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鄉市水利志》記載,衛河航運新鄉段在經歷了歷史上的輝煌后,終因水源枯竭,成本上升,于1969年被迫停航。雖然衛河航運已成為歷史,但與衛河、舟船、碼頭緊緊相伴的一座座衛河橋仍屹立在河上,續寫著歷史榮光。
在諸多民間人士眼中,衛河橋是有生命的,是需要維護的,需要挖掘的。總之,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老態龍鐘青龍橋
位于衛河上游合河村村北口的青龍橋早已龍顏不再,老態龍鐘了。在新鄉衛河上所有的橋中,屬青龍橋最年長,歷經滄桑400多年。青龍橋長47米,寬6.5米,青石筑成,橋有7孔,現多已被淤泥堵塞。據村中老人講,從明朝萬歷年間至上世紀60年代,衛河清澈無比,河中多魚蝦,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取自衛河。那時的青龍橋形態精美,氣勢恢宏,是衛河上游的重要橋梁,當屬標志性建筑了。橋旁邊是個碼頭,船來船往。從青龍橋碼頭起程,順水行舟,走山東、過河北,用十七八天可以到達天津。船老大和船工們把這里的物資運出去,再把那邊的貨物運過來,物流通暢,商貿活動相當發達。
如今的青龍橋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橋面坑坑洼洼,橋護欄也損壞不少,橋周圍堆滿了垃圾,污染相當嚴重。盡管如此,蒼老的青龍橋仍為村民的出行發揮著作用。
長期關注新鄉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錢玲保老先生說,青龍橋是河南為數不多的明代大型石拱橋,對研究明代建筑史、美術史、科技史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修繕青龍橋,并治理好這一帶的環境衛生,讓青龍橋再現雄風。近聞新鄉縣已把青龍橋列為該縣“18景”之一,看來修繕青龍橋大有希望了。
繁華遠去火磨橋
新鄉現在知道“火磨”的人不多,常走火磨橋的人也不多。火磨橋位于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原市面粉廠對面。橋長70多米,寬6米。橋與廠緊緊挨著,在歷史上,橋與廠有著密切聯系。
該橋建于上世紀30年代,當時叫通豐橋,名字緣于通豐面粉廠。后來,可能是因為通豐面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面粉廠叫“火磨”,管這座橋叫火磨橋。新中國成立后,火磨橋還一度叫中蘇友好橋,但后來又不叫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火磨橋南北兩岸是大碼頭,來往船只絡繹不絕。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廠磨成面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商鋪林立,經營種類繁多,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火磨橋在當時相當火。但后來,隨著公路、鐵路的發展,再加上衛河變窄,舟船無法通航,碼頭漸漸消失了,火磨橋也由繁華慢慢走向了平靜。
今天你看到的火磨橋已非常破舊,少有人問津,一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樣子。新榮街的老住戶說,火磨橋的“火”,緣自衛河、碼頭、工商貿企業的昌盛繁榮,火磨橋若要再“火”起來,非要有新的商業元素刺激才行,現在看還差較大的火候兒。
功勛卓著解放橋
與衛河上的其他橋相比,解放橋顯得單調、老態、鮮有特色。單孔身架,灰色外衣,通體看不到一絲雕琢。然而就是這么一座看似平常的大橋,卻翻開了我市橋梁史嶄新的一頁。
1954年,新中國經濟建設如火如荼,我市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解放橋原址上那座單薄的老木橋,已難以承擔貫通衛南行政區、商貿區與衛北工業區的重擔。就在這年5月,解放橋建設拉開了序幕。
說起當年建橋時的日日夜夜,家住工人街的王桂青老人心緒激蕩:“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建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那老難了。建解放橋是當時市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調集了大批人力物力支援施工。打樁時,要在河里打下500多根10米長的木樁,工人把打樁機放在船上,100多人用纜繩控制住船的位置才能打樁作業。解放橋是第一個鋼家伙,橋身的鋼筋焊點有幾千個,幾個大廠的電焊機全調來了。澆筑水泥時,更是累得人仰馬翻。通車典禮是12月31日,當時真高興,這就是咱們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就叫自力更生啊!”據傳,解放橋通車后不久,幾家中央直屬企業相繼落戶衛河北岸。
很多老市民說,解放橋雖少見褒獎,卻真是我市的功勛橋,這不僅是因為它為我市的建設發展發揮了極大作用,更因它的誕生,為我市的橋梁建設積累下了寶貴經驗。大家不妨到衛河下游的橋上走一走、看一看,看是否能瞅到它的影子。
今天的解放橋繁忙如初,樸實如初。
魂牽夢繞北關橋
說是北關橋,其實就是勞動橋東側立于衛河及岸邊的6個舊橋墩。至今“老新鄉”仍堅持管這6個舊橋墩叫北關橋,并且一說起此橋話就收不住。為什么北關橋讓“老新鄉”如此牽掛呢?“老新鄉”描述出這樣一幅動人畫卷:
百米寬的衛河碧波蕩漾,大小舟船穿梭不斷,成群的野鴨和魚鷹嬉戲水中。河兩岸楊柳成蔭,林蔭下三五個漁翁擺弄著粘網。一座8孔北關橋連接兩岸,接納著南來北往之人。船工的號子聲、小火輪的喇叭聲、商家的叫賣聲、孩童的喧鬧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漫步橋上向南眺望,壯觀的北關城樓躍入眼簾。這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前的北關橋一帶,這番美景怎叫“老新鄉”不牽掛呢?
上世紀80年代初,勞動橋建成通車了,功能徹底殆盡,破舊得不能再破舊的北關橋被拆去木制橋板,只剩下6個老橋墩晾在了那兒。
“老新鄉”念念不忘北關橋,魂牽夢繞。近日,幾個“老新鄉”又湊在了橋墩旁,合計著一個好主意:結合濱河大道及衛河兩岸開發,好好利用這6個古韻尚存的老橋墩,在北關橋原址上建一座步行觀光橋如何?衛河還在、楊柳還在、橋也在。野鴨飛來了、游船開來了、漁翁也趕來了,再漫步橋上與岸邊,豈不美哉?
風姿典雅園林橋
牧野廣場北邊的牧野拱橋是一座典型的園林橋,風姿典雅,很受市民的喜愛。如果把勞動橋、和平橋、牧野橋比成一個個壯漢,那么牧野拱橋就應該是一位婉約女子了。
牧野拱橋是我市衛河上橋面最高的橋,橋面最高處距水面有10多米。站在橋的最高處,清風拂面,神清氣爽,憑欄遠望,美色盡收。高高拱橋、彎彎衛河、郁郁林苑,堪稱絕配。來我市就讀的學子常聚會于此,書聲朗朗,詩意滿滿。如此美景之下,自然也少不了卿卿我我,少不了海誓山盟。
我市衛河上現有6座園林橋,5座小型橋同在衛河公園。不少市民感覺少了點兒,新鄉可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就是再建上八九座大家也不會嫌多。
最美當屬彩虹橋
與不遠處的牧野東西兩湖一樣,彩虹橋的確養眼、“有范兒”。寬大壯碩的橋體,一主兩輔三聯式的結構,兩座橢圓形鋼管塔通體橘紅,恰如兩道彩虹懸掛在衛河上空。
伴著東區快速發展的步伐,彩虹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彩虹橋的出現立即引來了諸多話題和談資。一位工程設計人員說:建任何一座橋,都與區域和時代有著很大關系,彩虹橋就帶著鮮明的區域特色和時代風格,漂亮、大氣、時代感強,在東區建這樣的橋是必然的。河南師大一位教授說:古老的衛河,現代派的彩虹橋,再加上兩岸的竹林、松林、柳林和桃林,這是一個完美體系,現代、天然,天地之大美也。很幸運,單位和家都離此不遠。附近一位居民說:彩虹橋不僅漂亮時尚,還很震撼,立體的大橋給人的視覺感受真是大不一樣。
大家對彩虹橋之美津津樂道,卻只字未提橋的使用價值。此橋乃市區通往石武高鐵車站的快捷通道,極大緩解東區的交通壓力,作用大得很呢。看來,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對美的期望和要求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人們尤其關注橋,因為橋不僅是當代的風景,更是一個時代留世的作品。□本報記者 蘇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