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中國民歌研究會副會長王平安講述該歌與《八段錦》淵源。
|
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幾棵近百歲樹齡的桂花樹。
82年前,鄂豫皖交界處的大別山腹地,一群唱熟了信陽民歌《八段錦》的百姓,學會了唱一首相似曲調的歌曲,歌詞卻大為不同。“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啊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華燦爛現(xiàn)出新世界。親愛的工友們呀,親愛的農友們呀,唱一曲《國際歌》慶祝蘇維埃!”這首民間小調承擔了宣傳革命的任務,并創(chuàng)造了新的歷史,成為中國的紅色經(jīng)典歌曲。
河南商城縣 “戲癡”改編民歌《八段錦》
河南商城位于南北分界線上,既有北方人的粗獷,又不乏南方人的細膩。地方戲劇、曲藝眾多,人們喜以歌舞表達情感,商城因此被譽為“歌舞之鄉(xiāng)”,一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更使它全國揚名。
在商城革命紀念館,保留著一份《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手抄歌本。1982年5月,當年任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長的成仿吾曾回憶說,“記得當時是一個姓王的列寧小學教員寫的。叫什么名字,忘記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聽說是地主資本家的兒子,思想進步,喜愛文藝。”商城縣順著這個線索調查下去,認定詞作者是該縣居民王霽初。
1929年,共產(chǎn)黨領導的豫東南商城暴動成功以后,12月25日紅軍占領了縣城。王霽初走出了王家大院,融入到歡慶的群眾之中。可紅軍把這個富家子弟關了起來。關在牢房中的王霽初寫了歌頌紅軍取商城的歌《打商城》,“民國十八春,紅軍打商城,打得民團亂紛紛,喜壞我窮人。”
隨后,商城縣蘇維埃準備召開慶祝大會,文藝宣傳工作者忙開了,寫傳單、貼告示,還編了許多順口溜、快板書、文言詩、白話文。不知誰想了個點子,編個歌唱唱蘇維埃,有人就推薦了商城的文藝能人王霽初。
王霽初愛戲成癡,把收集的一肚子民歌一股腦兒地往外倒。他先唱了支《淮調》,大家覺得這個調子有點太悲了;又唱了個《砍柴調》,大家一聽嫌太軟了;唱了個《手扶欄桿》,又太俗氣了。他唱了一支又一支,最后確定了《八段錦》曲調。《八段錦》原來的歌詞是:小小鯉魚壓紅鰓,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來。頭搖尾巴擺呀哈,頭搖尾巴擺呀哈,打一把小金鉤釣呀嘛釣上來……
“《八段錦》是格式化的民歌,同一個曲子,八段不同的景子,‘景’是情景故事的意思。”信陽中國民歌研究會副會長王平安清唱了一小段民歌。
在宣傳革命時,要找一首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來團結民眾、宣傳政策。朗朗上口,在當?shù)赜兄詈袢罕娀A的《八段錦》承擔了這一重任。王霽初改編后,歌詞經(jīng)過縣蘇維埃文化委員會的吳靖宇、陳世鴻等人潤色,因為首句“八月桂花遍地開”,歌曲因此得名。“這是起興手法,不受時間限制,不但指桂花,還指紅軍像桂花一樣開遍天下。”曾任商城縣文協(xié)副主席的余水對記者解釋歌名的由來。
《八月桂花遍地開》原有數(shù)段,因為后幾段歌詞多宣傳政策,真正流傳廣泛的是歌曲前三段。1930年初,王霽初參加籌建商城縣蘇維埃紅日劇團,并擔任團長,這是鄂豫皖蘇區(qū)黨領導的第一個革命劇團。
1932年秋,王霽初隨紅四方面軍西征。這首歌也突破了地域局限,隨之傳遍全國。當時身在大別山腹地的百姓不會想到,這首民間小調改編的歌曲會成為中國的紅色經(jīng)典歌曲。桂花也在多年后成為商城的縣花,在距離縣城四五里路的鐵佛寺公園,一個匯集多個品種桂花的世界桂花博覽園正在打造中。
河南新縣 蘇維埃慶祝會上唱出“八月桂花”
新縣和商城兩縣毗鄰,歷史上同為鄂豫皖蘇區(qū),更因一首紅歌牽系在一起。兩縣并無直達客車相通,從商城到新縣,坐中巴、被當?shù)厝朔Q作菻木的三輪摩托、小巴,經(jīng)余集鎮(zhèn)、沙窩鎮(zhèn),三個多小時后輾轉到達。
新縣,位于綿綿起伏的大別山腹地,小潢河繞城而流。城里開菻木的司機熱情地介紹,“等到八九月份小潢河邊上的桂花開了,我們這更漂亮。”同樣認定《八月桂花遍地開》源自本地,新縣強有力的論據(jù),正是8月丹桂飄香這一時間節(jié)點。
1929年農歷8月,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屬新縣陳店鄉(xiāng))宣告成立,大會選舉陳炳煌為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這是鄂豫皖蘇區(qū)建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慶祝會上,人民群眾和宣傳隊一起演唱了許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在這次慶祝會上唱起來的。光山蘇維埃政權建立的時間正是桂花盛開季節(jié)。”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紀念館副館長花玲說。
新縣黨史專家陳士農1979年3月征集革命史料時,訪問了曾任光山縣弦西區(qū)(今新縣卡房鄉(xiāng))第二鄉(xiāng)蘇維埃差派委員鄧永言。鄧永言回憶,在區(qū)鄉(xiāng)建立蘇維埃政權時,唱過《八月桂花遍地開》,但當時對第一句歌詞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開”。因為弦西區(qū)建立鄉(xiāng)、區(qū)政權時都在1930年農歷二、三月間,是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
正因如此,在新縣諸多文史工作者看來,“八月桂花”不是一般詩歌的比興,而是確切的時間節(jié)點,正與光山縣蘇維埃建立時間不謀而合。
關于這首歌的詞作者,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戴季英曾回憶,“《八月桂花遍地開》是柴山堡當?shù)厝俗鞯摹J钦l作的,不知道,不是從外地傳來的。那時因為要復寫、油印搜來的歌,我們特委幾個人都親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學楷、戴克敏、鄭位三都參加修改過。”新縣調查下去,認為柴山堡人是一個叫岱覺先的私塾先生。
盡管對“桂歌”創(chuàng)作者仍有爭論,像商城一樣,桂花也已成為新縣名片,遍地開花。在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有一片桂園,種著幾棵近百歲樹齡的桂花樹。新縣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幾棵樹是新縣第一任縣長、原河南省政法委書記劉銘榜于1957年從南京移栽過來的。”桂花樹中間豎著一塊大石頭,石面上刻著《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和創(chuàng)作由來。
歲月變遷,很多歷史細節(jié)已經(jīng)無從考證。桂花樹生長在這里,郁郁蔥蔥,成為大別山老區(qū)人民對革命年代永志不忘的象征。【原標題:民歌《八段錦》飄出“八月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