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花鼓戲俗稱麻邑哈,主要孕成于今光山縣流行于豫南、鄂北、皖西,是由豫南民間小調、民歌、歌舞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該戲從孕育到誕生,大致經過花會玩燈、打“五件”、打“三件”、地燈戲和花鼓戲5個階段。
1953年,光山花鼓戲《夫妻觀燈》參加中南大區匯演并被評為優秀劇目。隨后到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受到當時在場觀看的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表揚。
豫南花鼓戲演出,人員省而精,演員一專多能。道白分3種:一是韻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語鄉音,類似家常用語;再一種是數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語言幽默風趣。
豫南花鼓戲有傳統劇目200多出,多是反映民間生活,宣傳傳統道德,具有趣味性的劇目。一個花鼓戲班社一般只有七八人,服裝道具簡單,適用于上山下鄉演出。目前,光山花鼓戲已經沒有專業表演團體,名老藝人相繼去世,劇目不斷減少,亟待扶植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