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的關鍵一役,是我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戰爭。關于其戰場所在地,自漢至今眾說紛紜,有“朝歌南”、“汲縣”、“新鄉牧野”諸說,尚無定論。近些年來,一些有關牧野之戰的文章相繼發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以上各說皆不妥,故寫此文,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并望方家指正。
一、對“牧野”的理解
我認為,要考證牧野之戰的戰場地望,首先要弄清楚何為“牧野”。《爾雅·釋地》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可見牧野本來并不是一個聚落地名,而是一個泛指的地域名,正如一般意義上的山陽、河陽一樣!对娊洝分芯陀“牧野”與“牧之野”的記載,如《大雅·大明》有“矢于牧野”、“牧野洋洋”,《魯頌·閟宮》有“于牧之野”。經過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牧野”也就逐漸成為一個特指的地域名,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也并不是一個聚落名。今新鄉市牧野區牧野鄉的西牧村,宋朝時名為穆村,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為牧村,宣統元年(1909年)更名牧野村。此說是否準確我雖未考證,但此一牧野村得名較晚確是事實!端涀ⅰ肪砭拧肚逅ⅰ吩唬“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坶即牧,清水即今衛河,朝歌即今淇縣縣城朝歌鎮。由此可以得知,今淇縣以南、衛河以西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平原即為地域概念上的牧野。
本文所考證的是“牧野之戰”的戰場地望,它與牧野地望不盡相同,它當是地域概念上牧野的某一部分地區,而且也非指某一聚落。
二、對以往各說之分析
關于牧野之戰的戰場地望,以往主要有以下三說,我們分別對之進行分析。
(一)朝歌南說
《后漢書·郡國志》曰:“朝歌,紂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國。”《史記·殷本紀》裴骃《集解》引鄭玄曰:“牧野,紂南郊地名也。”因為朝歌為“紂所都居”,所以古人以朝歌為中心來解釋牧野地望,后人也多言牧野在朝歌南。但這并未確切地指出牧野之戰的戰場地望,僅是指出了牧野的方位范圍。朝歌為“紂所都居”時,其范圍要比今淇縣大,如今?h西的鉅橋鄉為殷紂糧倉所在,今湯陰縣北的羑里村為殷紂監獄所在,今衛輝市北的比干墓為殷王室墓地,因此,“紂所都居”的朝歌應包括這一大區域,即今淇縣全境和浚縣、湯陰縣、衛輝市等若干縣市的部分地區,而遠非淇縣一縣之地。《后漢書·郡國志》曰:“朝歌……北有邶國,南有寧鄉。”有學者認為,寧鄉即寧,在今獲嘉縣,說明從今淇縣向南包括衛輝市、新鄉市區、新鄉縣、獲嘉縣均可稱之為朝歌南,也就是說,淇縣南僅是淇縣的縣城以南地區,仍在淇縣境內,而朝歌南要遠比淇縣南所指的范圍大,并不局限于淇縣境內,所以我認為朝歌南說并不錯,只是沒有確切指出戰場地望,而由此引出的淇縣南說(見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1冊第220頁)則縮小了地理范圍,造成錯誤。
(二)汲縣說
汲縣,1988年改為衛輝市(縣級),故汲縣說亦可稱之為衛輝說,該說又可分為汲縣東北說,汲縣說與汲縣西南說。
《尚書·牧誓》《孔傳》曰:“牧野,近郊三十里地名。”《通典·州郡》衛州汲縣條載:“牧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這里說牧野距朝歌三十里,據此里數,故有牧野在汲縣北或東北之說。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上冊第34頁即言:“牧野(今河南汲縣北)。”但是,這里的“三十里”是有問題的,因為早在唐以前的東漢,許慎已在《說文解字》中講“坶,朝歌南七十里也!吨軙吩唬何渫跖c紂戰于坶野。”是“七十里”而非“三十里”。所以汲縣東北說蓋由“三十里”而得出的誤說。
《史記·魯周公世家》唐張守節《正義》:“衛州即牧野之地,東北去朝歌七十三里。”《元和郡縣圖志》河北道衛州條:“《禹貢》冀州之域。后為殷都,在今州東北七十三里衛縣北界朝歌故域是也。今州理,即殷牧野之地。”當時的衛州治汲縣,即今衛輝市,此即為汲縣說。范文瀾的《中國通史》即持此說。
《讀史方輿紀要》衛輝府汲城條:“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宋白曰:衛州舊城,隋以前謂之陳城!犊h道記》云:武王伐紂,于此列陳,故名陳,俗作陣。”汲城即今衛輝市西南的孫杏村鎮汲城村!对S九域志》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跡)》衛州:“汲城,本牧野之地。”但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說,牧野之戰的戰場地望當是地域概念上牧野的某一部分地區,并非指某一聚落,故以上文獻也并非指出牧野之戰的戰場地望,而據此得出汲縣西南說則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該說并未真正指出牧野之戰戰場的確切位置,只是比起朝歌南說又進了一步。
(三)新鄉牧野說
經初步考證,該說最早僅見于明正德《新鄉縣志》:“牧野在縣東北三里,武王伐紂之處也。”未見于更早的文獻。據《說文解字》,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而新鄉市牧野區的牧野鄉距今淇縣縣城朝歌鎮有九十余里,從此里數也可推斷新鄉牧野不是牧野之戰的戰場所在地,新鄉牧野說恐為后人的附會之說。
三、牧野一帶的地理形勢與交通
既已分析了以往各說,那么,要指出牧野之戰戰場的確切位置,則必須明了牧野一帶的地理形勢與交通。為此,我也曾多次到牧野一帶進行實地考察。
《荀子·儒效篇》曰:“武王之誅紂也……至共頭而山隧……暮宿于百泉,厭旦于牧之野。”共頭即今輝縣市區北部的九山,百泉即今輝縣市區西北部百泉鎮的百泉湖?梢娢渫踯婈犑墙洶偃侥烈暗摹,F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一帶的地理形勢。百泉湖北岸為蘇門山,蘇門山以東為九山,九山轉而東南也是丘陵山區,一般高度都在200米至500米,為太行山余脈,一直延伸到新鄉市鳳泉區北部的鳳凰山,鳳凰山以西、以南及以東均為華北平原,也就是說,自輝縣市九山至鳳泉區鳳凰山的丘陵山區為太行山向華北平原的一個突出地帶。鳳凰山東南約十里即為衛河(古清水),衛河東南岸為汲城村,汲城村東南十余里即為商周之際的黃河故道。正像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從這里的地理形勢可以看出,武王軍隊是不可能從百泉東向而直接進攻朝歌的,因為那里是丘陵山區沒有道路。武王軍隊“至共頭而山隧”,道路不通,所以又向西南而“暮宿于百泉”,然后從百泉沿山邊南下,“厭旦于牧之野”。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朝歌的地理位置:東邊是當時的黃河,西邊是太行山,二者之間屬于華北平原。而在其西南七十里一帶,由于太行山余脈突出于華北平原上,這里的太行山與當時的黃河距離僅約二十余里,是一個瓶頸地帶,而且這里的山河之間還有清水(今衛河)這一天然屏障,所以這里天然地成為拱衛朝歌的南大門。
四、牧野之戰的發生及戰場確切位置
《呂氏春秋》中講到,武王軍隊“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又《讀史方輿紀要》衛輝府汲城條曰:“宋白曰:衛州舊城,隋以前謂之陳城。《郡國縣道記》云:武王伐紂,于此列陳,故名陳,俗作陳。”綜合以上二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出,后者所言的“武王伐紂,于此列陳”從字面上看是武王“于此列陳”,但此處加一“紂”字,做“武王伐紂,紂于此列陳”語意更勝,即實為紂王“于此列陳”,這樣也更符合戰爭的實際。也就是說,今汲城村為當時紂王列陣的依托,而武王軍隊是從清水西北的百泉沿太行山余脈腳下而來,他們進攻朝歌是不需要渡清水的,而要在清水西北岸向東北方向的朝歌進軍。在與鳳凰山對峙的峙兒山腳下就流傳著武王與眾諸侯在此祭祀天地的傳說。故我們可以推斷,“已先陳”的紂王軍隊會派重兵列陣于鳳凰山東南至汲城外的清水之間,以汲城為依托,以清水為其左翼屏障。到了“甲子朝”,武王軍隊至此,與紂王已擺好的陣勢相遇,發生了著名的牧野之戰。按新鄉牧野說,紂王是在牧野區牧野鄉的玉河村一帶布陣抵御武王軍隊,我認為,武王軍隊完全沒有必要南下至距鳳凰山南麓近三十里的新鄉牧野與之相遇,而直接可以從鳳凰山腳下的衛河西北岸的交通孔道直接通過而攻取朝歌。
綜合以上論述,我認為牧野之戰戰場的確切位置應為:今新鄉市鳳泉區鳳凰山東南與衛輝市西南的孫杏村鎮汲城村外的衛河西北岸之間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