正甲寅歷”早470年,也就有答案了。《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少典氏是上古時代發明農業人工種植、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后裔。姜竹《始祖炎帝神農傳略》推斷,公元前5129年(與蔣南華推算“炎帝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相差近49年),少典氏與有蟜氏任巳(姒)婚配于烈山,生子取名魁傀,又名軌。因長在陜西姜水濱,以姜為姓。《商君書·畫策》記:“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魁傀長大,治麻為衣,發明了農具耒、耜并教會先民們使用,人們得以豐食足衣;他還教民制琴,使民知曉禮儀,設“都”于陳(今淮陽),地處中原,創建“中國”。因河南在華夏(華山,夏水)之中,也稱中州。魁傀以火紀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王天下稱炎帝。以后遷都山東曲阜(大庭),稱大庭氏,建“大神州”。他的功績在中華文明史上如日昭昭,是偉大的上古帝王。魁傀以“德”和功績稱帝之時,他的同胞兄弟軒轅黃帝的姬姓之祖只是一方諸侯。直到四、五百年后,10世帝榆罔衰落,不能統御各部落諸侯,因而戰亂頻發。軒轅部落興起,起兵征伐統一華夏,以土德稱黃帝。按一世“炎帝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 (或公元前5129年),炎帝魁傀創“天元甲子歷”為公元前5037年(甲子)推算,中華農耕(不是種植)文明史已有7000余年;按黃帝歷距今6580年推算,黃帝與末代炎帝、蚩尤“三始祖”的這一時代,應該在距今大約6600年前左右。

    二.龍的傳人與蚩尤的歷史貢獻

    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炎、黃代表的是當時形成的華夏主流漢民族,而我們的少數民族先祖們在哪里?顯然,這種提法是有失缺的。

    史籍記載,蚩尤部族在炎、黃時代實力最強。蚩尤代表東方九黎族(東夷集團)和“三苗”族,也是九黎和“三苗”族首領的共同稱號。當代有些學者常稱蚩尤是東夷的首領,而“東夷”是商、周時代“華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稱呼,較蚩尤時代晚許多,稱東夷為蚩尤之后,更為恰當。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九黎、三苗八十一個氏族,這便是以后遷徙分別走向西北、東北和南方形成多民族格局的基礎。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逸周書》、《鹽鐵論》等均推測蚩尤屬于太昊(伏羲)氏族集團傳人。《路史·蚩尤傳》稱“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以此推論,蚩尤與炎帝榆罔、軒轅黃帝都是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同屬農耕部落聯盟神農氏的后裔。蚩尤與軒轅黃帝、炎帝榆罔同根同祖,中華多民族是一株苗上開放出的56支花。

    《人性與社會發展》(程明道)認為“蘇秉琦(著名考古學家)宣稱的‘蚩尤族對應大汶口文化是學界共識’應是誤判。”“蚩尤集團對應的紅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的農耕文明。”筆者認同這一觀點。由于氣候變化,蚩尤部族最早走到了黃河、淮河、長江中下游以及渤海、黃海、東海之濱(苗族口傳史《苗族古歌》唱詞道,苗族先民生活在東方的大海邊,在環太湖地區過著富饒的生活);《苗族遷徙歌》說,先祖住在“直米立”(今河北),建立城池(蚩尤城),過著美好的生活。蚩尤憑沿海地利,最先發現了鹽,有鹽池之利;同時發現了銅礦石中燒出的銅,冶銅鐵(見《鹽鐵論》),由此“制五兵之器”,創百藝;蚩尤重農耕,用青銅改良農具并發展了陶器制造業,開創了中華具有先進農耕文明的后五千年(應為后七千年)時代。從丁公遺址考古發現,蚩尤部落已有早期文字;從城子崖遺址等考古發現,蚩尤部落居住地的宮室和建筑,已經是城市文明的先導;其中發現的禮器,證明蚩尤在當時已重視禮樂文化,并有了人類早期的埋葬制度。蚩尤是中華民族歷史是最杰出的領袖人物,是與炎、黃同年代、同地位、同權威共同代表中華早期文明時代的部族元首,偉大的民族英雄。蚩尤文化是上古時期農耕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精髓,對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三始祖,當之無愧!

    蚩尤擁有發展生產力的先機,但智慧過人的黃帝善于學習,他很可能是用妻子嫘祖發明的養蠶織綢與蚩尤交換鹽、銅,才能在“阪泉”戰勝炎帝,統一炎、黃部族。

    中國最早的神話圖書《山海經》描述了一個龍蛇世界。先祖伏羲和女媧在傳說中都成了人首蛇身、功力無邊的造物主。除了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故事外,口碑與文字流傳都稱女媧與伏羲兄妹締婚,因而繁衍有了華夏人類。漢代石刻、磚畫中,也常常可見到人首蛇身的女媧與伏羲交尾像。《禮記·月令》稱伏羲“太昊(又作太皞)”,蛇(龍)是部族圖騰。神話中開天辟地的盤古,其后的伏羲、女媧、共工、相柳、貳負、燭龍等,都是人首蛇身、功力無邊的神人。人首蛇身是中國龍的雛形。聞一多《伏羲考》認為,龍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逸周書》、《鹽鐵論》等古籍均有推論,蚩尤部族屬太昊(皞)伏羲傳人。根據《苗族遷徙歌》以及文獻資料同考古發現進行比照,蚩尤集團對應的是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紅山文化的玉龍最是引人注目,已在多處發現,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造型完美,極富動感。阜新更是被國內外考古學界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在距今八千年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心發現的大型龍形堆塑,這一前紅山文化的發現,印證了伏羲的人首蛇身圖騰傳到蚩尤紅山先祖,已經是初期完美的中國龍形象了。我們今天驕傲地自稱為“龍的傳人”,尋根溯源,來自先祖蚩尤與紅山文化。數典決不能忘記始祖蚩尤!

    三.黃帝與蚩尤的戰爭

   
《禮記·表記》載:“殷民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的“帝”與“天帝”是眾神之首,天地萬物的主宰。按王國維和郭沫若等學者考證,“帝”在甲骨文中本意是花蒂(《郭沫若全集》2002)。在以玫瑰花、菊花等彩陶為文化特征的仰韶廟底溝人眼里,“花”是生育萬物、主宰萬物的“帝”,生長在黃土地上的高貴玫瑰花代表了他們萬能的領袖“黃帝”。現代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2009遼寧人民出版社)一書中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分布中心在華山附近,這正和傳說中的華族的發生及其最初的形成階段的活動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可能就是形成華族核心的人們的遺存,廟底溝類型主要特征的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形成華族得名的由來……花本來是自然界常見的,現在把自然的花賦予了特殊社會概念。‘華(花)’是尊稱,選擇玫瑰花作象征,以區別于其他群族,是高人一等的,這是以社會發展較快為背景的。”

    談到黃帝與蚩尤的戰爭,蘇秉琦認為:“第二種文明起源的形式是撞擊。以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關系最具典型性……源于關中盆地的仰韶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成熟型玫瑰花圖案彩陶盆為主要特征的廟底溝類型,與源于遼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遼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龍形(包括鱗紋)圖案彩陶和壓印紋陶的甕罐為主要特征的紅山后類型,這兩個出自母體文化,而比其他支系有更強生命力的優生支系,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到更廣、更遠的擴散面。它們終于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然后在遼西大凌河上游重合”。蘇秉琦先生在這里揭示了以蚩尤代表的紅山文化與黃帝代表的仰韶文化相遇,引發出可能頻繁發生的戰爭和在今河北涿鹿縣礬山一帶的大決戰。

    有了先進的金屬兵器和震懾對方營壘的圖騰,蚩尤軍威大振,黃帝“九戰九不勝”,即使集中優勢兵力圍一城,依然“三年城不下”。在蚩尤的煙霧陣中,危急關頭,幸而黃帝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方向,這才帶領軍隊逃出重圍。就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

    《魚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古籍多稱黃帝心焦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昏睡中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名為《天一遁甲》的兵書,黃帝認真研究后,悟出了“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黃帝按照《天一遁甲》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為對付蚩尤嚇人的圖騰,黃帝聽說東海流波山上住著一頭“夔”獸,吼叫聲音像打雷一樣,便派人捉夔剝皮做鼓面,又抽出雷澤“雷獸”身上最大的一根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震響五百里。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終于打敗蚩尤。

    黃帝害怕蚩尤死后作祟,讓他身首異處,分別埋在兩個地方。蚩尤死后,他的頭顱處長出一片血楓樹林。他戰死在10月,所以后人說10月的“霜葉紅于二月花”!蚩尤之死,多說是戰斗中被應龍所殺,也有說臣服于黃帝,并主軍事!這是因為以后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并且居黃帝之幕府。于是,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八方萬邦皆為弭服”!蚩尤因制造金屬兵器,又善作戰,被尊為戰神、兵器之神(兵主)而受到崇拜!黃帝也接過了蚩尤戰旗上的圖騰,但為了消除蚩尤的影響,經過改動,于是有了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中國龍。

    另外,蚩尤與黃帝除敵對關系外,或說有過臣屬關系,黃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屬冶煉,輔佐少昊。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則把蚩尤說成是黃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戰國時代的韓非也有類似的記載。根據蚩尤為黃帝六相,首管天時,故成為某種星相名稱,稱為“蚩尤旗”。按《呂氏春秋》、《史記》、《隋書》等文獻的描述,蚩尤旗應指某種彗星,是戰伐的征兆。

    在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社會中,一向強調“正統”觀念,史家又多有“成王敗寇”的傳統。黃帝勝利之后,一統中原地區,成為華夏正統。黃帝戰蚩尤逐漸被描述為正義與邪惡的戰爭,以《史記·五帝本紀》為代表,流傳甚廣。因此,漢文史籍特別是長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對蚩尤多有惡評,失之公允。在非儒家文獻如《逸周書》、《山海經》中對蚩尤與黃帝交戰的描述則相對客觀。在道家經典《莊子》中,更借盜跖之口,對蚩尤多有同情,而譴責黃帝。民間也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如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都有祭蚩尤神的相關崇拜活動。秦始皇也曾親祭蚩尤,尊為八神之一的戰神;后世帝王、武將出征之前,多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云:“由與農通”。《韓詩外傳》云:“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復于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大農)’”。《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尤部落即農部落。貶之曰“蚩尤”。蚩尤之名,雖然已被約定俗成,但我們應該尊重歷史,為功不可沒的始祖正名。因以黃帝戰于涿鹿而被貶稱為的“蚩尤”,應為姜尤(神農氏姜姓農部落)。

    蚩尤與炎帝的關系說法各異。有認為蚩尤可能一度臣屬于炎帝,但后來蚩尤與炎帝發生激烈沖突并大敗炎帝榆罔,取而代之自稱炎帝。以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蚩尤即炎帝。他們以《水經注》對涿水的記載,考證出“涿鹿”和炎、黃對戰的“阪泉”實為一地。兩次大戰實為同一戰役,而蚩尤與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為圖騰。必須指出,牛不是蚩尤圖騰。黃帝是有熊部落,大戰蚩尤的中堅力量是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六個氏族,隨之參戰的還有以狼、豹、雕、鸛、鷹、鳶等為圖騰的許多氏族,卻沒有牛圖騰部落。傳說炎帝發現人們用自己發明的耒和耜耕種地仍然太辛苦,那時野牛還沒有馴化,炎帝只好用自己的琉璃獅子狗替大家拉犁……此時,牛在農耕文化的早期還沒有發揮其主要勞動力的作用,牛不可能是蚩尤與炎帝部族的圖騰。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人頭戴牛角而相抵。這類記載都出現在牛在農耕中充當主要勞動力之后。牛圖騰應該是后人穿越時空加之于先祖的誤會。

    四.苗族與少數民族始祖

    蚩尤戰敗后,族人四散,引出了開疆拓土和華夏民族多元化的形成。后世可能與之相關的民族有苗族、漢族、羌族、朝鮮族等。臣服黃帝為民的因原屬九黎族,被統稱為黎民,即是至今“黎民百姓”的由來。鄒、屠、黎、蚩等漢族姓氏,均與蚩尤有關。蚩尤族人遷徙向西的回到西戎、羌族祖輩發祥地,向東北遷徙的東夷分支東北夷,形成后來的夫余乃至高句麗族,一直走向韓國。今天的大韓民族認定蚩尤是本民族始祖。向南遷徙的逐漸形成南方多民族格局的基礎。根據《尚書》、《國語》諸多古籍及其傳、注記載,三苗出自九黎,苗族歷來尊蚩尤為祖。在苗族史詩、歌謠、傳說中,蚩尤是苗族大祖神。苗族川黔滇方言區流傳有“格蚩爺老”(又譯為“格蚩尤老”)的傳說。“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即英雄。黔東南、廣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祭祖儀式“吃鼓臟”時,也要首先祭始祖“姜(蚩尤姓氏或為保留上古原始發音)尤”。黔南還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傳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云南馬關、武定苗族有與蚩尤關系密切的“跳月”、“踩花山”風俗。這一風俗成為了定期的歌舞盛會而定為苗族傳統節日。因蚩尤化為了血楓林,苗族有崇拜楓木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苗族史詩中的《楓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類都說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

    蚩尤不是惡魔,我們僅從漢民族概念宣揚炎、黃始祖,上世紀九十年代央視出品的八集紀錄片《炎黃》中,蚩尤仍被看成反面形象。這是盲從史籍的謬誤!蚩尤是中華人文初祖,他領導下的九黎、三苗部族有過燦爛的文化創造。蚩尤是傳承“龍文化”的始祖,對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蚩尤文化是上古時期農耕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精髓。河北涿鹿修建的中華文化三祖堂,是對蚩尤作為中華農耕文化三始祖地位的肯定。2012年10月8日至10日,李長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考察張家口市時,專門參觀了紀念“黃帝、炎帝、蚩尤”的“中華三祖堂”,并指示:“希望把遺址發掘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化科學研究和考證工作,為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佐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一同參與了調研。蚩尤與貴州的深遠關系已有數千年之久,其最直接的后裔苗族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貴州。以蚩尤為領袖的“九黎”、“三苗”部落自“涿鹿大戰”失敗后,幾經遷徙,于公元前473年六月十九日在貴州清平(凱里)定居,并由此修養生息、子孫繁衍發展為今天一千多萬人口的世界性民族。目前山東省、河北省、湖南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西省、云南省、山西省、江蘇省、四川省、廣西省、湖北省、甘肅省等全國許多省、市都在涉及和打造蚩尤文化品牌;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也在提出蚩尤是本民族的祖先,對這一點我們更應該正本清源。“蚩尤文化”最有基礎和影響的應該在貴州,貴州應該樹立在“蚩尤文化”開發中的主流地位。蚩尤文化品牌對推動貴州多民族大發展大繁榮尤為重要。宣傳“蚩尤文化”,可以將苗族、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增強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增強我省歷史文化內涵,提升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心。

(原標題:中華文明三始祖之蚩尤)作者:呂元 呂伯祥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品牌(2014-05-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