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初,應一些戶外朋友的邀請,和他們一起開始了驢行天下的戶外活動。因為這次出行的新驢比較多,所以,領隊選擇了一個難度不大、比較“腐敗”的路線——走進陜縣地坑院,登甘山。
6點,我們一行30多人冒著細細的小雨從開封出發,在路上,按照領隊要求大家先進行自我介紹,然后我們公選了財務官、先鋒官和收隊官來負責此行的財務管理和領隊工作。在一路歡歌笑語中,我們的車子漸漸駛進了三門峽地界。
從三門峽市區前往陜縣的途中,荒涼層疊的黃土高坡不時閃現,溝壑縱橫的地貌,很容易讓人想起陜北高原的風情。過陜縣縣城一路南行,這種地貌一路高低蜿蜒起伏。走上十幾公里,地勢突然變得平坦,極目遠望,再也尋找不到溝壑縱橫的荒涼。“我們已經進入塬區的高臺了。”領隊大聲對我們說。
塬,這種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區并不多見,它原指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中間平坦。在陜縣,這種地貌十分平常,它們由厚50米~150米的黃土構成。而黃土則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而成,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構成,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具有抗壓、抗震等作用,為挖掘地坑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打開陜縣地圖可以發現,一個這樣的塬可以覆蓋一個鄉鎮,甚至覆蓋兩個鄉鎮。陜縣近百個村落的近萬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東凡塬、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這三大塬區,正處在仰韶文化遺址上,在這些塬上的人馬寨、廟上村、窯頭等地,都有仰韶文化遺跡發現。而仰韶文化時期,正是人類穴居文化的成熟階段。
邊說邊行,半個小時,我們就來到了要下榻的地方——西張村鎮廟上村的天井窯院旅游度假村。進入村莊,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畜叫,卻不見村舍房屋,“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就是它的真實寫照。該度假村其實就是13個連在一起的地坑院,為了開發當地的特色旅游而由西張村鎮政府投資開發的。該度假村的老板很熱情,他很認真地向我們講述著地坑院的歷史和構造。
地坑院,俗稱“天井式窯洞”,它是黃土高原地域獨具特色的一種民居,被稱為中國民間“建筑奇跡”、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的構造其實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長l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工程量2000個土方左右。窯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其中一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進型、曲尺型、回轉型3種。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也叫鎖門),有的做兩道門,分稱為大門和二門,舊時婦女的活動范圍限定在大門內、二門外。在門洞窯一側挖一個拐窯,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徑1米的水井,加一把軸轆用于解決人畜吃水問題。地坑院一般為獨門洞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就是一個門洞與2~3個地坑院相連。地坑院就形狀而言,有正方形或長方形兩種。
老板的詳細介紹讓大家興趣盎然,紛紛拿出相機認真記錄著地坑院的每一個細節。
晚上登山回來聚餐完畢,我們在這里舉行了熱鬧的篝火晚會,大家載歌載舞,做游戲,表演節目,每個人都摘下了平日里沉重的“面具”,輕松地在一起快樂著。
第二天,在領隊及老驢們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來到甘山去登山,有些人走常規路線,有些新驢就跟著老驢走探險路線,大家相互幫扶著最終都登上了山頂。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同行的每個人都覺得收獲很多,神秘的地坑院增長了我們的見識,輕靈的甘山釋放了我們生活中的壓力,同行的驢友讓我們體驗到友誼和快樂的珍貴……我感謝這次的戶外之旅。
地下宮殿”——地坑院
飛云
地坑院是根據人們的生活狀況應運而生的,過去的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況很差,根本沒有錢去建造房屋,那時候人少地多,很多土地長期荒蕪,在荒地上憑力氣挖個坑院居住,雖然費力大,耗時長,但卻幾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程材料,更不需要花什么錢。陜縣廟上村的張巷丁老人已近80歲,一輩子住地坑院,這座院子是他在1970年親手挖下的,十孔窯共花銷120元,現在祖孫三代住在一個院子里。在豫西地區經濟尚不發達的農村,老百姓什么都缺,唯獨不缺的是力氣,于是,挖一方地坑院就成為人們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
院的建造是一項較大的土方工程,一座中型十口的地坑院要出土2000余方,投工1000余個,一個人干要化3年多才能完成。天井院子由于結構合理,所以它經久耐用,一座天井可居住100年左右,多的可居住150多年。
在地坑院院中央挖一30厘米深,比院落邊長窄兩米左右的方坑(也稱院心),方坑內種上一叢叢綠樹、一簇簇鮮花,這些象征生命存在的植物,為地坑院帶來許多生氣和靈性,它的人文作用,遠遠大于它的實用功能。它提示地面上的行人“別掉下來”。在炎炎盛夏里給地坑院帶來一片綠陰,滋潤了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的日子,那種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被應用得淋漓盡致,置身于每個地坑院仿佛進入一座座與世隔絕的“地下宮殿”。
地坑院窯洞內景
地坑院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