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初中未畢業的他,懷揣盤纏,來到北京一家建筑工地掂起了灰斗,那時他不到15歲。2005年,30歲出頭的他,已是北京朝陽區望京地帶知名的千萬富翁。對固始老鄉張中良來說,這傳奇般經歷的背后,是他和都市不斷對話的創業夢想。
一個不”安分”的固始小伙
初到京城,一無所長的張中良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做小工。不過,只做了半年,喜歡動腦筋的他就有些不“安分”了。“總不能一輩子干體力活吧!”他一邊干活,一邊搜集各種信息,琢磨著學個什么手藝。很快,他看到一則招收裝飾設計技工的廣告,就抱著試試的想法去這家公司應聘,沒想到被錄取了。
由于他虛心好學,勤于鉆研,不到一個月,他就學成出師,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銑工。很快,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銑工技能新技法,替代了以前復雜的工序。一年后,他升任這家公司車間主任。
這時,剛有點成績的他又不“安分”了。“我要干一番自己的事業!”當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師傅時,師傅不僅沒有阻攔,反而真誠地握住他的手:“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的。好兄弟,大膽闖吧,遇到什么困難,我會幫你的!”
1990年,張中良在幾個老鄉的幫助下,注冊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那時,他18歲。接到第一個裝修工程時,張中良擔心做不好,就揣著合同找到了師傅。師傅不但立即派去技術人員指揮施工,還親自替他設計施工方案。
工程完工后,張中良擺下酒席答謝師傅,師傅笑著說:“我要等你成功后,喝慶功酒,這回就免了罷。”這句話,讓張中良記在了心頭。
兩個大男人的悲歡離合
2002年6月,張中良的公司承接了一家幼兒園的裝修業務。按合同約定,工程必須在幼兒園開學之前完工。就在裝修隊按照施工合同有條不紊進行時,意外發生了,公司定購的一批彩鋼因為對方機器出了問題不能按時到貨,裝修工程被迫延誤了10天。為此,甲方幼兒園按規定扣除了20%的工程款。為此,張中良幾天悶悶不樂。突然,他冒出一個新念頭:既然搞裝修離不開彩鋼,何不創辦一個彩鋼廠?
主意打定,他便把開辦彩鋼廠的方案拿到了董事會上。不料,公司副總倪天祥堅決反對。雙方各持己見,吵得臉紅脖子粗,鬧得無法收場。倪天祥一氣之下離開公司回了老家。
好在是,在家待的一段時間,倪天祥認真反思后覺得張中良一向辦事謹慎,一定作過充分的市場調查,不可能是草率辦廠。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了公司。見到好兄弟,張中良異常欣喜,當兩只大手相握,兩個大男人都禁不住熱烈相擁。就這樣,一個占地600平方米,投資370萬元的彩鋼廠終于建成了。不出張中良所料,投產后,訂單像雪片般飛來。
“中良不僅創業的激情比我高,對市場的敏感性也比我強。他是善于把握機遇,并果斷決策的人。”倪天祥感慨地說。
我要把廠子辦到鄭州去
從2002年開始,張中良已是身家千萬的老板了,公司的業務也越來越紅火,資產超過一個億。但張中良創業的夢想并沒有止步,他時刻搜尋著新的商機。
如今的張中良,已是四家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并當選北京市十佳青年。
“下一步,我想把彩鋼廠建到鄭州等其他城市去。”張中良說,“因為我發現隨著奧運會的臨近,未來的北京建筑市場對彩鋼的需求已相對飽和,必須向外地拓展。”面對未來,張中良依然不停地追逐著自己的創業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