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產生在古印度。起初,佛教僧人只是將天然石窟作為坐禪、修持、集會及生活場所。后來,人們又自鑿山洞,在洞中設置佛塔、佛寺,畫上壁畫,而且越造越華麗壯觀。隨著佛教傳播,石窟藝術也東漸華夏,成了中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因此,當你游覽小南海的山光水色時,千萬別忘了去看看那里的北齊石窟。北齊石窟營建于北齊文宣帝天保年間,今存三窟,以中窟內容最為豐富,雕刻也更為精湛。坐北朝南的洞門,高1.02 米,寬0.65 米,兩側浮雕護法神王立像,門額雕飾也十分華美。洞內,進深1.34 米,高1.78米,闊1.19 米,平面面積僅有1.6 平米。進入這個僅容一人轉身的洞窟,你可欣賞到正面的高浮雕釋迦佛祖、左右脅侍菩薩像,以及圍繞佛祖的六個衣帶飄舞的飛天女神。在洞內左右石壁上,也淺刻著大小佛像、脅侍菩薩、蓮花化生、菩提樹等諸多圖像。此外,座臺上還刻有三個伎樂人,令人于無聲處似聞佛樂清韻不絕于耳,不由你不去穆然沉思佛教文化的精髓。西窟,坐東朝西,面積略大于中窟。正中也是釋迦牟尼像,左右為脅侍菩薩,兩側壁各雕菩薩三尊,皆栩栩如生。東窟,坐北朝南,主要雕刻仍為佛祖與脅侍菩薩,但其間彌刻大小佛像23 尊,無統一布局,看來非一時刻造。洞門之外有大面積的淺雕佛像,密密麻麻,星羅棋布,由此足見北齊時代已崇佛成風。小南海石窟因位于北善應村西,也稱善應石窟。這里的石窟既是研究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藝術的典型,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加強保護,已在西、中兩窟前圍起院墻,并于1999 年年底將東窟遷至中窟院內。三窟附近,古代原有靈山寺年復一年地搖響檐鈴,招徠八方香客;迄今唯佛窟尚存,繼續吸納南海涌泉的來風?咭琅f,風依舊,善根依舊。每當冬去春來,草也美,花也美,樹也美,能到這里尋幽探勝的游客,自能享受到一種野游的樂趣。北齊石窟中窟內正面的高浮雕釋迦佛祖、左右脅侍菩薩像,以及圍繞佛祖的六個衣帶飄舞的飛天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