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張良故里保存這大量古代高官宅院 見證昔日輝煌

2015/8/18 14:45:23 點擊數: 【字體:

 
 
    這是一個張姓人居多的普通村莊,他們多以張良后人自居,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來村里考證后也留下了“西漢留侯張良故里”的墨寶。
 
    去年12月月末的一天,大河報記者來到被譽為“張良故里”的郟縣李口鎮張店村。飄飄灑灑的雪花中,記者驚訝地發現,這里不但出了張良,亦有不少古代高官,被稱之為進士莊,僅明清兩代五品以上的官員就十二人,受皇封者共六十多人。這些人在張店村修建的宅院被稱為官宅,而張店村至今尚保存296間明清官宅,其精致的雕飾、威嚴的門庭,鱗次櫛比的宅院,頗似一座“明清官宅博物館”。
 
    A
 
    普通小村出了個帝師張良
 
    陰沉的天空開始下起了小雪,去年12月下旬的一天,我們的車還沒到郟縣李口鎮張店村,一座橫跨道路的牌坊出現在記者眼前,“西漢留侯張良故里”,指著這行醒目的大字,陪同記者采訪的郟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說:“這是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特意給張店村題寫的。”
 
    張良是和諸葛亮齊名、婦孺皆知的人物。作為西漢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其輔佐劉邦成就霸業,被譽為一代帝師。羅哲文等專家考證認為,被漢高祖劉邦稱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并封為留侯,被后世尊為“謀圣”的張良,就出生在大河報記者探訪的張店村。
 
    郟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張店村以前有不少張良的遺跡,如留侯祠等,其內有張良塑像。可惜原建筑解放后被毀,僅存遺址。張店村有3000多口人,大部分姓張,自稱張良的后裔。
 
    說起張良,張店村的村民乃至不少郟縣人都頗以此為榮,當地至今還有不少關于張良的傳說。據村民張四林講,農歷四月初十是古時傳下來的留侯祠廟會。農歷又稱為小麥會。這天家家戶戶吃面條,說是為祝賀張良的生日而吃的。古廟會傳到今天,內容變了,人們會在前一天忙起來準備酒菜,有的還買鞭炮要慶賀一番,吃面條成了一種象征。也有的給張良爺燃燒香煙,虔誠地許愿。過去村里還要演幾場戲,劇目大多與張良有關,如《鴻門宴》、《霸王別姬》等。唱詞多是“一步高一步低,好似霸王別虞姬,一步低一步高,好似張良品玉簫”“八洞神仙數張良”等。
 
    在張店,關于張良的傳說早已植根于村民的生活。據村民張丙陽講,“擺山”是當地村民最樂玩的一項棋藝類娛樂活動,據傳是張良的布陣圖。特別是村中年長者,不論是田間地頭,門前街口,只要兩人說好,就在地上劃三個相套著的方框,四角四邊連起來就是棋盤,用不同的石塊,或小棍、樹葉作為各自的棋子開始下棋。主動方會說:“叫你三盤不能贏”,對方就會說:“來吧,張良的布陣法你還沒有學會。”
 
    雖然是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棋盤,但村民們玩得不亦樂乎。勝者說張良的陣法奧妙無窮,你還得再學三十年,拜師吧。對方說,我讓著你……據村民說,這是當地特有的玩法,別的地方很少見。傳說這是張良的布陣圖。
 
B  
 
諸葛亮拜留侯留下墨寶
 
    古代,凡是到郟縣為官的,都會到我們村拜拜張良,連諸葛亮都來過呢。”村干部王拴成說,空說無憑,他們村的確有這方面的物證。
 
   王拴 成所說的物證,是一塊在張店村出土的漢代石刻。
 
    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提供的資料顯示,2006年2月,村民張振洋在原張店村的一處廢墟中,偶然發現一塊紅石石刻。其長106厘米,寬40厘米,厚19厘米,在沒有打磨的天然石面上,可以清晰地辨認出是建安6年諸葛亮攜元直在拜留侯祖廟,瞻仰張良像后所寫的一篇短文。
 
    石刻共六行五十七個字,字體為漢隸,銘載:“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俊杰在鑒賞過該石刻的拓片后認為:“此石隸書結體方正,清雋而疏朗。因非廟堂之用,故又具灑脫飄逸之氣。文字線條瘦勁而爽健,盡管已到漢末,線的起收與轉折處已出現圭角,這是漢以后所有隸書最明顯的特征,但此石氣息上仍然彌漫著只有漢人才有的淳厚、高古、蒼茫之氣。年輕的諸葛亮并非以書名世,而此偶爾乘興所書的數十字,卻使我們感受到了其文之暢、其書之精、其情之誠。余曾云:‘漢人書無一不佳者’,此可證之。”

    諸葛亮生活在大量使用竹簡記事的東漢末期,真跡留世甚少。特別是青年時期的諸葛亮,真跡更為稀缺。石刻再現了1800年前諸葛亮在青年時期的書法藝術,實為珍貴。目前,張店漢石碑拓片已被收錄至《中原文化大典·書法典》。

    張良文化的研究者張向陽認為,該石刻是諸葛亮于建安六年春來此拜祭張良后寫下的一則游記,結合當地“諸葛亮曾到張店來過”的民間傳聞,該石刻是諸葛亮與張良故里張店村有淵源的力證。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羅哲文來到張店村,根據張店村的諸多歷史遺存和相關資料認定張店為張良故里,并留下了:“西漢留侯張良故里”的墨寶。
 
C
 
近300間官宅見證昔日輝煌
 
    稱張店村人杰地靈,并非妄言:這個村不但出了大名鼎鼎的張良,在明清兩代還出了很多進士,被稱為進士莊。據郟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提供的資料顯示:“明代隆慶年間,張店村人張樂舜(字見衡)官拜九門提督,張崇為刑部主事,僅五品以上的官員就十二人。據張姓家譜記錄,明清受皇封者共六十多人。”

    明清這些張店籍的官員,大都在張店修建有自己的宅院,被當地人稱為官宅。這樣的官宅至今在張店村依然隨處可見,現存比較完好的官宅296間,建筑面積7091平方米,保存較好的東官宅、西酉盛、北義和等多處造型各異、精致莊重的官宅,其磚雕、木雕至精美,房舍至莊重大氣,讓人嘆為觀止。
 
    其中的明代九門提督張樂舜的官宅,位于張店村東西大街中段,其原來的五進院,現僅存兩院,后院已破敗不堪。前院主體建筑為穿堂式大客廳,共五間,建于一米高的臺基之上,房體通高8.33米,看起來非常有氣魄。
 
    該宅院為張樂舜于明代隆慶年間修建。據張店《張氏家譜》記述:張樂舜,明隆慶舉人,曾任保定府通判。性忤權貴,掛冠而歸,后駐易州奉敕提督紫荊關。張樂舜的次子張化鵬,先后任過新野縣教諭、陳州學正等職。張樂舜父子位居高官,給其府第家宅取堂號為“裕恒堂”,寓富裕恒久之意。其宅第也被敬稱為“提督府”,以示張姓宗親族人張樂舜曾任提督而滿族榮耀。
 
    大客廳由60多歲的村民張國振居住,“我這房子是土改時分的。”張國振指著由紅石作基,青磚砌墻,灰瓦覆頂,雕磚起脊的房子說,這房子結實得很,住到現在都沒啥事。
 
    大客廳前檐下有四根明柱,柱下均有高0.8米的浮雕吉祥圖案。檐廊下主次間皆裝飾欞子門扇,門扇上雕刻吉祥圖案和篆書壽字。值得稱道的是,提督府木石雕刻,有盤龍、滾獅等圖案,盡顯明清古建雅韻。
 
    廳內正間距后墻過廳門1.7米處設有高大的木質屏風。屏風上部懸掛有刻著“裕恒堂”三個大字的匾額,“以前客廳里掛了很多匾,解放后人們烤火時把它燒了。”指著木柱上依然留存的鐵質石榴狀掛鉤,張國振說:“那是懸掛匾用的。”屏風后面有通往后院的便門,已被現居的房主為居住方便堵死。
 
    穿行在村內,記者仿佛進入了一座官宅博物館。村中除了提督府,還有位于村內東西大街西端的清朝道光進士、刑部主事張崇的宅院。
 
    張崇官宅坐北向南,大門臨街,宅院多為兩層、三層,為磚木結構樓房。其中的一處宅院主樓為三層,整個樓高7米。一層為當地盛產的紅石所砌,高達兩三米,一樓以上為大青磚壘砌。
 
    讓人稱奇的是,一樓的窗戶竟然為整塊石頭雕刻而成,二樓則為兩個拱形小窗,三樓為一方形窗。
 
    雖然宅院距今久遠,但室內的樓梯還能上人。記者順著寬厚結實的木梯而上,二樓當年的木質小窗還能打開,記者抽去木窗背后的木栓,推開窗戶遠眺,只見潔白的雪花飄落在青磚黛瓦上,錯落有致的四合院房頂覆滿白雪的瓦楞映入記者眼簾,眼前一片清靈、肅靜。
 
    手扶這冰冷的青磚,心中驀然一動,百年前的此時,是否也是這樣一個雪天,是誰在這里憑窗遠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0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