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信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崢嶸歲月稠 豫風楚韻濃 略論信陽民歌(2)

2013/4/22 10:14:38 點擊數: 【字體:


      
     山歌、田歌、號子等是民歌音調的最早起源,也是人們勞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起著統一節奏,振奮精神或自娛自樂,消除疲勞的作用。歌詞多為即興創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不拘一格;語言生動活潑,詼諧幽默。 
      
    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句山歌(也稱五句聯、五句頭),如“日頭落山紅彤彤,麻雀鉆進刺蒲籠,噔雞子打鼓天不早,掌柜的假裝耳朵聾,你不收工我收工”。前四句用比興的手法表達歌詞內容,第五句起到點睛作用。再如山歌《慢趕牛》:“山歌本是古人留,留作農夫解憂愁,幾年不把山歌唱,幼年英雄白了頭,人到老來萬事休。”曲調低沉緩慢,伴著老牛徐緩沉穩的蹄聲,唱起來雄渾蒼涼,聽起來引人深思。“對山歌”也多為五句頭,男女對唱的較多,音調高亢悠揚、自由奔放;尤其在深山空谷,群山環抱之中,兩山相依,遙相對答,級進跳躍的旋律,舒展悠長的拖腔,余音回蕩,群山回響,良久不息。“盤歌”、“牧歌”也均屬此類。 
      
    田歌是人們從事田間勞作時演唱的民歌。干旱季節人們就架起水車,一邊車水一邊敲著鑼鼓唱著“車水歌”;“一上水車把腳挪,邊車水來邊唱歌”。插秧、薅秧時人們成群結隊在田間邊勞動邊唱歌,如《打劉海》、《打丫頭》、《插秧歌》、《放皇聲》、《單呀油》、《隔山應》等。田歌音調高亢遼闊,節奏自由舒展,通常是一人領唱,眾人和腔,一唱一和,此起彼伏。悠遠清澈的領唱,和著熱情奔放的接腔,在遼闊的田野中匯成雄壯的田園大合唱。 
      
    號子是人們在進行繁重體力勞動時用來指揮行動、統一節奏、振奮精神、消除疲勞并具有號召力的一種民歌。主要有夯號子、打硪號子、拉扯號子等,多用于建筑、水利、航運等處。大都是一人領唱眾人和音;歌詞為即興編唱,音律簡單流暢,節奏鏗鏘有力。 
      
    信陽是革命老區,是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當地流傳著大量的紅色革命民歌,如《紅旗插遍大別山》、《窮人調》《送郎當紅軍》等,這些紅色民歌多是采用傳統民歌重新填詞為主。如享譽全國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當年紅軍三十二師文藝宣傳隊王繼初同志根據商城民間小調《八段錦》改編填詞而成的。 
      
這些不同類別,不同時期的民歌,真實記錄了先民們生息勞作,喜怒哀樂的生活情景,充分展示了先民們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群體形象。信陽民歌是生活的載體,有聲的歷史,是先輩留給我們的不可再生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三、題材廣泛   風格多樣 
      
    信陽民歌蘊藏豐富,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影響深遠。在中國民歌史中南北方民歌具有不同的藝術特點,而信陽民歌處于這樣的南北過渡帶,民歌的種類十分豐富,兼有南北方民歌的各種特點,這對豐富和完善民歌史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信陽民歌類別繁多,藏量眾多,門類齊全,形成曲目的豐富性特征。受鄂、豫、皖三省文化生活的交匯影響,形成信陽民歌南北兼融、兼收并蓄的特征。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產生了根據活動的不同內容而演唱的有比較固定的演唱形式和內容的歌曲,形成了相對程序性的特征。如一唱眾和的夯歌,有問有答的山歌、田歌等。伴隨民俗禮儀活動產生發展而形成的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征。如叫賣曲、喪葬歌、婚嫁歌等。其中既有本土民歌又有外來曲調,長期并存、相互借鑒、融匯貫通、各自發展、共同繁榮,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共存性特征。 
      
    信陽民歌在音樂特點上,以民族五聲音階占主導地位,有少量的歌曲如《穿心調》、《淮調》等有變宮、清角音,但也多是作為經過音使用的。在調式上,以五聲徵調式為最多,宮、商、羽各種調式的歌曲都有;角調式則僅見于極個別曲目。調式交替較多,轉調則較少見。節奏節拍上生活小調類多為四二節拍;典雅的敘事性民歌多為四四拍;在一些山歌、小調中也有散拍子和八五拍。信陽民歌的曲體一般比較短小,多為一段式。從上下句,三句式乃至四、五、六句式等,還有根據內容情緒需要,采用樂句擴充,曲尾擴充等手法形成結構較長的一段體等。 
      
     信陽民歌的曲式、調式豐富多樣,幾乎涵蓋了中國民歌音樂體系的各種類型。進一步發掘、整理、研究信陽民歌,對民族音樂的研究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信陽民歌的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工作,對弘揚民族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錄信陽民歌224首;在《民間音樂選集》(1、2、3)卷中收錄革命歷史民歌62首;生活小調188首;號子、山歌、田歌90首;地燈、花鼓燈76首,計416首。在各縣區整理編輯的縣卷中,商城縣民歌集第一卷收錄各類民歌、燈歌、淮調等294首;新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93首;羅山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135首;固始縣民歌卷(1、2集)收錄各類民歌150首;光山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49首;信陽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105首;息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40首;潢川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130首;淮濱縣民歌卷收錄各類民歌45首。信陽民歌VCD、CD光盤三盤中收錄民歌86首,淮調20余首。錄象帶錄音帶資料中有民歌90首。目前已收錄保存有民歌2000余首。還有相當數量的民歌散存在民間亟待收集整理。 
      
    四、傳承發展   名家輩出 
      
    信陽市政府職能部門多年來一直把搶救、保護和利用信陽民歌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早在建國初期的五十年代,信陽的民間文藝家就曾三次把信陽的“花挑”、“花傘”、“三把傘”、“豐收樂”、“圍燈”、“山歌”、“小調”等民間歌舞唱到鄭州、唱到北京,向中央首長匯報演出。石體潔、齊金生等演員們幸福地見到了毛主席,并和周總理、朱德委員長等中央領導合影留念。 
      
    七十年代末,省文化廳在信陽召開全省民歌現場會;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十大集成”收集整理工作,尚拔、黃崇德、李守信、黃鐵城、芮祚國、楊芝瑞、楊寶云、王軍、許海明、朱衛國、王平安、張道敏、張力等參與《民間音樂選集》的整理編撰工作,并獲得省民間音樂集成先進工作者獎勵。還有省直的丁干貞、王致安、尼樹仁、朱敬之等也為信陽《民間音樂選集》作出很多工作。八四年又拍攝了以信陽民間歌舞為主的《歌鄉行》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和省電視臺播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文化部門更加重視民歌工作,多次組織信陽民歌研討會、每年都要舉辦多場民歌專場演唱會;先后三次組織民歌攝制組赴現場進行拍攝錄制工作,完成了102首民歌的錄音錄象,從中精選出46首,在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的支持下,制作成VCD音像光盤,由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把處于重病中的老民歌手張德光演唱的民歌刻制成CD進行保存。組織民歌演員參與中央電視臺《重訪大別山》和《民歌/中國》節目錄制、播出;組織民歌演員隊伍參加全國原生民歌大賽并獲獎。組隊參加省民間文藝調演并獲多種獎項。《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之《信陽民歌》已整理完備,即將付梓成書。
      
    在長期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和民歌比賽、會演活動中,發現和鍛煉了一大批有實力的民歌手和民間文藝工作者,如商城的石體潔、喬克仁、張德光、葉照青、芮祚國、劉宏奎、羅國柱、金旭功、尹本禹、蘆葦、張準、李鳴鳳、楊靜蓮、李建剛、李揚、游興芝;潢川縣的王平安、齊金生、朱立綱、丁嘉寶;羅山縣的楊保云、姚國舜、熊先中、方育生、陳家寶、桂本江、陳金花;新縣的黃鐵城、熊玉基、陳卉、李曉東、陳世松、張振新、陳歡、張蘭蘭;光山縣的朱道秀、王軍、蔡崇春、尚芳芳、晏大升、侯玉華;固始縣的楊芝瑞、裴世虎、王本琴、祝孔祥、呂學強;息縣的龍玉松、魯成貴、張力、彭城;淮濱的許海明、王雁、焦玉華、唐明德;信陽縣的朱衛國、杜和順、呂紅梅、王先成、胡玉全;信陽市的陳有才、張道敏、孫啟、何雪林、卜丹、白俊、鄒艷平、馬麗君、馬艷平、張映輝、李輝、郭鑄梅、龐曉平、孫壘等。他們在從事民歌的演唱、收集、整理工作中,受到了鍛煉,汲取了營養,得到了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如金旭功后來參加央視歌手大獎賽獲優秀歌手獎,全國原生民歌大賽優秀獎;李楊獲全國民歌大賽一等獎,并和王平安、卜丹等參與央視《民歌/中國》節目的錄制;王本琴、何雪林、張蘭蘭等許多人也多次獲得省、市獎勵。許多人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或領導者。 
      
    結語 
      
    對信陽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研究是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系統工程。隨著歲月的流失,大批民間藝人先后辭世,民歌的庫存在快速衰減;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改變使民歌等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更為窘迫;信息社會傳播媒體的多樣化又使民歌的傳承途徑更為狹窄,后繼乏人;信陽民歌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已經岌岌可危,瀕于失傳。因此對她的搶救、挖掘、保護和研究更是時我待。信陽民歌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任重道遠。
   
    作者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信陽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08-07-21 作者:朱衛國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