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4歲到9歲是在河南生活的,那時候天天聽豫劇,聽《朝陽溝》。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河南話,還會唱《朝陽溝》每個人物的每個唱段……”昨晚,交響豫劇《朝陽溝》唱響北京國家大劇院,“栓保”的扮演者、總政歌舞團青年歌唱家王宏偉表示,此次“跨界”出演,“實際上是圓了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夢”。
就在交響豫劇《朝陽溝》進京首演前三天,王宏偉特意趕到河南歌舞演藝集團,與河南交響樂團及合唱隊合樂。在排練廳,記者采訪了王宏偉。
王宏偉出生在新疆,父母都是河南人。4歲那年,他跟母親回到河南老家生活了5年,每天聽著豫腔豫調,也跟著哼唱。“記憶中,小時候最好聽的就是那河南小調了。”王宏偉回憶說,9歲后,他又回新疆上學,因為能唱整部的豫劇《朝陽溝》,經常被河南籍老師叫到辦公室“唱段《朝陽溝》”。
“那時候在我的理解里,栓保是一個進步青年。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有理想、有抱負,是個很正面的形象,給我的感覺很好。”王宏偉表示,河南鄉音已經根植在他血脈中,“我是喝這兒的水、聽這兒的鄉音長大的,一直也很想回河南,有機會唱唱鄉音,但這一直是個奢望。”
王宏偉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在外地演出,晚上突然發現電視里在播《卷席筒》,硬是不顧勞累看了3個多小時,看完后竟激動得熱淚盈眶:“家鄉的鄉音、鄉情,一切美好的回憶都來了,特別打動人。”
近年來,王宏偉先后演唱了《西部放歌》、《兒行千里》、《中華情》、《花花尕妹》、《圪梁上的二妹妹》等多首優秀作品,有“西部歌王”之譽。從擅長的西部民歌到豫劇,從豫劇到“交響豫劇”,談到這次的“跨界”表現,王宏偉說:“對藝術家而言,你不可能在一個領域永遠都能站住腳,要想在藝術上、事業上取得更好的發展,要吸取各個藝術領域好的東西。”正因如此,除了唱民歌、創作歌曲,王宏偉還涉足地方戲,在青海花兒劇《雪白的鴿子》、陜北的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中都有精彩表現。
在藝術創作中,王宏偉堅持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如果需要講方言,那必須去學。“我當初在陜北待了3個月,每天跟任何人說話都不能說普通話,完全說陜北話。這些對我都是很好的學習。”王宏偉說,“這次的交響豫劇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能跟河南交響樂團合作,跟關峽、周虹、吳濤等藝術家合作,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第一次出演“栓保”,王宏偉坦言“不過癮”。“這次我的表演加合唱、獨唱只有4個唱段,當初我還設想是全劇都能唱下來,這樣演起來有人物、有情節,是一個完整的角色,會很過癮。但現在要突出交響、突出音樂,演員只是一個載體。”隨即他笑言:“我這個‘栓保’一定會把經典唱段唱好,比如‘堅決在農村干一百年’,這是該演員出彩的地方,要讓角色為交響樂服務。”(原標題:演“栓保”圓了我的夢——訪青年歌唱家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