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尋根行活動的人員,跟隨導游參觀內黃二帝陵
河南商報“拜謁根脈圣地·溯源中華姓氏”尋根行活動第二站,昨天抵達內黃二帝陵
據介紹,陵墓主人之一,是上古時期的帝王顓頊 古代著名詩人屈原,就是他的后裔
昨天上午,河南商報“拜謁根脈圣地·溯源中華姓氏”尋根行活動一行人離開濮陽縣,前往安陽內黃,探訪內黃顓頊帝嚳陵。
據介紹,中華姓氏是在顓頊、帝嚳時期開始出現的。參加本次尋根行活動的姓氏代表紛紛表示不虛此行。
因為有二帝陵,內黃成了尋根圣地
顓頊帝嚳陵位于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西北,民間稱其為“高王廟”“二帝陵”,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的陵墓。
在陵園門口東側的墻上,貼著一張中國上古帝王世系表,上面標注了三皇五帝以及夏朝、商朝、周朝帝王的關系。解說員介紹,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高陽氏顓頊與高辛氏帝嚳二帝前承炎黃,后啟堯舜,正是在他們在位期間,姓氏開始形成,“中國所有姓氏中,有60%的姓氏源于這兩位上古帝王。”
聽了講解,姓氏代表趙先生說:“出發之前,我還對探訪二帝陵意義不太清楚,現在明白主辦方的良苦用心了。”
史料文獻記載,二帝陵漢代建陵、唐代立廟、金代重修,經宋、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建筑宏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
清代末期,二帝陵被黃沙淹埋,1986年清沙時重見天日。正是這一發現,使內黃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的目的地之一。
古代大詩人屈原,也是顓頊的后裔
內黃縣史志辦主任王基勛說,雖然中華姓氏前一百大姓中沒有一個發源于內黃,但每年農歷三月十八,仍會有很多人來到這里的二帝陵拜謁尋根。
作為黃帝族系的支族,在數千年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顓頊、帝嚳族系衍生了大量的姓氏。
這些姓氏,有的出自古氏族名、國名、地名;有的源于古代帝王賜姓、封姓,主賞仆姓或仆隨主姓;有的以先人官職、爵位、職業、技藝、名諱、字、號、謚、排行第次及先人行跡而命;或一姓多源,或異姓同源,或隨母系姓。其起因紛繁復雜,內涵極為豐富,構成了獨具特色、絢麗多彩的中華姓氏文化。
王基勛介紹,在屈原的《離騷》中,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千古名句。“這說明屈原也是高陽氏顓頊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