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洛陽老城東南隅,有座文峰塔。
這座塔始建于宋代,是古時的“狀元塔”。塔里供奉著文昌帝君和奎星,保佑洛陽廣出才子,多產狀元。
“洛陽有座文峰塔,離天只有一丈八。”
——民諺里說的這座文峰塔,隱逸于老城東和巷東頭。高度雖不至“手可摘星云”,但塔身如劍,高聳入云,卻是方圓數里打眼就能瞧見的景物。
洛陽文峰塔身陷民宅“包圍圈”
幾個外地朋友,國慶節來洛陽游玩。一行人看了龍門石窟,轉了白馬寺,拜了關林,最后到老城吃水席,無意中瞥見了這座塔。
是時,夕陽西下,東和巷籠在薄薄的暮色之中,炊煙裊裊,雞犬相聞。這塔,一副破破爛爛的古舊模樣,安靜地矗立著,在密密麻麻的民宅的包圍之下,頗有些鶴立雞群之感。
朋友們問我:這是什么塔?這么高!這么舊!
我曾數次觀摩此塔,對它早有研究,這會兒卻存心要繞個彎子,便說:這塔可有些名堂!它是這塊地盤上的“明星”,就連修自行車的都能講出一堆典故。
見塔旁果真有個自行車攤,一個朋友便走上前去問修車師傅,這塔是何來歷?
修車師傅一邊忙活手中的活,一邊斷斷續續地講了一番話:這叫文峰塔,上面供奉著“文曲星”,是保佑咱洛陽多出狀元的……聽說這塔是北宋時候建的——那時侯包青天還活著,可真有些年頭了……
朋友們咂舌不已,他們想不到,這樣古老而有意義的一座塔,竟會窮居陋巷,而無柵欄、圍墻防護。“要是在我們那兒,怕是早被當成寶貝藏起來了!”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結論:洛陽遍地是寶!保護不過來了!
“唉,我們很眼紅,哪怕把這塔送給我們也好。”朋友感嘆著。他們所在的城市鮮少古跡,莫怪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文峰塔祭祀“文曲星”和“魁星”,保佑當地文運昌隆
其實,在中國,文峰塔并不少見。每一個稍大一點的城市,幾乎都會有一座文峰塔,僅說我省有名的,就有安陽文峰塔、許昌文峰塔等。惜乎能歷經百代、留存至今的文峰塔,仍只在少數。
文峰塔的得名,與塔中供奉的神靈有關。一般來說,文峰塔祭祀的都是文昌帝君和奎星。文昌帝君,就是老百姓口頭的“文曲星”——主宰人世功名利祿的天官。傳說狀元乃是“文曲星”下凡,“天上文曲星,地上狀元郎”,說的就是這回事。
奎星亦稱“魁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主文運,有“魁星點狀元”之說。“魁”是“第一”的意思,從字形上看,“魁”字由“鬼”與“斗”合成,所以魁星的形象并不雅,大多是一個似鬼的神靈,站立于一條大鰲魚的頭上,這可能就是成語“獨占鰲頭”的來歷。也有的魁星是另一種形象: 藍面赤發,翹足踢斗,模樣也不怎么和善。
文峰塔祭祀的既是“文曲星”與“魁星”,其效用自然是為保佑當地文化昌盛,多出狀元。古時人們對狀元郎的熱愛,要比現在狂熱得多。人們相信建座高塔,將“文曲星”和“魁星”的神位請進來,也便把天下的才氣聚了過來,從此便可以文運高照,人才輩出。于是,文峰塔在各地一座座地建了起來。
傳說洛陽文峰塔因平衡地勢、補全風水而建
洛陽文峰塔與別處無異,塔內供奉的也是文昌帝君和奎星。
關于這座塔,有一個傳說:
相傳北宋年間,西京洛陽留守衙門里來了位鶴發長須的老人。此人相貌清俊,舉止脫俗,走到留守官面前,說:“山人過此,見隋唐故都北據邙山,南對伊闕,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確是帝皇之宅、王者之里,前人選都不謬也!而今城池(北宋時洛陽城池主要在老城一帶)較前雖小,然山平河清,王氣濃郁,仍是天造地設的福地!”
那留守官撇撇嘴角,心想:這還用你說?
“不過,”老人看了眼留守官,又說,“眼下的城池也有不妥之處:地勢西北高隆,東南低凹,城中勃勃生氣易沉積東南,順河宣泄;再者,地勢失去平衡,輕重不穩,亦難保地面長久平安……”
留守官這下慌了,怪不得當朝洛陽總不及隋唐時期名流賢士多,原來是城池繁華處縮小在洛河北岸,失了平衡,跑了文氣。哎呀呀,失了王氣,皇上怪罪;丟了城池,富貴難保!這可如何是好?于是急忙探問:“可有方法補救?”
老人捋捋銀須,朗朗一笑:“不難!山人正為此而來。”于是詳加指導,要在城池東南角最低處建一高塔,塔頂與城內最高的西北角成一平線。如此,高低相抵,構成平局,宣泄的生氣便可被堵聚留持,傾斜的地面不會再失重傾覆。
留守官一琢磨:這主意不錯!建座高塔,不僅可以補全風水,祈佑人才,即便從實際效用上講,真要有匪盜之類兵臨城下,這城內沒個制高處也不成呀!
工匠們一番忙碌,在城池東南角的護城河旁建起了這座文峰塔,塔頂恰好和西北隅的地勢相平。塔內第一層,供起了文昌帝君,兩旁再塑上他的侍從“天聾”、“地啞”(民間傳說,用聾、啞于側,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泄也);第二層,塑上“魁星”。
我曾質疑這傳說的真實性,就此專門訪問了洛陽民俗專家董高生。董先生說,文峰塔的確處在老城東南隅的最低處。它的塔尖,與洛陽東車站的地平線正好持平。而東車站所處的位置,恰在北宋洛陽城池的西北角。由此可以想見,這傳說并非一味妄言。
也有另一種版本,說是當年洛陽東北方向有一水潭,潭中有條黑龍,慣于興風作浪。為使黑龍安伏,便在潭旁建起了文峰塔。黑龍被文峰塔鎮壓,動彈不得,平日里倒也安生。但每逢大旱之年,潭水干涸,黑龍口鼻生煙,便會發生文峰塔頂葫蘆尖冒煙的怪事。此時旱災肆虐,餓殍遍野,塔內供奉的文昌帝君,就要出面干涉,要求百官齋戒,以感召天帝降雨。若百姓難耐饑寒,起來革命,文昌帝君和“魁星”就要啟奏天帝,重新派紫微星到北斗(紫微星是傳說中的真命天子),降福人間。這就是傳說中“紫微星只在斗口坐”的由來。
所謂的君權神授,不過是為充滿了血雨腥風的改朝換代,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卻也由此可見文峰塔的重要:它不只庇佑一方多出狀元,還關乎風水、地勢及天下和平問題,實在是怠慢不得。
洛陽文峰塔始建于宋代,后歷經重修,今塔系清初重建
中國第一座文峰塔建于何時,說不清楚。翻翻史書,五代時已有相關記載。洛陽文峰塔的“誕辰”卻很明確,史載此塔建于北宋年間,明末毀于戰火,清初重建。
為了保護古塔,塔門已封,我們只能從外面看看這座塔的模樣。
文峰塔的樣式來源于佛塔。古塔這一建筑形式源于印度,是佛教文化興盛的產物。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滅度后百年,阿育王以佛舍利起八萬四千座塔以示尊崇,佛寺建塔之風遂開。在其后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里,佛塔的建筑形式引發了古人的豐富想象力,一座座與佛教文化毫不相關的古塔也拔地而起,文峰塔就是其中之一。
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體可分為木、磚石、金屬、琉璃等幾種,其基本構造大體相同,一般有地宮、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佛教舍利塔一般都建有地宮,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塔的基礎。塔身是塔的主體部分,有空心和實心兩種,其層數多為單數,塔的種類便是依照塔身的形制來區別劃分的。塔剎是塔身頂部的相輪等飾物。
洛陽文峰塔與佛教無關,自然沒有地宮 ,它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乃密檐式磚石塔,四方形,高約30米。造型簡樸,文雅秀麗。
塔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邊長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間嵌有鑄鐵,據說是將燒紅的鐵漿灌進磚縫冷卻而成,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固若金湯”了,其目的是為了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層,通體用青磚砌成,從第一層至第九層逐層遞縮,最高層每邊長3米。一至八層向北各開一拱門,以聚斂城中南來之氣,接受香火;拱門上皆有題額。第九層則四面皆開一拱門,以喻高瞻遠矚之意。 塔剎已被毀。
這座塔,總結了唐宋以來各種磚塔結構形式的優點,塔身外壁用磚砌筑,塔的中央又砌筑一個磚塔心。塔內每層之間建有木質樓板、樓梯,可盤旋而上,后樓板、木梯毀于戰火。塔內原本有大量存書,也在戰火中遺失殆盡。
洛陽文峰塔走下神壇,融入民間,卻仍寄托人們無限祝福
文峰塔,本是清高孤立的。
董高生先生說,以前,文峰塔的周圍并無民居。解放戰爭時,此塔附近是個戰場,戰火紛飛,驚險異常,但因交戰雙方并未使用重型武器,文峰塔所幸避過一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板箱廠遷至洛陽,在洛陽老城文峰塔下建起居民區,文峰塔從此與炊煙做伴,與嬰啼為鄰。
歲月如梭,世事浮沉,文峰塔前原有的石碑被損毀了,新的石碑又立起來了,這座寄托著人們美好祈望的文峰塔,逐漸走下神壇,融入民間。
塔下的修車師傅很健談:住在文峰塔附近,也是福氣哩!孩子們將來都能考上大學,當上‘狀元’,哈哈!
腦海里閃過一番景象:穿長袍、插發簪的古人,牽著孩子路過文峰塔,諄諄善誘:“用功讀書,將來考個狀元!”;著西裝、抽香煙的現代人,牽著孩子路過文峰塔,一樣誨人不倦:“好好學習,將來考清華、上北大!”
這塔,古代,是一個地方教育興旺的一個符號;今時,是守望洛陽興盛繁榮的一個燈塔。
離開文峰塔時,一位老人告訴我,過去站在塔頂,往東能看見潞澤會館,往西能看見山陜會館,往北能看見“洛八辦”,往南能看見洛河。這塔,是老城的制高點,左右著東南西北的“文氣”呢。
但我卻悲哀的發現,文峰塔的南面正在蓋一座大樓,如果這座樓的高度超過了文峰塔……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