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信陽

潘——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2015/8/19 11:20:15 點擊數: 【字體:


    潘pān——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潘——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關于潘姓的起源,古代的姓氏書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出自姬姓,系以邑為氏,即唐人林寶《元和姓纂》所說:“周文王(姬昌)子畢公高之后,子伯季食采于潘,因氏焉。”那么,“潘”為今何地呢?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潘屬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魏《土地記》云:下雒城西南故潘城,必有以地為氏者。”看來這只是一種推測,并無確鑿根據。1990年8月出版的《中國文化大博覽》解釋“潘”為“今陜西長安、咸陽以北之地”。但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及《辭海》、《辭源》等書,均無此記載。因此,弄清“潘”的地望,當是解開此說的關鍵所在。

    再一說是認為潘姓出自羋姓,系以字為氏,即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但鄭樵緊接著又說“未詳其始”,即潘姓起于何時、系以誰的字為氏均不清楚。《姓氏尋源》引晉朝《潘岳家譜》說潘姓是“楚公族羋姓之后,以字為氏,潘崇是也”;又引《通志》說“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潘崇是春秋時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太子商臣的老師,曾誘導商臣圍楚成王,迫使成王自殺。商臣代父立,是為楚穆王,封潘崇為太師,讓他掌管國事。《中國人名大辭典》將潘崇列為潘姓人物,可見潘姓不始于潘崇,而是在潘崇之前已經形成。

    那么,潘姓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筆者認為,潘姓出自古潘國,屬于以國為氏之類。據楊育彬《河南考古》稱:“潘國亦為春秋時期淮河流域的一個小國”,“潘國的地望可能在(今河南)固始縣境”。接著又列舉漢楚相碑及多件出土文物作為此說的論據。

    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云:“今淮濱期思城有漢楚相碑,碑文記載稱:(孫叔敖)‘子辭,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固而欲有賞,必于潘國,下濕墝埆,人所不食,遂封潘鄉,即固始也’。天一閣本《固始縣志》卷二:‘固始縣,古潘國’。”按,孫叔敖為春秋時楚國期思人,官令尹,曾在邲之戰中輔助楚莊王指揮楚軍,大勝晉兵,還曾在期思、雩婁(今河南商城東)興修水利工程。

    二、出土文物:1974年春在信陽縣北甘岸村西出土的3件青銅器中,有一件銅匜有銘文“佳番白(伯)酓自乍(作)也(匜),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用”;1978年初在潢川縣南劉砦磚瓦窯廠院內出土的5件銅器中,有一件銅盤有銘文“佳番君白(伯)龍支用其赤金……”;1979年3月在信陽西北楊河村一座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中,有兩鼎腹壁及一盤、一匜底內均有“佳番昶伯者”等銘文。

    另據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潘一作番”;何光岳《楚源流史》,“潘為楚邑”。由此可知,古代確實有一個潘國,這個潘國為伯爵,其地望在今河南固始縣,很可能就是西周初期伯季的食采地“潘”,春秋時期被楚國兼并后置邑;亡國后的潘國子孫,以原國名為氏,就是潘氏。

    此外,潘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即《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羅氏改為單姓潘氏。

    上述三源中,姬姓是黃帝的嫡系子孫,羋姓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后裔,鮮卑族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因此,三源同屬一宗,即從根本上講,潘氏是黃帝的后裔。

    由于史籍中最早的潘姓人物是潘崇,《史記》又載有潘崇的事跡,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的兒子潘尫,為楚莊王時大夫;孫子叫潘黨,繼為楚大夫。潘黨的后代,主要是在今湖北境內發展。東漢靈帝光和年間,有潘乾,任溧陽(今屬江蘇)長,此后,潘氏有一支在溧陽發展;獻帝時有尚書左丞潘勖,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三國時,吳有瀏陽侯潘濬,為漢壽(治所在今湖南常德縣東北)人;右將軍潘璋,為發干(治所在今山東冠縣東南)人;曾被孫權立為皇后的潘夫人,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氏已播遷于上述地方。其中以滎陽郡中牟潘氏最為興旺。潘勖有子芘、滿,芘之子潘岳,潘岳之侄潘尼,世居中牟,至潘尼的孫子潘才,晉代任廣宗太守,在廣宗(在今河北威縣東)安家,此后發展成為潘氏重要的一支。潘才的8代孫潘紹業,北魏時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剌史,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唐代任杭州(今屬浙江)剌史,均在當地安家。又,唐左屯大將軍潘道毅為馮翊(今陜西大荔)人,是潘尼的裔孫;水部員外郎潘伯起為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是潘勖的后代。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代的幾百年間,潘氏不僅是中牟的名門望族,而且又自中牟衍分出許多支脈。漢壽潘氏,自潘濬之后有很大發展,也不斷向外播遷,如西晉時的潘茂名為潘州(今廣東高州)人,可能就是潘濬的后代;唐秘書監潘肅仁為江夏(今湖北武昌)人,自稱是潘濬的后代。唐、宋時期,潘氏的郡望還有河南(今洛陽)、豫章(今江西南昌)。河南潘氏,主要是鮮卑族破多羅氏所改,也有一些本來是漢族,如東晉檢校太傅潘環,洛陽人,即是漢族。鮮卑族潘氏是潘威的后代,此支潘氏人丁興旺,自北魏至唐代官宦輩出,簪纓相繼,如北魏懷朔鎮(在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北將潘長、唐監察御史潘玠等,均是潘威的后裔。豫章潘氏興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散騎常侍潘處常及其子內史舍人潘佑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潘氏徙居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遷去的。據福建《漳州府志》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有固始人潘節,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當地安家落戶,此后,子孫蕃盛,分居漳浦、詔安等地,有的又進一步遷居廣東、云南。如唐憲宗元和中登進士第的漳浦(今福建云霄)人潘存實,即是潘節的后代。至明清時期,潘氏分布更為廣泛,居住在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云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許多地方。姓氏書列潘氏的郡望為:滎陽、廣宗、河南。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鄭成功之子鄭經治理臺灣時,潘踄駕船到臺灣捕魚,留居當地,是為大陸入臺最早的潘姓人。此后,閩、粵潘氏又有不少人陸續移居臺灣。在日本人侵占臺灣期間,臺灣潘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米田,直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恢復原來的潘姓。目前,潘姓是臺灣第42大姓。此外,清朝初期,臺灣曾幾次發生叛亂,新竹竹北新社的土著,屢次協助官兵平亂。因此,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賜予助戰有功的土著7姓,以示表彰。其中,第六即為潘姓。臺灣姓潘的山胞并非只有賜姓這一支,而是還有多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當大陸移民入臺墾殖時,清廷實施保護土著的所謂“番大祖”制度,土著全都是地主,而從事開墾的大陸移民則是佃戶,必須向身為地主的土著交租。在這種情形下,土著認為只要有水、有米、有田,生活便可無虞,所以,想到要改姓,便紛紛采用這個“有水、有米、有田”的潘姓。又,清道光六年(1826年),淡水廳下南莊(今苗栗南莊鄉)之賽夏族加模拉來氏,意為蟬,改姓潘。清代,臺灣土著還有取義蕃族而成為潘姓者。凡此種種,使臺灣潘姓的山胞家族特別多。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潘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在中國歷史上,潘姓名人輩出,代不乏人,僅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就有20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元代以前主要是西晉的潘岳、潘尼,宋朝的潘美、潘閬。潘岳,中牟人,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以其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于詩賦,文詞華靡,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其《悼亡詩》為世傳誦。從姿容上說,他是著名的美男子,年少時曾“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滿載而歸”,因之被稱為“潘郎”,“擲果盈車”的故事被廣為流傳。潘岳之侄潘尼,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潘美,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滅南漢、南唐、北漢時,擔任大將,后負責北方邊防。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攻遼,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被楊業妻折太君提出控訴,受降級處分。后又加至同平章事。潘閬,亦為大名人,宋太宗朝經人推薦,賜進士,后以“狂妄”的罪名被斥,至真宗朝受到赦免。他能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自制《憶余杭》詞三首,一時盛傳,東坡愛之,書于玉堂屏風,石曼卿使畫工繪之作圖”。明代有水利家潘季訓,浙江烏程(今吳興)人,自嘉靖末到萬歷間,四任總理河道,先后達27年,著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還有文學家潘之恒,歙縣(今屬安徽)人,曾從事《盛明雜劇》編校工作,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并有詩集《涉江集》。明、清之際有思想家潘平格,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等;還有史學家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著《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清代,潘姓名人大多出自江南,如學者潘耒,為吳江(今屬江蘇)人,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詩人潘德輿,為江蘇山陽(今淮安)人;書畫家潘奕雋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都是知名畫家。此外,清初有江南溧陽(今屬江蘇)農民起義首領潘茂、潘珍;清末有上海小刀會首領潘起亮(即潘可祥),貴州省荔波縣水族農民起義首領潘新簡。

    在近現代史上,潘姓人才濟濟,表現在諸多方面。文化藝術界有:潘天壽(1898—1971),浙江寧海人,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建國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布局善于“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并能融詩、書、畫、印于一爐;亦能人物,并長于指畫;于畫史、畫論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潘漠華(1902——1934),浙江宣平(今武義)人,現代詩人,有詩集,后寫小說,其內容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在新聞出版界有潘非(1918——1968),浙江平湖人,多年從事黨的宣傳工作,1955年后歷任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委常委、副總編輯。在學術界有:潘梓年(1893——1972),江蘇宜興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后長期任《新華日報》社長,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1954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著有《邏輯與邏輯學》等。潘菽(1897——1988),江蘇宜興人,建國后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等,著有《心理學概論》,主編《人類的智能》、《教育心理學》等。潘光旦(1899——1967),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曾留學美國,獲碩士學位,建國后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兼歷史系副主任等,著有《優生學原理》、《政學罪言》、《民族特性與民族性》,譯有《物種由來》、《性心理學》、《自由教育論》。潘念之(1901——1988),浙江新昌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就學于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法學部,歸國后,長期從事中共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和地下秘密斗爭;對法學、政治學造詣很深,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在政界有:潘自力(1904——1972),陜西華縣人,建國后歷任中共寧夏省委書記兼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中共陜西省委書記、陜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印度、尼泊爾、蘇聯等國大使。潘漢年(1906——1977),江蘇宜興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至1955年先后任中共華東局和上海市委社會部部長、統戰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和第三書記、上海市副市長。潘振武(1908——1988),湖南常德人,建國后歷任廣州軍區后勤部政委、駐蘇聯大使館武官、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兼外事局長、武漢軍區副政委、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等。英模人物有潘阿耀(1907——1982),浙江象山人,1950年5月試驗出中國第一根無縫黃鋼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5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此外,還有一位旅行家叫潘德明(1908——1976),浙江湖州人,1930年6月開始徒步和騎自行車環游世界,歷時7年,行程數萬里,途經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居海外的潘姓華人,以及港、澳潘姓同胞,也都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不少杰出人物。例如,印尼華人潘國強,善于經營草藥,所辦的雄雞草藥廠,為印尼最大的草藥廠之一,其產品行銷全國和東南亞,并多次在國際展銷會上獲優質獎,他也因此被譽為印尼“草藥業大王”;法國的潘洪江,港澳的潘迪生,各自擁有財富數億美元,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潘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排名第52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1%,分布很廣,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較多,這8省區潘姓約占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69%。潘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已敘述者外,宋代撫水州民(今毛南、水族之先民)4姓之三為潘姓;宋代西夏人有潘姓;清滿洲人有潘姓,世居鐵嶺;貴州黃平縣苗族喀嘎杷氏,漢姓為潘;滿、苗、水、京、彝、回、壯、土家、蒙古、仫佬、布依等民族均有潘姓。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