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炎帝、蚩尤,乃是上古三大部落集團之首領,黃帝陵、炎帝陵經過幾千年爭議,國家已確認陜西黃帝陵、湖南炎帝陵。蚩尤陵在何方?成為歷史懸案。
蚩尤是東方九黎(東夷)集團的最高首領,在與黃帝涿鹿之戰中戰敗被殺。歷史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蚩尤沒有陵,但墳墓也不少。“傳言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首異處,故別葬之。”已知的蚩尤墳墓至少也有六處:山東兩處,蚩尤冢在壽張闞鄉,蚩尤肩髀冢在巨野重聚。口頭傳說而經傳未見記載的蚩尤冢還有河北涿鹿三處,河南一處。現今在涿鹿大戰古戰場上有三座蚩尤墳,即位于黃帝城東八卦村附近,有一大一小兩座墳冢,被稱為東蚩尤墳;位于保岱鎮窯子頭村附近,釜山腳下的蚩尤墳,被稱之為西蚩尤墳;位于黃帝城東南約15公里處的塔寺村蚩尤墳,被稱為南蚩尤墳。還有河南臺前“蚩尤墳”,在臺前縣后三里村東南約300米,清末民初時,其冢仍占地約2000余平方米,高1.5米,1933年黃河決口,該冢被淤沒,后來村民在原址堆起一座土丘,1956年被耕為平地。此六處蚩尤墳,都有墳墓堆土,有的規模還不小,但有史料記載支撐的是山東壽張闞鄉和巨野重聚,闞鄉是蚩尤冢,重聚是蚩尤肩髀冢。
蚩尤雖然被黃帝擒殺于涿鹿,但他做為赫赫始祖,功不可沒。黃帝有黃帝陵,炎帝有炎帝陵,蚩尤只有不確定的蚩尤冢、蚩尤墳,顯然是不公平的。歷史不應該以勝敗論英雄。
或許有人會說,蚩尤是戰爭的失敗者,不是帝王,不應該有陵。筆者認為,這種想法帶有歷史偏見。我們先看蚩尤到底是不是帝王?《越絕書》、《戰國策·秦策一》、《五帝本紀·正義》等,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
我們再看蚩尤的歷史貢獻:蚩尤發明造冶和武器、刑法、宗教,均有史籍記載。我們且看史學家是怎樣評述蚩尤、九黎的三大發明的:王桐齡在《中國民族史》中說:“當時苗族文化,相當發達,第一發明刑法;第二發明兵器;第三發明宗教。后來漢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大抵皆苗族所創,而漢族因襲者。”宋文炳在《中國民族簡史》中說:“苗夷文化,在現代似無可稱述,惟于上古時期,極為發達,影響漢族亦很大。簡單敘述,約分為:一.刑法。二.兵器。三.宗教。此三件,均為苗族發明,有裨益于漢族甚大。”蚩尤九黎率先發明武器、刑法和宗教,“論者謂尚在漢族之先”。從某個角度上說,蚩尤對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不亞于炎黃,不能因為蚩尤戰敗被殺而否定了他的歷史功績。
“東夷”、“九黎”發祥于黃海、渤海灣流域,山東歷史上就是蚩尤部落集團的主要活動區域和根據地。黃帝崩于河南荊山,葬于陜西橋山。蚩尤被殺于河北涿鹿,葬于山東壽張,這也是有可能的,更主要的是有史籍記載,有史料支持。至于壽張闞鄉今在何處,筆者認為陽谷縣蚩尤文化研究會論證“皇姑冢”即是“蚩尤冢”是有充分理由的,是能夠成立的。從三國初到元朝初期,歷時1000多年,蚩尤冢仍保存完好,并且還可以見到周圍城墻的蹤跡,說明《皇覽》中載蚩尤冢在“闞鄉城”中“高七丈”名不虛傳。到了元朝末期,由于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反抗元朝統治的戰爭連年不斷。元朝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推行了“拔其地、屠其城”的殘酷手段,名城揚州殺得只剩下十八戶(《明太祖實錄》),在加上水、旱、蝗、疫等自然災害,山東、河南、河北、皖北一帶,“赤地千里”沒了人煙。后來明初的“靖難之變”,也使陽谷、臨清一帶“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成丘墟焉”(臨清縣寨村《李氏族譜》)。又據《陽谷縣地名志》提供的資料,陽谷縣現有的1038個自然村中,有942個是明朝以后遷來的,就現在張秋、十五里園、壽張三個鎮206個村,全部是明朝以后遷來的,這些數字是對元末明初戰爭、災荒的反證,它還說明那個年代原駐民或戰死、病死、餓死,或逃亡而消失。歷史的記憶斷帶了,新遷來的居民以自己的姓氏、以新遷址的地貌特征命村名,而蚩尤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變成了“皇姑冢”。明朝初年,隨著移民屯田戰略的實施,有葉姓和張姓遷此建村,葉姓來自南京,是葉琛的后代,葉琛曾任過明初丞相,其家譜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丟失了,其家族長回憶說:其祖先來到此處,見一古冢,視為風水寶地,便“傍冢建村”,至今已600多年。張姓來自山西洪洞縣,其家譜載:因村東有一皇帝的古冢,故命村名為“皇古冢”,后來又訛化為“皇姑冢”。元朝在中原的統治雖然只有89年,但是他給中原地區人民帶來的災難是空前絕后的,不僅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巨大損失,歷史文化因此不再延續的也有很多,再加上受“成者王、敗者寇”的觀念的影響,蚩尤“冢”、“城”地在何處也就無人提起了。
從現有資料看“皇姑冢”外部特征和文化內涵及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史籍中記載的蚩尤冢均一致。目前,在原壽張縣范圍內,尚未發現第二處與其相同的遺址。由此得出結論:陽谷縣十五里園鎮“皇姑冢”與《皇覽》中所記載的蚩尤冢為同一冢墓。(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