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城市的個性與特色,與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積淀是分不開的。文化不僅是一座城市的魅力,而且是城市長盛不衰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三門峽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它因河而名,因壩而生,這塊土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長久以來,三門峽獨有的文化靈魂和理念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市民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塑造著高品質的文化素養和精神氣質。近年,全市上下正在加快主城區轉型發展,著力打造休閑文化城市。本報特對三門峽市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生態文化一一進行探訪,分8篇將星漢燦爛的三門峽市區文化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旨在通過這組報道,使廣大市民進一步了解身邊文化,提升生活品位,增強自豪感、幸福感和責任感。
在三門峽市區西南青龍澗河南岸、韓莊村以北、連接新老城區的一片土地下,掩埋著一處面積約36.2萬平方米的大型遺址,這里便是聞名中外、被考古界專家學者譽為“早期中國文明第一縷曙光”的廟底溝遺址。
考古研究表明,廟底溝遺址距今6000年至4000年,遺址內涵分為二期,是重要的史前古文化遺址。它的發現,把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來,用考古事實宣告了“中華文化西來說”的終結,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傳承有序和源遠流長。廟底溝文化以其絢麗多姿的彩陶花紋為旗幟,開啟了華夏民族浩蕩洪流的先河,掀起了中國史前一次波瀾壯闊的藝術大潮。1963年6月,該遺址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瞧!這些沒被開發的大片土地全是廟底溝遺址區。”9月18日上午,59歲的范連霞站在韓莊村邊上,指著大片的廟底溝遺址,熱情地介紹著。范連霞是韓莊村的一名村民,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廟底溝遺址的“業余文物保護員”,在10多年的時間里,她靜靜地守護著老祖宗留下來的這處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旦發現有人破壞,她就會立即阻止,并向有關部門反映。不僅如此,她還是廟底溝遺址的宣傳員,每次有人想了解廟底溝遺址的歷史文化時,她都會非常自豪地介紹。“多年來我接觸過一些來這里考古的專家,對廟底溝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范連霞說,在韓莊村還有好幾位和她一樣自愿成為廟底溝遺址保護員的村民,他們十年如一日地保護和宣傳著廟底溝遺址。
不僅韓莊村村民,很多三門峽市民也對廟底溝遺址有著特殊的情感。9月13日,20余名來自市區的古文化旅游愛好者來到廟底溝遺址,探訪身邊的“文化與美景”。站在遺址上,大家望著散落的每一塊陶片、每一個石器殘片,都發自肺腑地感到驕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印證了最早的‘中國’是從三門峽地區走出去的”……大家紛紛議論。隨行的王躍澤站在廟底溝遺址上激動不已,專門寫了3篇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里,抒發自豪之情,向親朋好友推薦厚重的廟底溝遺址文化。
是的,廟底溝遺址向來是三門峽市民引以自豪的古跡遺存,很多市民在經過這塊土地時,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隨口說道幾句有關它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盡自己的能力去保護遺址。而向海內外游客介紹這塊土地神奇的歷史和價值,更是一些三門峽文史研究者最為驕傲的事情。
“在繁若群星的三門峽歷史文化資源中,廟底溝遺址無疑是一顆最為閃耀的恒星。”長期致力于古都學和文化遺產研究的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久昌認為,廟底溝遺址是三門峽城市之根,是最突出的文化金字招牌,也為三門峽歷史文化打造了一張不朽的名片,所以三門峽人要好好保護它,合理利用它。
如何更好地保護?市文物部門在經過多次考察和研討后,提出未來建設3個“國字號”的目標:即建設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國彩陶博物館、建設中華文明探源基地,從而打造三門峽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靈魂,將真實的遺址融入城市空間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遺址的文化價值再利用,詮釋文化為民惠民的深刻內涵。
“我希望在廟底溝遺址上建一座公園。”范連霞說,她曾多次設想,如果能在遺址上建一座美麗的公園,既避免了開挖帶來的破壞,還能讓老百姓休閑娛樂,享受美好生活。作為保護員的她未來可以更加自豪地帶著外地游客一邊逛公園,一邊介紹廟底溝遺址和文化。
歷史厚重的廟底溝文化讓三門峽人感到自豪,這種自豪不僅僅是三門峽歷史專家和歷史愛好者擁有,而是所有三門峽人共同的自豪和榮耀。在采訪中,一些三門峽市民也在暢想:以后可帶著孩子和親人來到這里,感受古文化氣息,享受天倫之樂,生活和文化完美交融,這里必將成為三門峽市民享受休閑、享受文化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