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系列之四 包拯與歐陽修的沖撞

2012/3/29 11:20:01 點擊數: 【字體:

  
    兩年前重建的開封府,不再是開封行政長官辦理公務的所在。自公元907年朱溫于開封建府至民國初年被廢,開封府屢建屢毀且幾易其地,但都是管理開封的衙門。

  廢是必然而不可抗拒的,不廢倒顯得沒有道理與另類。但既然廢了,你要重建就要說出個道理。

  理由一個就夠:開封可以沒有皇帝的宮殿,但不能沒有包公的開封府。

  沒有人敢和老包唱對臺戲,道理不言自明——地球人都知道的。

  但畢竟是21世紀,得有個經濟學論證與結果:包公有沒有市場,老包能“賣”幾個錢。

  嗨,討論來討論去,包公還真能賣個好價錢。

  于是,將近1億元砸向包公湖的北岸,起來一組仿宋建筑。

  這組建筑面湖而居,風光美得沒法說;討個吉利,占地68畝。

  開頭不賴,遭遇非典的那年還弄了幾百萬。眼下成了全國4A景區,還進入河南10佳旅游景區行列。

  真是有包公在,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何況,蒼勁端肅的“開封府”匾額,是有宋一代開封府行政長官蔡襄的手筆,而在開封府打坐的,不僅有包拯,還有歐陽修、蘇軾等名震天下的巨子。

    背醉翁之意入龍圖

  包拯出任開封府行政長官,與翰林學士歐陽修的舉薦是分不開的。

  1056年7月,歐陽修上書仁宗,推薦包拯、張環、王安石、呂公著四人,說“此四臣者,難得之士也”,宜委以重任。12月,仁宗把龍圖閣直學士、知江寧府包拯調往京師,權知開封府。

  1057年3月,包拯趕到開封,正式履任。1年零3個月后,他榮任御史臺最高長官——御史中丞,成為監察百官的首腦人物。而以翰林學士身份繼任包拯的,恰是歐陽修。

  是時,富弼為相、歐陽修為翰林學士、包拯為御史中丞、胡瑗為侍講兼管太學,被人稱為“嘉祐四真”,即“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此四人德才兼備,所任之職恰如其分,可謂眾望所歸。

  1059年3月,包拯一連彈劾掉兩位三司使(主管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長官,俗稱“計相”),轟動朝廷。三司使張方平歷任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直至三司使,是舉足輕重的大臣。只是京師一個酒坊老板積欠官府大批小麥等,一時償還不起,便廉價變賣家產抵債,而張方平趁機接手了他的房產。包拯認為,朝廷大臣竟然賤買自己轄下的富民邸舍,“無廉恥,不可處大位”。結果,張方平被貶陳州。

  接著,仁宗命宋祁為三司使。但再遭包拯彈劾。宋祁,以詩詞名世,還和歐陽修共同撰修《新唐書》。在此次提名三司使前,知成都府。包拯彈劾他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在成都期間宴飲過度;二是哥哥宋庠是樞密使,掌管軍權,弟弟任三司使,做財政大臣,不合適。

  宋祁改知鄭州,后調任翰林學士承旨,不久去世——“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數千人,謂其安于奢侈者誣矣”。“誣”是談不上的,老包也干不出這事兒。至于成都人對包公彈劾宋祁存有異詞,亦可知之。
  但包拯彈劾掉張方平、宋祁后,仁宗下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任命包拯為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

  一時,“外議喧然”。

  包拯德高望重,為何出任三司使就會遭到非議?因為宋代士大夫講究避嫌和士風淳淳,“蹊田奪牛”即牽牛踐踏人家的田又把牛據為己有的事,是大忌。

  盡管是忌諱,盡管“外議喧然”,朝臣們私下里也認為不妥,但他們信得過包拯的品德,所以并無人上章彈劾。但一向推許包拯清名而才堪大用的歐陽修坐不住了,寫下《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呈于仁宗。他指責“朝廷貪拯之才,而不為拯惜名節”,然后,批評包拯不避嫌疑:“逐其人而代其位……常人皆知可避,而拯豈獨不思哉!”“如拯才能資望,雖別加進用,人豈為嫌?其不可為者,唯三司使耳!”

  歐陽修還透徹地分析道:“夫心者藏于中,而人所不見,跡者示于外,而天下所瞻。今拯欲自信其不見之心,而外掩天下之跡,是猶手探其物,口云不欲,雖欲自信,人難信之。”結論:“嫌疑之不可不避也。”

  歐陽修分析透徹,入情入理,與人為善,可謂高風亮節,不同凡響!包拯自己該怎么辦呢?

  包拯在家歇了一段時間,仁宗不改成命,包拯履新去了。這更不同凡響了。

  在《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中,恃才傲物的歐陽修欽佩包拯的“少有孝行,聞于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卻懷疑包拯“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但宋人韓元吉對歐陽修此說不以為然:“某獨嘆其為監察御史時首言國家取士、用人未得其實,歲賂繒幣非御戎之策,宜選將練兵,以為邊備,此誠知天下大計,為萬世慮者。”

  包拯傳世的詩篇只有一首言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翰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其他的都是些奏章之類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拯確實“素少學問”,但不能因為包拯詩詞散文寫得少,乃至歷史知道的也沒有歐陽修多,就說人家“素少學問”的——從包拯的懷疑國家取士、用人未得其實看,他的眼界比歐陽修更加寬廣。

  歐陽修的歷史文化修養太高了,卻也曾壞過大事。他和文彥博等力勸仁宗,免掉一代名將狄青的樞密使,遣出京師。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這話太難聽了!!!

  結果,狄青被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護國軍節度使的名義出判陳州。他問文彥博何故放逐他,文彥博答道:“無他,朝廷疑爾。”這位安定西北與南方邊境的一代名將,不到50歲就死在陳州。

  歐陽修、文彥博、韓琦與范仲淹相比,真的不能成為政治家。在西北戰場上,范仲淹得知狄青沒有讀過書,感到詫異,就建議他精讀《左氏春秋》,并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頓首稱是,并潛心攻讀,終成智勇兼備的將領。

  狄青之立功,莫大于奪昆侖關;包拯之成名,莫要于知開封府。在演義中,仁宗得了兩位神仙,一位是文曲星包拯,一位是武曲星狄青,因此仁宗一朝才成為有宋一代的太平盛世——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這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以及范仲淹、司馬光、富弼、文彥博、呂夷簡、呂公著、韓琦、邵雍……光耀在仁宗一朝。幾千年,沒有哪位皇帝治下如此云蒸霞蔚。

  演義這樣解讀歷史是有道理的:文化與文明需要法律與武力保駕護航。“包嚴歐寬”背道馳包拯主管經濟與財政工作后,即上奏仁宗《請罷天下科率》,進行“正中時弊”的極為大膽的政府購買制度改革——“拯在三司,凡諸管庫供上物,舊皆科率外郡,積以困民。拯特置場和市,民得無擾。”

  古代社會,政府是社會物質財富的龐大消費者,但購買的數量很少甚至基本上不購買,所謂“市者,商賈之事也,古之帝王其物貨取之任土所貢而有余,未有國家而市物者……”而發展到宋代,政府所需物資雖由三司制定采購計劃并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采購網絡體系,但“科率”物品價格很低,實際上是一種硬性廉價征購,因而被人民斥之為“科擾”,屬于盤剝百姓的苛政之一。

  包拯罷“科率”實行“置場收買”,史稱“和市”。政府采購只準按照公平價格進行,不得強買強賣,“上供品”歸入商品經濟的渠道,不僅斷了“貪官猾吏,緣以為奸,乘釁謀求”的后路,減少了腐敗的中間環節,也活躍了商品經濟。此前,包公還曾作為特使考察過陜西鹽政官員范祥改革鹽法的情況。經明察暗訪,包拯力請仁宗廢除官府對食鹽的專賣制度,實行“通商鹽法”。此法能得到仁宗的批準,實賴包拯的深入調查——包拯甚至認為市場化能化解官府權力太大形成的腐敗。他在經濟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上接范仲淹新政,下啟王安石變法,自有其積極意義,雖“響聲”不大,卻做得很踏實,這正符合老包實干而善于落實的性格。

  在為百姓計,還是為自己計上,包拯選擇了前者:因為他在地方任職時就上疏朝廷,認為科率是“最為大害”。他之所以出任三司使,就是要除掉這個“大害”。包拯在三司使任上贏得更廣大的百姓的愛戴。

  而歐陽修無愧于一代大儒,他知開封府“一切循理,不事風采”,不像包拯那樣個性張揚,“包嚴歐寬”,卻殊途同歸,“京師亦治”。

  包拯以威名震動京城,歐陽修以寬簡譽滿朝野,他們皆為開封府行政長官的楷模。其后的行政長官以他們為榜樣,在府門前立起兩個小牌坊,一署“包嚴”,一署“歐寬”。清代開封知府劉書元于開封府東轅門外建“包歐二賢祠”,教育官員“嚴而思包嚴之道,寬而思歐寬之由”。

  百姓對歐陽修的認同也遠遠不如包拯。在今天的開封府,歐陽修地位顯隆,端坐于大堂后的議事廳,議的則是“寬簡治京師”。而左廳端坐的,是開封府的副行政長官蘇軾;右廳端坐的,也是開封府的副行政長官,他叫司馬光。

  不過,包拯在開封府東北角的清心閣內站著。據說,該塑像是目前有關包拯的最高銅像,清心閣也是開封府內的最高建筑。

  另外,開封府也沒虧待包拯,他在開封府的最后面有個獨家小院梅花堂。不過,也沒讓他休息一下,盡是處理案件的蠟像——包拯一臉憂國憂民,百姓個個苦大仇深。

  梅花堂的后面,是開封府的“后門”。據說,包拯在開封府倒坐“南衙”(開封府的俗稱,因在大內南得名),開的是“后門”。而一個個苦大仇深的百姓,都是從“后門”而入的。“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開“后門”,是順應百姓的心理的。

  另外,開封府還有道場天慶觀、演武的校場、關人的監獄等,在明禮院前的一個石鰲上,導游***鼓動一個小伙子站上去,說什么這叫“獨占鰲頭”,明年高考準得第一名。而清心閣下,在拋什么繡球招親,說新科進士榜下來了,達官貴人們從中選婿,而進士們當然是游客了。

  亂糟糟的,鬧得開封府的官員們簡直不能處理公務。

  嗨,一不留神還很想把這兒當包拯的開封府。但這哪是呀,分明是一個旅游企業嘛!

  “包拯在歷史上不曾倒坐南衙的,這不,旅游需要,我們就得搞!”開封府副總經理劉天增說,“搞開封府,我們當然要找賣點的,不可能照著歷史來,傳說也要上。”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國內治理得都還不賴,也沒有什么大的農民起義,人們生活是相對幸福的。

  可宋代為什么那么快就滅亡了呢?答案是:太崇文抑武了。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皆亡于外族而不是它的臣民,且它的臣民為保住大宋王朝獻出了很多頭顱,產生了李綱、宗澤、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其中,李綱、宗澤曾任開封府行政長官。而宗澤發掘出岳飛、楊再興等名將,這就是開封府的絕唱了。
       
    在開封府領導花名冊上,記者目睹過他們的英名。(未完待續)(原標題:“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系列之四 包拯與歐陽修的沖撞)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