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zhàn)線上順利進軍,勢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接著又占據(jù)了齊國的故地,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求封說:“齊人狡詐多變,反復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zhèn)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代理)齊王。”
劉邦一聽,不由得怒氣上沖,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來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當時,張良正坐在劉邦的旁邊,張良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對楚漢戰(zhàn)爭的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鞭長莫及,根本無力阻止。于是,連忙在案下輕輕踩了他一腳,劉邦亦精明,反應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劉邦本來就愛罵人,有此一罵本不足為奇,況且先后銜接自然,天衣無縫,竟然沒露出什么破綻。
當年二月,劉邦派張良拿著印綬去齊地封韓信為王,并征調(diào)韓信的軍隊擊楚。授印齊王,雖然是劉邦對韓信的暫時妥協(xié),但這個順水人情和權宜之計,居然籠住了韓信,成功地解決了漢內(nèi)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對此,東漢茍悅曾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他說:“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虛惠、而獲實福。”穩(wěn)住韓信以后,楚漢戰(zhàn)爭的形勢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jù)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又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的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終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jù)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于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劉邦采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并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便問身邊的張良:“他們?yōu)槭裁礇]有如期前來?”此時,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對應之策已思謀成熟,見劉邦詢問,忙答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后,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漢軍各路兵馬陸續(xù)會集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沱河北岸)。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于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于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史稱漢高祖。同年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別高興,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于并用三杰(即蕭何、張良、韓信)。他語中盛贊張良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ㄔ瓨祟}:張良——虛撫韓彭 兵圍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