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史記?留侯世家》還記載張良跟隨劉邦征戰:“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漢書?張良傳》稱:“出奇計下馬邑。”
《史記》、《漢書》都沒有記載張良為劉邦出奇計于馬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們同樣因為司馬遷和班固的失載而無從知曉了。劉邦生前因為平定韓王信的叛亂到過馬邑。但是,劉邦在馬邑遇到過什么麻煩?張良為劉邦出了什么奇計?可惜都失載了。但是,“出奇計馬邑下”,或者是“出奇計下馬邑”,一定不會是空穴來風!還有一種可能:《史記》和《漢書》記載的“出奇計馬邑下”或者“出奇計下馬邑”是另一件史書未載之事,而并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平定韓王信叛亂。
晚年身患重病的張良也未得安逸。劉邦易立太子最急迫的那段時間,呂后強迫張良為她出謀劃策,力保太子劉盈之位。此事我們在這里暫不詳述,后面會有詳解。我們只看這件事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那就是即便張良不想過問國事,國事也會找他。
劉邦駕崩之前,張良始終以病弱之軀力盡謀臣的工作事務,也確有“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的想法,并從閉關時已開始實施。后人對此大加贊賞。劉邦下世后,惠帝劉盈即位,在位七年病故,年僅二十余歲。這對呂后是致命的打擊。在哭祭惠帝時,呂后干號無淚(哭泣不下)。張良的兒子張辟強此時年僅十五歲,擔任侍中,他心知呂后欲哭無淚的原因。下來后,他對時任丞相的陳平說,太后只有惠帝一個兒子,現在帝崩,太后哭而無淚,您知道是為什么嗎?陳平說,實在不解。辟強說,帝無壯子,太后擔心你們這些軍功大臣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統兵居南軍、北軍,再讓諸呂都入宮掌權,居宮理政。這樣,太后自然就會放下心來,你們也都免了大禍。陳平照辟強的意思報告了呂后。果然,呂后大喜。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由呂氏家族掌權的歷史時期悄然而至(呂氏權由此起)。
張辟強獻策,陳平委曲求全,雖然免了權臣的大禍,卻成全了呂氏宗族化身為實權派。有人懷疑,張辟強年十五,怎會有這樣的洞察力和判斷力,顯然這個計策是張良在幕后指點的。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然。張辟強看出了呂后欲哭無淚背后的憂患,可謂獨具慧眼,他將一己之見透露給右丞相陳平是擔心權臣們的安危。陳平為求自保,選擇了妥協,將軍權讓出,導致呂氏宗族對西漢政權的壟斷,最終也斷送了呂氏全族的性命。
這件事跟張良又有什么關系呢?張良堅決反對易立太子,并在被劫持的無奈中提出了卑辭厚禮請“商山四皓”助太子劉盈的奇計,最終打消了劉邦易太子的想法,呂后對此感激涕零,再加上張良畢竟重病在身,呂后何必要絞盡腦汁加害他呢?除了保住太子之位外,張良始終沒有介入呂氏控股的朝政大事,他一生維護的是劉邦和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如果說他晚年為呂氏掌權大獻殷勤,實在難以服眾,至少我不認同。
劉邦于高帝六年十二月、正月的兩次封侯,拉開了西漢大分封時代的序幕。劉邦究竟是根據什么樣的標準分封列侯呢?(原標題:聰明人張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