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古村落成為失去靈魂的標本
2012/11/9 10:15: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古村落作為農耕文明中最基本的社區單位,是以百姓共同生產、生活為基礎所建立起的功能復合的文化空間,其中蘊含著中國古老文化的記憶。在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1000多個項目和眾多省、市、縣級非遺項目中,絕大多數都發生、發展在村落里,少數民族的非遺項目更是大多存在于村落中。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古村落作為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村落要面臨著來自于城市文化、外來文化、主流文化的沖擊,村落的原始性及其附屬的文化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鄉土建筑研究室多年來對古村落的普查和記錄,2005年能代表或體現中國農耕文化包括民居、經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有5000個左右,截至2012年6月,這個數目已經不足3000個。因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大聲疾呼:“五千年歷史留給我們的千姿萬態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經到了緊急關頭。如果再不引起關注,將會出現千城一面、萬村一面的景象。”
目前,我國對古村落的保護多注重外觀、景點、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古村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有外形也有內核,有精神也有載體,每一個古村落都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兩者相互依存,不能切割。如果只注重保護物質部分,忽略精神部分,那所保護的也只能算是一個失去靈魂和生命的標本,因而要充分認清古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價值。
古村落完整地、系統地、綜合地、真實地、生態地、生活化地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馮驥才所說,“每個村落都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庫,儲藏著極其豐富的非物質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保護古村落,更是要保護這些無形的個性的多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最深的根在這里面,中華文化的燦爛性、多樣性和地域性體現在里面,文化的創造性也在村落里。”
古村落可謂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而且是一項依然在傳承之中的活態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曾這樣形容:一座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往往就是一個社會和一段歷史的縮影。但是,在做古村落調查時我們發現,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這里慢慢消逝。以語言類民俗為例,在多數較為偏遠的少數民族的古村落中,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當地流傳著的諸多凝結著廣大民眾世代相傳的集體智慧和經驗結晶的口頭文化,并沒有相關的文字記錄。隨著社會的發展,部分村寨中的年輕人已經開始遠離故土,他們的文化興趣逐漸被流行文化取代。伴隨著民間文化傳人的相繼去世,許多經典文化已陷入無人傳承的窘境。不少地方的史詩已不能依靠本民族的年輕人傳唱,而是由一批批的旅游開發者唱誦。這種以他者身份演繹的唱誦者,因缺乏必要的文化情感及時間的沉淀,實難接觸到文化的本質與內核。因而,在某些方面也造成了“偽文化”與“快餐文化”的形成。由此,馮驥才認為“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塊正在松動和瓦解”。
人在村落中生活,有意無意地創造著具有濃烈個性與時代特點的文化,從而產生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這也是人類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源泉。古村落承載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蘊含著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這些具有多樣性的村落文化形態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與厚重。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今日所做的工作,不僅是針對一枚荷包、一段故事、一位藝人的保護,也是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從長遠來看,這將為中華文化科學、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打下牢固的根基。(原標題:莫讓古村落成為失去靈魂的標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