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國各地的說唱藝人齊聚馬街這個小村莊,天穹作幕,麥田為臺。
書會現場,傳統藝術再現魅力。

2月22日上午,在2013年馬街書會現場盡情表演的藝人。
有表演的地方,就有熱情的觀眾。

2013年馬街書會精彩開鑼,近30萬人到會聽書。
文/本報記者 楊萬東 馬祿禎 本報通訊員 于正華 圖/本報記者 史長來
農歷正月十三,平頂山市寶豐馬街書會。楊集鎮一夜間成為人聲鼎沸的樂園:幾個高大的舞臺先聲奪人,數百個棚星羅交織,上千名來自四面八方的藝人咿咿呀呀、琴動弦響,數十萬名觀眾摩肩接踵、踮足而觀。
700年來,這個民俗盛會沒有中斷過。每到此時,藝人與觀者不約而至。此等魅力,究竟來自哪里?
千名藝人開唱,數十萬名百姓蜂擁而至。
馬街書會至今已有700年歷史,書會上,“一日能看千臺戲,三天能聽萬卷書”。
今年馬街書會被認證為“世界最大規模民間曲藝大會”
A
現場:熱熱鬧鬧聽書去
2013年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寶豐的天氣特別晴朗,楊集鎮馬街書會吸引了遠近的村民前往。離馬街書會還有三四公里,路上的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轎車等各種交通工具忽然間多起來,車流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行至離書會兩公里的地方,車子不得不停下來,一些地方成了天然的停車場。步行的人們急匆匆地趕路,不再沿著平整寬闊的水泥路,而是抄近道,穿過麥地,后面的人一個跟著一個,一群接著一群,很快就踏出一條幾米寬的路來。
川流不息的人群里,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媽媽抱著嬰兒,也有情竇初開的男女嬉鬧著你追我趕。這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時不時地會跟身邊人搭訕:“今天你想聽個書?”被問的人慌著趕路,往往用一句含糊不清的話作答。
漸近馬街書會的小店村,幾個便利商店早早被圍得水泄不通,人們爭著買礦泉水、零食,生怕聽書時貪戀劇情,餓著了、渴著了。當眾人覺得邁步有些困難,只能隨著人流走時,他們才意識到已經到了馬街書會的會場。鑼鼓聲、唱書聲等各種聲響通過高分貝的喇叭傳進耳朵。會場里一些臨時搭建的飲食攤傳出陣陣香味,油條、油餅、羊肉湯、水煎包,等等,仿佛天上忽然掉下來一個美食街。
到了書會就聽書吧。說書的都講究個臺面,臺面如戲臺,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的戲臺就是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說書的按桌而立,一手比劃,一手拿著話筒說唱,椅子上坐著一到兩個人拉二胡、打快板,瞇著眼極盡陶醉,與書者配合默契,不管觀眾的叫好多與少。有的說書人干脆把戲臺搭在農用三輪車上,一人說書、一人拉彈。最簡單的說書人,連戲臺都沒有,兩個看起來六十多歲的一男一女,男的坐在一個馬扎上拉二胡,女的就站在他面前唱,沒有話筒,也沒有喇叭。很多說書人都在旁邊立個海報似的布幔,上面寫著棚序號、表演者的名字。但這兩個藝人既沒有棚號,也沒有標注表演者姓名,在整個會場里,這樣的說書形式并不少見。
會場里人氣最旺的一個“棚”是劉蘭芳等藝術家表演的大舞臺。劉蘭芳說了一段《岳飛傳》,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臺下的人越聚越多,觀者一邊聽一邊拍手,還一邊念說:“過癮、過癮!”
會場里還有一臺“鎮”場子的棚子,那就是歷年書狀元的專場戲。在馬街說書,行話稱“寫書”,如果水準上乘內容好聽,就會被人請去包場,即被“寫走”,這是對書藝水準的認可。“書狀元”是指當年在馬街書會上“寫價”最高的藝人,誰在書會上唱得最好,“寫”的書價最高,誰就是當年書會的書狀元。這些男女書狀元各顯神通,有的是單槍匹馬,一枝獨秀;有的是母女同臺,父子同臺,姐妹同臺,表演精彩絕倫,臺下掌聲一潮蓋過一潮。
放眼望去,人山人海,臺上是說書的藝人們相互飆戲,臺下是各自的粉絲專注地望著聽著。
據了解,今年馬街書會有1518位民間藝人參加,書會上,年齡最大的藝人已經82歲,最小的藝人僅2歲。現場共有297棚說書攤,趕會百姓近30萬人次。今年書會也因此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規模民間曲藝大會”。
B
幕后:高高興興會同行
正月十二晚上8時,寶豐縣馬南村的一棟簡易房里,燈火通明,上百個藝人齊聚一堂,輪番上場表演節目。舞臺很簡單,平地里鋪上一張紅地毯,背景是墻,上面寫著“馬街清韻”。這個地方,是村民張滿堂為藝人們免費提供食宿的“臨時招待所”。這些藝人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白天在馬街書會表演節目,晚上在這里與同行交流。
這些藝人,都不是第一次上會。
申永興,66歲,擅長河南墜子、三弦,來自寶豐縣肖族鎮柴莊村。他從1979年開始學藝,師從家族一位長輩。拿手曲目有《三洪傳》、《金鐲玉環記》、《呼延慶征西》。一身米色長袍打扮的申永興一出場便獲得同行的喝彩,唱起來更是得到陣陣掌聲。
來自魯山的劉存亮率領5人的團隊,這個團隊主要表演河南墜子。他們在正月十二早上5時就開始出發,趕到馬街時已經是中午。張滿堂的妻子領著他們抱來三張草苫、一人一床被子,他們就這樣安營扎寨。他們晚上上臺表演,既是與同行交流,也是為第二天的表演進行彩排。
寶豐鬧店鄉的楊翠萍專攻河南墜子、三弦,表演團隊是三人組。楊翠萍是科班出身,1964年從許昌曲藝學校畢業,然后分配到寶豐縣文化館。她上臺表演的是《劉秀訪將》,楊翠萍還有拿手曲目是《拳打鎮關西》、《李三娘擔水》。
上臺表演最年輕的一位叫刁書彥。雖說年輕,其實已經46歲。他來自鄭州中牟,這次是他第二次來參加馬街書會。刁書彥說,他來這里的最大愿望是,能得到同行的指教,同時他也想表演自己的曲目。
72歲的李建文,今年是第58次參加馬街書會。
……
臺上的表演精彩紛呈,臺下的掌聲、喝彩聲不斷。說書人走下舞臺,少不了被同行一番贊嘆:“哎呀,向老哥學習了!”“豈敢豈敢!”說書人互相切磋,臺上飆技,臺下交流,誰都不想錯過良機。
其實,在前一天的晚上,這樣的場面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是藝人的樂趣,也是馬街書會的魅力之一。”藝人劉存亮說,一到馬街,他們就進入角色了。
據了解,馬街書會的藝人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100多個縣,他們或亮書、或助興,名家薈萃、高手云集。歷年來,在書會上演唱的曲目繁多,書目浩瀚,堪稱“書山曲海”。曲種有三弦書、河南墜子、山東琴書等多達40余種。每個曲種含有多個書目,有的多達百個。
“有這么多的藝人和曲目,非常有利于藝人之間的交流和提升。”老藝人李建文說。
C
永恒:“此會”只應馬街有
正月十三馬街書會為什么經久不衰?寶豐縣文聯趙民強說,這是書會的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馬街書會在當地群眾心目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每年一過春節,馬街村及周圍村落的老百姓便準備食宿,打掃好院落,親親熱熱地迎接八方藝人前來居住,使藝人們有串親戚之感,有的干脆認下干親。馬街村的一些老百姓說,春節過不好事小,書會得排場排場。排場即漂亮體面。
藝人們對馬街書會更是重視。如今不被溫飽困擾的藝人,書會“寫”書已不被看重,但趕會確是越來越重要,重要在藝人把書會視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據記者調查,最近幾年,馬街書會的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與當地政府重視密不可分。
馬街書會曾多次組織全國性的曲藝活動。
2003年,平頂山曲協、寶豐縣文聯、寶豐縣計生委聯合在書會上舉辦了首屆由市縣政府部門牽頭組織的“計生杯”曲藝大賽,至今已舉辦數屆。
2006年開始,馬街書會與中國曲協在書會上已舉辦幾屆全國鼓曲唱曲邀請賽,并舉辦了“全國河南墜子優秀人才研修班”等。
在舉辦多種活動的同時,當地利用傳媒優勢擴大書會影響。在2005年,寶豐縣政府拍攝了30分鐘的歷史文化片《寶豐神韻》,該片著重介紹了以馬街書會為主題的民間文化;2007年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拍攝了60分鐘的馬街書會專題片。這些都為書會的宣傳發展提供了契機。
今年的馬街書會,政府也積極邀請很多媒體人士觀看,據寶豐縣委宣傳部的人介紹,原定計劃有60多名記者,實際來采訪的記者遠遠超過此數。
不容忽視的是,當地政府在引導和組織馬街書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馬街書會在很多年前是自發形成,但現在,無論是藝人還是聽書的百姓,政府都在進行積極引導,組織人力物力為書會提供各種方便:聯系各地藝人、登記造冊,搭建一些主要棚子,疏導交通、提供緊急醫療救助等。另一方面,當地許多單位積極“寫”書,從而推動藝人的積極性。記者看到,今年馬街書會上近300個棚子,“寫”書的絕大多數都是有關部門和單位。
D
魅力:民間力量助書會
歷久彌新,是馬街書會的生命力所在。馬街書會得以傳承數百年,與民間力量分不開。即使是現在,政府已經重視這張文化品牌,并在諸多方面給予扶持,民間人士的熱情之手也力量非常。
當地百姓免費接待說書藝人,這種傳統至今仍然延續。據了解,馬街書會附近的幾個村子,許多農家都有招待藝人的經歷。
最近幾年來,馬街書會所在地的一位民間人士密切關注書會,他就是馬南村人張滿堂。每逢馬街書會,張滿堂傾全家之力無償接待藝人。他家居住的藝人總是村里最多,今年將近100人。
張滿堂回憶,2005年,他家一下子來了60多人,家里不夠住,他自己就打地鋪睡。他還去新買了10床棉被、10個草苫子,把兒子結婚時的新被子也全部拿出來用。他知道藝人一年比一年來的多,就在2006年書會前三個月,投資3萬多元,在村東責任田地頭,蓋起12間簡易住房,專門供藝人食宿。同時,張滿堂還新做了幾十條新被子。今年正月十二,記者在張滿堂家看到屋子里存放最多的東西就是被子。“藝人們說來就來,多準備一些總是有用。”張滿堂說。
張滿堂不僅僅只給藝人提供食宿,現在,他也傾力于馬街書會的保護與宣傳。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張滿堂看到過一次規模盛大的書會:藝人說書的棚子從火神廟一直排到薛潭村北的應河大堤,足有800多米長。逢會必到的他后來發現,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書會來的藝人越來越少,而且大多是老藝人,曲藝新秀寥寥無幾。書會如何能夠保持規模、怎么才能出更多新藝人?2004年開始,張滿堂帶著這些問題,騎著摩托車去一些說書藝人那里調查,足跡遍布平頂山、許昌、南陽等地。
歷經三個月的社會調查,張滿堂了解到書會存在的一些問題,他立志為馬街書會做更多的事情。2004年6月,張滿堂聯系有名望的藝人,通過積極籌備,于當年12月注冊成立了馬街說書研究會,張滿堂被選為會長。之后,張滿堂利用這個平臺,一方面培養曲藝新秀,一方面提高藝人的表演水平,增強藝人闖市場增收入的能力。
2006年,馬街書會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滿堂在兒子的啟發下,自己出錢辦網站,開通了馬街書會民俗文化網,網站開設了《書會古今》、《話說馬街》等8個欄目。
張滿堂家現在還是多年前蓋的老式房子,青磚青瓦。多年前他在縣城開了個餃子館,曾攢了20多萬元,準備用來蓋新房,后來他把這些錢都用在了保護馬街書會上。
“像張滿堂這樣的熱心人很多,他們對馬街書會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寶豐縣文聯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E
傳承:老樹亟待發新枝
在今年的馬街書會上,有3個棚引人注目。這些棚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們所呈現的說書不是傳統形式。其中一個棚是流行歌舞串燒,兩個人,一個女子對口型串唱,一個男子表演現代舞。有一個棚是一個高中生樂隊,舞臺上擺著許多現代樂器,表演者都是稚嫩的面孔。另一個棚搖滾說唱,伴奏是現代舞曲,說詞卻是傳統曲目。與傳統的說書棚子相比,這些棚也得到不少叫好聲。
與這些火爆的表演相比,周圍的一些小棚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比不過這些年輕人了。”來自葉縣的李劉呆唱了一出《呼延慶征西》后,氣喘吁吁地告訴記者。這位69歲的老藝人眼里夾雜著難以掩飾的無奈。他擔心,電子樂器最終取代二胡、大鼓,流行歌曲取代傳統曲目。“二十多年了,我都招不到徒弟。”李劉呆嘆道。
李劉呆的擔憂并非庸人自擾,很多藝人都面臨這種現狀:愿意學藝的新人很少。來自各地的藝人無不感嘆后繼無人的現狀,很多人多年收不到徒弟,偶爾招到的徒弟也很難堅持下去。在書會上表演的說書人很多都在60歲以上。七旬藝人李建文一共帶了6個徒弟,最小的也已38歲。“年輕人都不愿學了,嗓子好的都去參加電視臺比賽了吧。”這位老藝人說。
馬街書會流傳一個百里追弟子的佳話。方城縣拐河鄉聚合莊村的農民陸小栓有兩個孿生女兒,酷愛曲藝。張滿堂得知后,騎摩托車跑近百公里來到陸家,動員陸小栓夫婦帶女兒到馬街書會看一看,并承諾給她們找個好老師。后來,陸家姐妹花在張滿堂牽線下,認識一些名師,曲藝漸精。在一個老藝人的撮合下,姐妹倆還認張滿堂做了干爹。藝人余書習、書會狀元趙玉萍、王劍霞、邢玉秋等都爭相教姐妹倆學唱曲藝段子。在2008年農歷三月初三,馬街說書研究會舉辦的第七屆曲藝擂臺賽上,姐妹倆表演的河南墜子贏得好評,奪得擂主。
但是,連張滿堂自己都承認,像陸家姐妹這樣天生聰穎而又衷情曲藝的年輕人太少。
說書面臨的另一窘況是,很多藝人年紀漸高,已無力繼續從事說書。在張滿堂的調查名單里,10年前在書會上露面的200余個老藝人,至今還能活躍在書會上的不到兩成。
很多研究馬街書會的專家及當地政府有關人員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都在積極尋找出路,讓馬街書會一直傳承下去。
不過,書會上的一些新面孔也讓人看到希望,尤其是大學生說書人的加入。畢業于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的郭云鳳今年是第三次參加書會,他對安徽大鼓情有獨鐘。難能可貴的是,郭云鳳在訪師學藝過程中,還結識了不少正在學藝的大學生,并向他們介紹馬街書會。開封的李致飛、菏澤的陳磊等多名大學生藝人都是在郭云鳳的介紹下來到馬街書會獻藝。
“看看他們,就看到了書會傳承的希望!”中國曲協副主席馬小平說。
“無論如何,馬街書會要持續下去。”2月22日,一位專家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現在當地政府已經做出多種努力,相信馬街書會定能傳承并發揚光大,這一文化奇葩將在中原大地的田野上永不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