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葉雕制作技術不僅也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而且還是一種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五年前,在蔡倫造紙術發明前,中國就有了以樹葉、樹皮、獸皮、金屬箔、土陶、絲綢、絹帛等為原料的剪紙藝術行跡。最 早的歷史記載見于司馬遷《史記》卷,第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內記成王“削桐葉為圭”之事,即“前桐封弟”的故事。說的是成王把梧桐葉剪成玉圭的樣子,送給弟弟叔虞,作為封侯的憑證。而在關中地區,也曾有“漢妃抱娃門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的民謠流傳。由此可見,葉雕(剪紙)是古老民間剪紙藝術的重生和再現,是民間剪紙藝術中一個獨具創造性的有發展潛力的分支。
葉雕的藝術分類:
葉雕的藝術創作,在剪紙藝術事業發展的今天,已經完全脫離了其作為剪紙原材料的原始模式,推陳出新的以突出葉子的形、色、脈絡以及色彩變化和剪紙圖案相揉和的全新面貌出現,充分展現了其源于傳統藝術又有突破創新的新風格。
目前在國內利用植物的葉子做藝術品的還不太多,就品種來講目前大致可分為3種:
一.直接在葉面上繪畫,即把葉片做底布用、此應屬美術范疇。
二.利用特定工藝脫去葉肉,成為網狀葉片,然后繪上圖案,工藝較簡單,但畫面有一種透明和朦朧感,形式新穎別具一格。
三.保留圖案部分的葉肉,其余部分處理成網狀,象帖在葉狀絲網上的剪紙(葉)。尤其是映光觀賞、紋理細膩效果非常好,但制作工藝較復雜,需經過長時期的揣摩與研究方能掌握其制作技法。
葉雕的制作:
葉雕與剪紙是異曲同工的同一民間藝術,但制作工藝上卻有相當差距。葉雕這門藝術其制作工藝復雜,又需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首先在樹葉的選擇上,不同的植物,葉子的可用季節不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大部分葉子采用的黃金季節,經歷了春、夏、秋三季的風雨,植物葉子已經成熟、質密、厚實、韌度增加而且不易變色。
有些植物在秋冬季節大溫差的交替作用下,會變化出各種色彩,給葉雕的創作帶來豐富的靈感和遐想。越冬的植物,經歷過低溫后葉片更趨穩定而厚重,是制作葉雕的絕好原材。因此挑選一片適合雕刻的葉片要經過精心的選擇、細心的保存對形成以后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