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信陽

體驗民歌地方色彩區及其唱腔比較

2013/5/2 15:58:02 點擊數: 【字體: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它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也是大眾口頭創作的、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民歌通過口傳心授在群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從民歌的音樂形式上,我國漢族民歌有體裁和色彩區兩種分類方法。這是兩種相互不可替換的分類方法。體裁分類的側重點在于民歌演唱的功用上,而色彩區分類的側重點在于民歌音樂中旋律進行的不同模式上,即音樂地方風格的構成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民歌色彩區分類方法的提出,使民歌體裁分類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補充。如果說體裁分類是總結各地民歌的共性所在,那么從民歌色彩分類可分析出各民族的民歌個性。

   色彩是從美術中借用來的術語,在音樂中早已使用。在先秦漢魏時期中國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之別,以后更有楚聲、吳歌之異。民歌的色彩指的是民歌的地方性風格,而所謂民歌的色彩區是指在民歌音樂的地方性風格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傳區域。地方色彩的形成與文化要素密切相關。中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懸殊很大,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導致各地在語言、風俗、審美心理和文藝傳統上都形成了不同特點,這些文化因素綜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民歌形式,因而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色彩差異。例如我國北方地區的民歌多粗獷豪放,表現出一種“陽剛”之氣;而南方的民歌多曲調婉轉悠長,纏綿多情,表現出一種“陰柔”浪漫之美;中國民歌地方色彩之豐美,為世界各國難與并能,它是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的藝術體現,是民間音樂的重要屬性和深受人民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歌的美感體驗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現于音樂形式要素的具體特點上。詞曲形式中任意要素的特點,或多個要素特點的綜合作用,都可構成民歌色彩的個性及其變遷,民歌作為一種以樂音為媒介的藝術形式,要對它進行南北色彩區唱腔的比較,勢必要先提出色彩區的劃分依據。

   從我國的地理背景來說,中國地域遼闊,有地形之分,氣候之分包括經濟生產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區的地理氣候、自然生產條件、社會變遷、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等等的不同也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性格氣質以及審美情趣也各有差異。這種特色和差異的程度,與交通發達的狀況和對外交流的程度構成反比:交通越發達,對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狀態;反之,交通越閉塞,與外界的往來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鮮明。例如山脈對于文化的傳播,常常起著阻擋和分割的作用,秦嶺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在它的分割下,形成了我國民歌色彩區南北區分。而這種地理背景影響了民歌南北方的風格迥異。這從我國的歷史背景也可看出,以《楚辭》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詩經》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就是由于地域不同形成南北方風格的差異。兩者相對來說,南方偏于柔美細膩,北方較為剛健豪放。“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說明各地的方言與江河相隔、山嶺相分有關。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長江與黃河,雖然都源于青藏高原,但是各自奔流南北,造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南北風格,也造成人們性格氣質的不同。反映在民歌方面就有了南北地方色彩之分。總而言之,不同的地方色彩,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的。

   再者,語言對民歌的影響也非常之大,漢語方言眾多,有“十里不同看”的說法,單就語音對音樂的制約作用來說,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之間,語音的差異越大,音樂的差異也就越大。這樣,即使是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區的流傳中,由于語音的不同也會發生音調上的變化。民歌的歌詞就是人們的口頭語言,從一開始就用方言演唱,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異,也就造成不同的旋律,潤腔也不同,從而形成民歌色彩區的不同差異。中國有句家喻戶曉的古話叫“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看”,就表明民歌色彩是與地區結合而體現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例如山西左權民歌《櫻桃好吃樹難栽》,此歌是體現冶幣粲色彩的作品,其方言唱詞“開”的韻母特點為e,而不是ai。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為體現南音色彩的作品,其中就加入了四川特有方言襯詞遺藶砹锪鎘。這兩首民歌分別體現了中國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個性。地理環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創造了與環境相協調的文化,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環境氛圍。長此以往,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音樂文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體表現上具有多層性和多樣性,需要因地制宜地作出具體分析,不可簡單地一概而論。當然,民歌色彩區的劃分雖然存在諸多復雜因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

   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于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記載。從宏觀上來劃分,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音程較大,旋律多采用跳進和較大幅度的上下進行,所以多使用七聲音階。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音程較小,旋律多采用級進和回旋環繞式的進行,所以多使用五聲音階。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多棱角,南方民間音樂的旋律多曲折;北方民間音樂多具有敘事性特征;南方民間音樂多具有抒情性特征。

   在勞動號子中表現出了南北民間有明顯差異,南方的車水號子《小小水車長又長》勞動強度較小,注重曲調的藝術性,旋律和節奏的跳躍表現出勞動的輕、快。北方的打水號子《打水歌》則用旋律和節奏的緩重賦予勞動者身體的語言形態。普遍于人們之間的山歌也表現了南北民歌的差異性。例如,陜北民歌《腳夫調》,描繪的是在蒼涼的黃土高原,被逼離家趕腳的腳夫邊走邊思念妻兒,悲嘆著苦難命運的主題。曲調語言生動,旋律流暢悠揚,節奏自由,表達了黃土高原人民的情感與愿望。《大河漲水沙浪沙》是云南的漢族山歌,也是南方色彩區的典型曲子,其旋律從頭至尾顯露出一種頗為舒緩而又從容不迫的韻致。兩首民歌分別體現了中國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個性,在美感體驗上,北歌有悠遠高朗之美,南歌為柔和婉轉之美。

   如果從歌詞的內容來看,南方色彩區山歌的歌詞廣泛的反映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數山歌的歌詞為即興創作,見啥唱啥、想啥唱啥,常與野外自然景觀相聯系,由景生情,而北方色彩區的山歌音樂奔放嘹亮、開闊蒼涼、曲調悠長,廣泛使用自由延長音與拖腔。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發揮。

   以南北方色彩區的潤腔特征來對比,南方色彩區中對于上聲字母的夸張修飾較多,有喚起對方注意和序引等作用,四句歌詞用同一音樂材料略加變化而成,質樸單純,曲調為南方音調。北方色彩區的民歌演唱者常使用澀滯和不那么圓潤的音色,聽起來有股愁苦和蒼涼感。

   就小調而言,它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曲調流暢、旋律變化豐富,善于表達敘述性和抒情 ,在流傳過程中,曲調由于南北方地域特點和歌者個性的不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蘊含著不同的表現情緒。總體來說,南方色彩區的小調,咬字靠齒前、舌尖、鼻音多,音色柔婉、曲調輕快;而北方色彩區的小調咬字靠近后齒且往下拉,音色奔放,曲調歡快。如蘇南地區流傳的最具民間風格特征和民俗風情的民歌曲調《孟姜女調》,歌詞哀怨深情,曲調委婉細膩,旋法以級進為主,唱詞節奏均勻,采用五聲調式,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交城的山》是山西中部傳統民歌,音樂純樸憨厚,旋律很美,富有鮮明的晉中地方特色和鄉土生活的氣息。樂段由兩樂句構成,旋法多下行。現已成為晉中秧歌中常用的曲調之一。從曲式結構來看,《孟姜女調》為起承轉合式的四樂句單樂段,《交城的山》為對應式的二樂句單樂段。在結構體式和藝術手段方面,《孟姜女調》采用多段體分節歌的陳述方式,并將抒情性與敘事性融為一體,從而在總體上獲得了一種敘詠兼顧的體裁屬性。全曲以以掠為分節單位,將整件事分12個段落作完整的描述。詠唱了孟姜女尋夫這一傳誦千載的動人故事。《交城的山》的特點是歌詞生活化和口語化,大量使用生活方言,使得歌詞與平時說話一樣,帶給聽眾非常質樸的音樂感受。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南北色彩區中傳播的民歌無論是體裁種類,還是風格色彩都是本地區音樂文化的積累,是民歌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民歌的地方風格及其音樂色彩,不能看作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務必從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語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來考察。

   總而言之,風格色彩的形成,是在長期流傳中逐漸形成的。多種因素尤其是物質生產方式,對民歌風格色彩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另外,民歌的風格色彩又是在相互交流、人口遷移等方面不斷變異的。民歌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總有它源遠流長,傳承不息的一面。我們要在民族、民間的基礎上,繼承并創新民歌。(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原標題:體驗民歌地方色彩區及其唱腔比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作者:陳藝 2006-07-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