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長清區南崖村保存較為完好的石路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張勇攝
濟南長清區方峪村保存完好的民居
位于平陰縣洪范鎮古村書院村的書院泉
□本報記者 韓雙嬌
過去十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
學者:村莊是城市文明的搖籃,古村的價值不比長城小
“過去十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比較妥當的說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本月20日在天津表示,中國每天消失近百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學者的呼號,引起了許多成長于鄉村的人的共鳴。現在若想看一看他們從小長大的地方,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事實上,古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學、民俗學、建筑學甚至人類學的內涵,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保護古村落遺產,也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之根。
鄉村儲存了很多城市人的成長記憶
張淑(化名)目前在菏澤的一家郵局工作,她大學畢業已經有2年。在上大學之前,她一直生活在臨沂蒙陰縣的一個古村里。談到家鄉,她流露出很多真摯的感情,但在追憶過去的田園生活之外,也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情。張淑告訴記者,這種憂慮主要來自鄉村衰敗和消失的危機。“雖然我長大的那個村莊還沒有‘被占’,但前幾年修公路,還是拆掉了村子的一部分。”張淑所說的村子,是臨沂市蒙陰縣的一個村莊,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做“類家城子”,這個村子里多數的人都姓“類”,這里面包括她的母親和外祖父。張淑說,她小時候就是在外祖父的農家小院里長大的,當時一家里有五六個孩子,除她以外分別來自她的兩個姨媽家。“小時候很熱鬧,現在姥姥去世了,姥爺被接到縣里,院子也荒蕪了。”張淑這樣對記者遺憾地說。
張淑說,她比很多人幸運,類家城子還在,因為靠近大山和崮頭,村子里的多數房子是用石頭壘的,因此看起來很古樸。現在村子還在,只是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感覺。“平時村子里只有老人在,成年的人都去城里打工或者上學了,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回來。”記者和張淑走在類家城子里,感覺如同進入了一個荒村。“以前是非常熱鬧的,而且村子南邊有一條小河,以前春夏時節的中午頭,村里的女人都要去河邊洗衣服,孩子們常年在小河邊玩耍。”張淑告訴記者,直到2008年自己還和母親在河邊洗過衣服,但是隨后小河的上游因為化學物品污染,河水變成了灰色的,沒有人再來洗衣服了,而曾經在這里玩耍的小孩,則跟隨著他們年輕的父母,去了城市。張淑說,自己也不會再回村里去,因為城市意味著更好的醫療和教育條件。“但是我很想念小時候在姥爺家度過的時光。老家的院子里還有一棵櫻桃樹。姥爺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張淑說,鄉村有她的童年,像一個存儲器一樣,把她的成長記憶存在了那里,她很怕有一天村子也像鄰村一樣,因為工業或者別的原因被占。
現代化的生活,村里人既怕又盼
跨過黃河向北,距離濟南不到50公里的地方,就是德州市齊河縣。齊河縣縣府所在地在晏城,歷史悠久。據說春秋時,這個地方為齊國所屬,乃宰相晏嬰之封地,并因此而得名。但是如同中國或者世界許多地方的鄉村一樣,這里近百年的變化超過了之前上千年,看不到春秋時的任何一點痕跡。記者采訪到了齊河的一戶姓姜的居民。他們現在已經不是徹底的農民,因為某大型鋼鐵廠搬遷到這里,他們的耕地變成廠房,村莊被占掉,自己從拿著鋤頭的農民變成了鋼廠的工人。原來在馬路以北的古老村莊,已經被改建為工廠,現在的村子仍然沿用過去的名字,只是變成了一片齊整的二層小樓,家家戶戶都是一模一樣的房子,遠遠看去,如同列隊整齊的士兵在接受檢閱。
對于現在的生活,曾經的農戶姜世勤(化名)展現出了喜悅之情,因為不必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增加了收入,“日子沒有過去那么苦了”。他告訴記者,現在在工廠干活,一個月能掙一兩千塊錢,比過去種地強太多了。尤其是最近親戚家的晚輩們甚至買上了私家車,讓他覺得日子是以前不敢想的。“日子能不好嗎?這現在不挨餓了,想買點啥就買點啥。咱這里是鹽堿地,種地收成不好,不如打工。”老姜坐在自己的屋檐下,臉上露出笑意,他渴望像城里人一樣,過上使用很多家用電器,使用自來水的生活。
但是,言談之中他也露出了一點憂慮,那來自世世代代種地的家庭觀念。“有時候也覺得不種地的生活有點不適應。”如今變成了工人,老姜還是在院子里開出一塊空地當菜園。他說自己的姐姐在濟南生活,一方面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想念自己種自己收的平靜田園,工廠的吵鬧和噪音,有時候讓他想念從前農忙下地干活,農閑就“點豆腐”賣錢的時光。“不過什么時候,老百姓都得過日子啊!”姜世勤說。
學者馮驥才: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
對于正在減少的村莊,學者或許比住在村莊里的人更加著急。本月20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認為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實際上,這不是馮驥才第一次發出自己的聲音。早在今年6月他在濟南參加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山東省文聯共同主辦的“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論壇”時,就已經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從文化保護的角度,認為自然村中,可能有許多學界未曾知曉的古村落,具有堪比長城的研究價值,但是可能隨時都在消失。“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大,所以存在的自然村是‘巨量’的,但近年來消失得太快了。兩組數據可以說明這種狀態:一組數據是,2000年我們國家的自然村有360萬個,到2010年,已經減少到270萬個,10年間消失了90萬個,這些消失的自然村不一定都是古村落,但里面肯定有古村落;另一組數據是,根據湖南大學對17個省113個縣的村落調查,2004年,總共有9700個有傳統歷史的村落,但是到了2010年,只剩下4700個,每天損失1.6個。這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那么其中有多少古村落,則無人知曉,也無法知道,因為從沒有任何部門、機構或個人做過這個調查。那么這些自然村的消失都是因為什么呢?一是大量并村,二是城鎮化。近些年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村落慢慢變得空巢化,只有少數老人和兒童,以后很有可能就成了無人村,其中所蘊涵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態隨之消失,這個損失無法彌補。”馮驥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深刻的憂慮。
馮驥才說,“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由于我們的文化自覺還不夠,所以對古村落的破壞比較嚴重。與此同時,由于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很多村落出現了空巢化現象。一個古村落就像一本大書,最恐怖的是,我們還來不及打開這本書,它就已經消失了。這些涵蓋著眾多文化信息的古村落的消失,會讓中華文化被稀釋。”(原標題:珍惜古村落,就是拯救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