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峰圖房琳文
冬日的陽光暖暖的,照在陜縣西張村鎮安靜的塬區上。
塬,是一種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成的平坦高臺,由幾十米到一百多米厚的黃土構成。這種在河南很少見的地貌,在三門峽陜縣卻十分平常。著名的地坑院就分布在堅實平坦的塬區上。
趁著午后的暖日,廟上村村民張江傲挑了幾桶水回來。來到家門口,他拐進一個彎彎的地下巷道,走一段十幾米長的小石階,便下到自家的地坑院里。這是一個獨門獨院的窯洞,坑院長寬各在12米、8米左右,壁高6米多,四壁挖有窯洞10孔,分別做客堂、就寢、廚房、儲藏間等。
院中間一棵梧桐長得格外筆直粗壯,雖然寒風早已削去濃綠的樹葉,但高大樹干上的枝丫依然繁密,豪放地鋪向四周,護佑似的罩著寬闊的院落。在地坑院中,栽梧桐樹,被當地人賦予“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好媳婦)”的美好寓意,也算是地坑院的一大標志。
地坑院,當地人也稱“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在平地挖一6~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鑿挖8~12孔窯洞。有的窯里還挖有小拐窯,用于儲藏柴草、蔬菜等雜物,以增加使用面積。院的出口是從窯院一角的窯洞內鑿出斜坡通向地面,為住戶進出之階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距井口3~4米,打有紅薯窖,可供儲藏。
地坑院一般為獨門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即多個井院聯合。院內的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按照主窯所處方位不同稱之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4種。
除了布局上的這些特點外,地坑院還有其他一些讓人贊嘆的智慧。
比如,地坑院的排水系。每個院的中間都挖有滲井1個或2個,同窯院深度一樣,直徑1米,底層鋪爐渣50厘米左右,備滲雨水之用。
另外,一些窯洞的炕頭都有一個灶臺。灶膛與炕洞相通,做飯時燒的柴火也能給炕加熱,既省柴火又省人力。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有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據當地人講,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造的。如今的廟山村,雖然仍保留著眾多的地坑院,但掩藏在地上錯落的小樓新房中間,多少顯得落寞。
但愿,這些迷人獨特的民居建筑,不會成為遙遠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