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姓氏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黃姓亦然。黃國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縣境內。黃姓公認的老祖宗是誰?為何姓黃?黃姓與黃國又有哪些歷史淵源?日前,河南商報記者前往黃國故城遺址所在地潢川縣,為您揭開一段古代黃國的故事。
黃國古城不復在,敬祖情更深
潢川,古稱光州,黃國遺址就在其境內的隆古鄉。
據潢川中華黃姓研究會會長黃運庚先生介紹,如今的黃國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500多米,南北長1800多米,周長共6720米,面積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
黃運庚說,古黃國的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城垣至今高處仍有10米,低處5米,基寬59米,上寬10米至25米,城外有護城壕溝。其建筑規模完全符合春秋時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級制度。如今,后人為紀念黃國故城,在其遺址上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仿古建筑。黃運庚說,雖然黃國已不復存在,但每年仍有眾多海內外黃姓人前來尋根敬祖。
史料記載,古黃國為陸終或陸終之后人于夏朝時建立,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
據中華姓氏文化典籍中的記載,“黃氏嬴姓,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戰爭 黃國被楚滅,后人以國為氏
據史料記載,黃國被夏朝征服后,又多次參加了商族滅夏的斗爭。到了公元前1600年,殷商部族在湯的領導下消滅了夏王朝,建立起殷商帝國。黃國因參與商滅夏的斗爭,且與商族同屬原東夷集團,因此,商朝建立后,黃國成為商的小盟國。
周王朝時期,黃國與江、道等諸嬴姓國結成了同盟,并憑借實力成為東夷諸嬴姓小國的盟主。而后,南方的荊蠻楚國日益強大,對淮、漢流域諸小國的威脅日益嚴重。
據《春秋》記載,公元前658年,黃國與相鄰的同姓小國江國一起參加了齊侯主持的盟會,第二年又參加了陽谷(今山東陽谷縣)之盟,從此與中原齊、宋、鄭、衛、魯等諸侯國結成了反楚同盟。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以黃國不向楚納貢為借口,大舉入侵黃國。黃國沒設防,盟國又坐視不救,結果以慘敗告終。歷史上建國長達1400余年的古老黃國,至此被楚國消滅。黃國滅亡后,幸存的黃國族人分散各地,后人從此“以國為氏”。
追溯黃姓出自嬴姓,祖根在黃國
從血緣歷史看,今日的黃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陸終、伯益,再往上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少昊,甚至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據史料記載,黃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皋陶,在虞舜時期擔任大理的職務。皋陶的兒子伯益,因為幫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為嬴。伯益的兒子大廉,被禹封在黃,建立了黃國,他的后代也就世代居住在那里,并且把黃作為他們的姓氏。
潢川的古黃國被楚國滅了之后,黃姓族人中一部分逃亡至各諸侯國避難,為后來著名的淮陽黃氏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當多的人被迫遷至楚國腹地,分別定居今湖北黃岡、黃石等地。這些地方,據說也均以黃姓遺民遷居至此而得名。
有一支族人遷至今武漢江夏區一帶,若干年后,其后裔與黃歇被害后逃亡至江夏的黃氏族人融合,發展成為漢代著名的江夏黃氏。
還有一支則內遷至今湖北江陵、荊州一帶,后來形成秦漢時期著名的江陵黃氏。
另有一批人遷到廣大的江南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交融,秦漢時期在湘、鄂、閩、粵、川等地繁衍開來,成為較早到達少數民族地區的黃姓族人,即南方蠻越地區的黃姓人。
有說法稱,還有一支黃國遺民,遠逃至新羅(今韓國、朝鮮),形成了朝鮮民族中的黃姓。
遷徙路線
新密、新鄭一帶
(夏、商、周)
潢川縣隆古鄉
(戰國后期)
山西、江蘇常州、蘇州至上海一帶
(秦、漢)
湖北江陵、河南永城一帶
(隋、唐)
浙江、福建、河南固始
(宋)
中國山東、廣西、廣東及越南
(明、清)
中國臺灣、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