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子戲(亦稱“花籃戲”、“燈戲”、“地撲籠子戲”、“咳子戲”),嗨子戲因在每句起腔前先“嗨”或“咳嘛”后再唱而得名的。是由當地燈歌演變發展而成的民間戲曲,源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結合地——河南省固始縣,流行于固始周圍的淮濱、商城、潢川、息縣、光山等地,及安徽省沿淮地區的阜南、阜陽、霍邱、壽縣、穎上和六安、金寨、鳳臺、懷遠縣等部分地區。
嗨子戲為鄉土小戲,沒有科班和專業劇團。由于該戲服裝道具簡單,只需要兩只精制的花籃一挑就能趕集串鄉流動演出,因而群眾叫它“花籃戲”,鑒于它的演出活動多和“地燈”相連結,一般規律是白天和傍晚玩“花會”(玩燈),晚上下地場(指演嗨子戲),因此當地群眾又有叫“燈戲”的。由于嗨子戲生活氣息濃郁,表演形式活潑,唱腔音樂樸實優美,加之唱、白均鄉土語言,更加具有濃厚的大別山地區特色,因而為群眾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