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被譽為“千古奇丐”的武訓靠行乞為生,辦起了義學。17年前,目不識丁,從未進過學校的豫籍農民工陳復耀,靠撿破爛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效仿武訓在首都辦起了一所專門接受農民工子女的學校。17年來,在京、豫兩地的攜手關愛下,這所學校走出了 600多名大學生,也蹚出了城鄉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之路。□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文通訊員 于宙 楊永
●“破爛王”矢志辦學
7月8日,在兩個星期的奔波勞累后,“校長”陳復耀“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他一手創辦的“北京市大興區京豫陳學校”,在面臨第六次搬家時,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幫助,“校舍將全部由政府來蓋”。位于北京大興區的京豫陳學校,堪稱中國內地最知名的農民工學校之一,是在京河南人陳復耀的心靈寄托。這所學校17年的堅韌生長,點亮了成千上萬草根孩子的成長之路。1979年底,“穿著一件沒有扣子的舊棉襖”,河南新縣農民陳復耀來到了北京。來北京的目的是為了脫貧, 10歲以前,陳復耀沒睡過被子,只能睡稻草。到北京后,陳復耀只能靠撿破爛為生。3年多后,陳復耀靠撿破爛積攢了1萬多元,但“目不識丁”的他,不知道咋往家寄錢,只好把血汗錢藏在棚子附近的一個土坑里。1984年,機遇降臨到陳復耀身上,陳復耀承包了一個工地的工程,第一次當老板,一個來月時間,就掙了2000多元,而那時一個農民在北京打工一年,也不過掙二三百元。1996年,陳復耀和手下700多名進城務工農民的孩子、百十名隨遷子女,已經到了上學年齡。可當時北京還沒有打工子弟學校,有一些公辦小學可以接收這些孩子上學,但要收取借讀費,每個學生4800元,打工子女沒人上得起。陳復耀怕孩子們蹈自己沒文化的覆轍,決定辦個學校。同年8月,京豫陳學校成立。
●堅守 云開月明
京豫陳,這個文縐縐的學校名稱,來源于陳復耀樸實的想法:一個姓陳的河南人在北京辦的學校 。雖然是因陋就簡地把學校建在自己承包稻田旁的一個垃圾堆上,但68間的規模,讓陳復耀投入了40多萬。這40多萬元,能在當時的北京市區核心地段買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好房子。學校建成后,開學第一個月招了186人。兩個月后,在校生達600多人, 學生全是來自信陽市的農民工子女。老陳辦學,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體制障礙。按國家相關政策,1995年以前,義務教育的制度核心是屬地管理,即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主要由戶籍所在地負責,經費按照戶籍學生數下撥。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往往被限制和忽視,雖然1996年這一問題已開始被重視,但只是在個別省市試點。在制度的障礙下,只得非法存在的京豫陳學校,在1999至2003年間,被迫搬了5次家。2003年8月18日,學校經過4次搬遷后,遷至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在不畏艱難地堅守了8年后,2004年春,大興區教委正式為京豫陳學校辦理辦學許可證,還批給學校15畝30年租期的辦學用地。
【人物檔案】陳復耀,河南新縣人,1979年開始了在北京的“北漂”生活,靠撿破爛為生。1996年,已經是老板的他為滿足家鄉子弟上學,自籌資金40多萬元創辦京豫陳學校。2006年6月,該校被第29屆北京奧組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授予“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2007年度又被北京市教委確定為“北京市民辦學校特色建設”項目試點學校。
●京、豫攜手“為了孩子”
作為為家鄉父老解除后顧之憂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京豫陳從開辦之初,就得到了家鄉的關愛。新縣教育部門給京豫陳學校派遣公辦教師和校長,課本也由新縣新華書店幫助訂購。在為京豫陳解除非法辦學的后顧之憂后,2004年9月2日,大興區政府副區長于魯明、區教委副主任孫勇為“北京市大興區京豫陳學校”揭牌。2004年9月10日,北京市市委常委、市教工委書記朱善璐帶著1000元慰問金,專程來到京豫陳學校慰問看望全體教職工。2006年9月1日,在京豫陳學校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典禮上,出現了時任北京市市長王岐山的身影。王岐山勉勵現場的1100名農民工子弟:“你們的父母為北京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你們有權利和北京當地的孩子一樣,享受北京最好的環境、最好的教育。”近年來,大興區教委先后為學校配備體育器材、自然儀器室、電腦室、圖書室、多媒體教室、電視音響及辦公設施價值50多萬元,2006年秋河南省政府資助2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
■對話陳復耀再苦不能苦孩子
東方今報:您從小沒上過學,現在能認字嗎?據說您現在還給孩子們上課?陳復耀:經過這些年的學習,我已經認字了,也學會了寫字,但寫的時候,會出現錯別字。我每周堅持給孩子們交流,我講不了課。但可以和孩子們講我的人生經歷。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志向。東方今報:和別的打工子弟學校相比,您這所學校,檔次很高,聽說還開設了音樂、美術課?陳復耀:17年來,我這里有600多個孩子考上了一本院校,和一些公辦學校比,也差不多少,其中還有孩子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這樣的名牌院校。東方今報:為了辦這所學校,這些年您投入了多少資金?支撐您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什么?陳復耀:總體上投入了有2000多萬,這些錢都是我的工程賺的利潤,如果沒有北京、河南兩地黨和政府的支持,我也堅持不了這么多年。我不想讓農民工的下一代像我一樣不識字,受人欺負。何況,再苦也不能苦著孩子。
■ 點評
“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教育機會均等的中國夢,化為在京河南人陳復耀不畏艱難的實際行動,而在行動中,也體現出了眾多在外奮斗的河南人的精氣神。點評人:劉金山: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