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子孫滿堂卻不忘祖輩囑托,白發蒼蒼,步履蹣跚卻不忘著書作文,弘揚正氣。如今的飲馬口和牌坊街,仍生活繁衍著趙氏子孫,他們依然守望著彰顯祖上榮光的七世同居坊。幾位趙氏家族優良家風的執著傳承者,七世同居坊的永久守護者,也隨著牌坊的榮光與美麗走進了記者的視線。
三伏天,石牌坊在烈日下泛著光華,牌坊街一派熱鬧與繁華。見記者打聽趙珂后人,有人熱心地將記者引入牌坊街一狹小胡同。他告訴記者,牌坊街原為趙莊,大多是趙家后人,外來戶不多。在他的幫助下,記者輾轉找到趙家長者,今年74歲的趙家十六世孫趙更來。
據趙更來介紹,趙氏有修家譜傳統。最早的家譜由十世孫趙珂于清道光年間(即1834年)纂修,第一次續修家譜是在1915年,1920年第二次續修,1934年第三次續修,1997年第四次續修。退休后的他,與族人趙清山、趙長秋、趙長義、趙以俊等成立趙氏族譜第五次續修委員會,開始了修訂族譜的歷程,直至2008年,才完成續修。
趙更來以趙氏族譜第五次續修委員會名義,撰寫了《忠厚、孝敬、友愛是我趙氏家風》一文。文中寫到:“鳴玉公(即趙珂)是我們族之楷模,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他一生周困濟貧,修橋補路不計其數,人人皆知。對父母長輩孝敬,兄弟友愛相承;立功,他平匪立下軍功,受到加封;立言,在祭祖時不斷言教子孫,還著書《居家庸言》敦促實施。鳴玉公以身作則,展現和發揚了趙氏家風。鳴玉公是我族的驕傲,子孫的榜樣,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趙氏家族的一員,不能忘記祖訓,不能忘記吾祖之優良傳統。從我做起,弘揚、充實、發展趙氏之忠厚、孝敬、友愛家風,為構建和諧家庭、社會作貢獻。”
婚喪嫁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趙氏家族尤為重視婚喪嫁娶的習俗。趙珂曾撰寫一部《居家庸言》,對本族祠堂、表禮、居家雜論都有詳細規定。100多年來,趙氏家族婚喪嫁娶及祭祀祖先都以此為例。然而,因年代久遠,當年的《居家庸言》早已遺失,趙家已經沒有全本。據趙更來介紹,趙氏族譜第五次續修委員會的幾位成員,幾經周折在省圖書館內找到了道光甲午年間木刻板的《居家庸言》,并全文錄下,收入新續修的《趙氏家譜》,恢復了祖先所指定的婚喪嫁娶及祭祀祖先的禮儀。
“祖籍洪洞槐樹下人/舉族南遷衛河之濱/人杰地靈飲馬口村/先祖趙珂英名遠震/六品團練安民建勛/為人之道唯善為本/忠孝節義遺訓傳人/耕讀傳家安守本分/團結鄉里扶困濟貧/長賢幼孝遐耳傳聞/美好家風傳承至今/趙氏后裔前程似錦/攜手并進高歌入云。”為弘揚家風,趙氏族譜第五次續修委員會請鄭州市藝術研究院的國家二級編劇張同春、國家一級曲作家耿玉卿譜寫了這首具有濃郁豫劇風味的戲歌——《七世同堂歌》。
趙更來將代表中國古代優良傳統的《二十四孝圖》收錄于《趙氏家譜》,并為撰寫前言:“孝順,華夏崇高之美德,二十四孝推行,約3500年,其中有帝王、有官、有民,有6歲幼童,有年過古稀之老翁。以真誠純樸之孝心,感動天地,事跡千古流芳。百善孝為先,父母生養之恩,終身難報,孝敬雙親人之本性,忘恩負義禽獸不如。二十四孝流傳至今,現繪此圖加注詩句,意在激勵世人有所感悟并教育后人學其精神,獻真心及早孝敬雙親,構建和諧家庭,奉獻社會。”
“《趙氏家譜》續寫完成后,有的趙氏后人不遠千里而來認祖歸宗,先后有四五百人。族人于趙氏陵園供奉祖先牌位,由輩分最高的族人趙維福朗誦祭文,場面之壯觀在整個豫北地區都是少有的。”提及前兩年的趙氏祭祖活動,趙更來很自豪。他告訴記者,當時趙氏后人齊唱族歌《七世同堂歌》,一同祭祖先,同吃一鍋飯,發誓不忘祖訓,傳承祖訓。
常言道,家和萬事興。有先輩為榜樣,今日的趙氏仍是友愛的。七世同居坊仍靜靜佇立于鬧市,訴說著趙氏一族光輝的過去。對于與趙氏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百家姓,七世同居的傳奇,不僅僅是歷史,是故事,更是一種警醒,警醒著人們不能忘記“忠厚、孝敬、友愛”。 “忠厚、孝敬、友愛”與仁義禮智信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新世紀的今天,又一次普照在牌坊守望者的心房。□本報記者趙新顏實習生郭琳婕【原標題:牌坊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