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jiǎng——出自河南淮濱的姓
在西周初實行的周朝貴族內部層層分封的大封建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于蔣,建立蔣國。春秋時,蔣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蔣氏。唐、宋時期的姓氏書對此有基本一致的記載,但對蔣國故城的地理位置注釋不夠準確,如《新唐書·宰相世系》云:“蔣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齡封于蔣,其地光州仙居縣是也,宋改為樂安,蔣為強國所滅,子孫因以為氏。”按:樂安縣為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光山縣西,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仙居縣,南宋建炎初廢,并非蔣的地望。其實,西晉初學者杜預注解《左傳》中已說“蔣在弋陽期思縣”。經當代考古工作者驗證,杜預的說法是正確的。期思縣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的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楚滅蔣國后所置,屬汝南郡,魏、晉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fā)展繁衍,后由于戰(zhàn)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有不少人離開故土,去開辟新的天地。西漢有蔣詡,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哀帝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后因王莽攝政,借病歸隱鄉(xiāng)里,臥不出戶,其子孫于東漢初渡江,散處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蔣氏宗譜》載,東漢建武年間,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升為大將軍,封逡道侯,后遭讒害,其9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隨地封侯,分別是:公華侯穎,會稽侯鄭,臨江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侯稔,云陽侯默,函亭侯澄。其中,會稽的治所在今浙江紹興,臨江的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湖的治所在今安徽無為縣西南,九江的治所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云陽的治所在今陜西淳化縣西北;函亭侯蔣澄居于義興(今江蘇宜興),子孫蕃盛,人丁興旺,所以東漢以后的江南蔣氏多出自宜興。此外,東漢時的蔣晉為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蔣子文為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三國時的蔣欽為壽春(今安徽壽縣)人,蔣濟為平阿(今安徽懷遠縣西南)人,蔣纂為沛(今江蘇沛縣)人;北魏的蔣少游為博昌(今山東博興縣東南)人,北周的蔣昇為平河(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于此可見,蔣氏在南北朝時期已比較廣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戶。五代十國時,前蜀有蔣貽恭,原為江蘇蘇州人,后流落入蜀。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今廣東高州縣東北)人。元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蔣允汶避亂移居閩中。明代曾任泉州府同知的蔣濬為南海(今廣東廣州)人,工部侍郎蔣淦為泉州(今屬福建)人。這說明在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fā)展成為大族!缎帐峡悸浴贩Q,蔣氏“望出樂安”。
蔣姓移居臺灣最早者,是清朝康熙年間鄭氏治理臺灣時在軍隊任副總的蔣毅庵及其一位蔣姓部屬。此后,又有福建泉州等地的蔣氏陸續(xù)入臺開墾。目前,蔣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66位。
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自近代以來,有不少蔣姓人走出國門,遠徙海外,開拓新的事業(yè),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三國時蜀漢有政治家蔣琬,零陵湘鄉(xiāng)(今屬湖南)人,被諸葛亮稱為“社稷之器”,亮死后,代亮執(zhí)政,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北魏有博昌人蔣少游,工書畫、雕刻。唐代有文學家蔣防,還有在唐宣宗、唐懿宗兩朝任宰相的蔣伸。北宋有書法家蔣璨。南宋有詞人蔣捷,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進士,宋亡后隱居不仕,有《竹山詞》。劉熙載《藝概》稱其為“長短句之長城”。明代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蔣福成。清代有文華殿大學士蔣延钖,奉命重行編校《古今圖書集成》,成書一萬卷,同時工詩,善畫花卉;還有戲曲作家、文學家蔣士銓,篆刻家蔣仁,文學家蔣敦復,詞人蔣春霖。近現代有國民黨總裁、國民黨政府總統(tǒng)蔣介石,1975年在臺北病死;還有蔣光鼐,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yè)部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蔣翊武,近代民主革命者;蔣光赤,現代小說家。于此可見,蔣姓在歷史上不乏名人。港、澳同胞蔣震,擁有財富約2.1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蔣姓在當今按人數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為第43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分布很廣,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較多,這4省蔣姓約占全國蔣姓人口的60%。蔣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世居沈陽的清滿洲人有蔣姓;清代滿洲八旗姓蔣佳氏,后改為蔣氏;清代云南順寧府右甸(昌寧縣)守御所土千戶為蔣氏,系布郎族;滿、苗、瑤、傣、回、壯、羌、土家、蒙古、拉祜、保安等民族及苦聰人中均有蔣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