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像唐女士這樣行禮的,絕不在少數。就在她叩拜之時,身邊也有一些人跪拜下來。而一位僧人干脆匍匐下去,用藏傳佛教的形式禮敬太昊陵。
這是對祖先的一種叩拜和恭敬,這是人們對人祖開天之功的永遠銘記。
它讓我想起印度的那爛陀寺,想起萬里之外釋迦牟尼成佛的圣地。在那里,人們一遍遍地匍匐、跪拜,向佛教的原點致禮。
而太昊陵,無疑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原點,人文的原點。
尊奉,恭敬,這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
“三皇”之中,伏羲位列第一,所有史書,概莫能外。
1994年的初冬,著名古建筑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和著名古建文保專家鄭孝燮先生來到太昊陵考察。當時的太昊陵還不是“國保”,但這已讓兩位經見過無數古建筑的專家激動萬分了,羅哲文先生說,太昊陵不評“國保”,天理難容,并當即書寫對聯一副:“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
這其實是一種廣泛的民族文化認同心理,是一種對于根的眷戀。
太昊建筑依照八卦哲理修建
讓羅哲文先生感慨并激動不已的,是太昊陵的宏偉建筑和完整布局;讓羅哲文先生欣然命筆的,則是寢陵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內涵。
太昊陵,全稱淮陽太昊伏羲陵,又名伏羲陵,俗稱人祖墳,它的布局和命名均依帝王規制和太昊伏羲氏先天八卦哲理。在750米長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蓍草園等。整個建筑群,由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護衛。
“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望到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當地作家董素芝說。
實際上,太昊陵還有龐大的附屬建筑。據道光六年《淮寧縣志》記載:其時“東有岳忠武祠、老君堂、元都觀、火星臺、更衣亭,西有女媧觀、玉皇觀、三清觀、天仙觀等”。
但由于年久失修,這些建筑大多已不復存在,現僅存岳忠武祠,西部四觀正修復。
因為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是中華“人文始祖”,從這個層面上,太昊陵被稱為“天下第一陵”,并被列為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
太昊陵的建筑模式凸顯了建筑者的匠心,也說明了建筑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太昊伏羲文化的精到把握。太昊伏羲氏“一畫開天”,太昊伏羲陵古建筑群及其陵與蓍草園的命名無不與先天八卦有關。“整個建筑群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的統天殿為中心,其他建筑均以八卦含義命名。”董素芝說,“陵,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天地合體之義。陵前有臺,名先天八卦壇。”
“太昊伏羲陵整個建筑形式與故宮差不多,但太昊陵的統天殿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除了伏羲,誰敢‘統天’?沒有!”淮陽縣文化館原館長張德聲先生說。
張德聲先生還介紹說,太昊陵建筑是有科學依據的,比如每道門與中軸線都有15度的夾角,這樣每道門成為下道門的照壁,風不足以直吹進去,可以起到陽氣上升濁氣下降的作用。
從淮陽城到太昊陵,首先要過渡善橋,也稱蔡河橋。它是太昊陵最南的建筑,飛架于古老的蔡河之上,俗稱“面橋”,是明萬歷四年創建的。渡善橋,僅看字面你就會知道,橋是讓善良的人走的。無論怎樣的人,只要從此橋走過,一看到人祖陵廟,就會棄惡揚善、心地善良起來。
蔡河其實就是龜河,古蔡字即龜的意思。《陳州府志》記載,上古伏羲氏得白龜于蔡水,作為他創畫八卦的證據之一。除面對午朝門的一座主橋外,其東西兩側原各有石橋一座,分別與東天門、西天門對應。古代皇帝或欽差大臣前來朝拜時,皇帝或欽差(手捧圣旨)走中間進午朝門,文東武西,各有規制。至于平民百姓,則由自己做主,統統打破尊貴卑賤界限,一般都從中間走,一步一叩首,從午朝門一直到陵前。
渡善橋北數十米,便是午朝門,又稱欞星門,面闊三間,進深近五米,通高十米多,單檐歇山頂,也是明萬歷四年創建。午朝門是太昊陵中軸線上的第一道門,完全是帝王規制,紅門金釘,中間為九排九路,兩側為七排九路。午朝門前有臺,臺上懸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門上方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午朝門兩側有硬山式“八”字墻,東二十多米處有東天門,為饅頭式卷棚頂,通高五米多,上懸楷書“東天門”木匾。午朝門西二十多米處為“西天門”,樣式體量與東天門相同。門前左側有明槐一株,右側立太昊陵保護標志,須彌座。整體建筑為明代宮廷式建筑風格,并帶有中原地方特色。
午朝門兩側的東天門與西天門前,原各有石牌坊一座,東曰“開物成務”,西曰“繼天立極”。所謂“開物成務”是說開通物志,成就事物。開物,是指一畫開天,由混沌分出陰陽,由蒙昧物我不分的狀態走向揭示事物內在的通理;成務,是判定事體、是非、陰陽、曲直等。這是對太昊伏羲氏功績的概括。“繼天立極”,繼指承受、繼承、延續;天與極指至高無上。這里指太昊伏羲氏繼承天的事業,創立無與倫比的業績。牌坊下各立一石,銘文告誡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示對伏羲的崇敬。
午朝門一般為帝王皇宮專有。午朝門的午,是地支的第七位,從方位上講,指正南與子(正北)相對,并以此為依據確定中軸線。由于太昊伏羲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以按帝王規制建立陵廟。在750米長的中軸線上,以此為端,十門相照,九進院落,凸顯一種莊嚴、肅穆、玄秘而幽深的氣象。
統天殿太昊陵建筑群中的精品
進午朝門北行約三十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墻,通往蔡河,在陵墻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俗稱“玉帶扣”。
“過去行車不便,玉帶河主要是為運輸用的,也只有在皇家大建筑中才有這樣的河。”張德聲先生說。
過玉帶橋,沿御道前行,便是道儀門。顧名思義,道儀門是講“道”的。《易·系辭上》說:“成性存存,通儀之門。”何楷注曰:“理之當然曰通,事之合宜曰義。”所以,道儀門又叫通德門,也即通神明之德。“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是超越了物象的宇宙最高法則。“形而上者謂之道”,是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標志著太昊伏羲氏先天八卦總綱領中的最高原則。
道儀門往北,中軸線上依次是先天門、太極門。先天門、太極門之間,兩側分別是三才門、五行門。
易學八卦分先天與后天,“先天”指伏羲所創八卦。“三才”指的是八純卦中的初爻、中爻、上爻,分別象征地、人、天。三才又叫三材,三才門處于中軸線東側,西側與三才門對應的叫五行門,五行又叫五材,即世界五種物質的基本屬性金、木、水、火、土。
太極也就是《易·系辭上》里所說的“太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對太昊伏羲氏始創八卦過程亦即宇宙生成論的描述。
在太極門兩側,東曰仰觀門,西曰俯察門,《易·系辭上》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兩儀門、四象門在東西廊房北端,統天殿左右,東曰“兩儀”,西曰“四象”。
太始門在顯仁殿后,上為寢殿,供伏羲。因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立在里面,故又稱御碑亭。原本,太始門后、伏羲陵前還有八卦壇,壇依先天八卦之卦序排列,中心圓形,圓心有碑座洞,原有龍馬負圖像,可惜現在已不存在。
應該說,統天殿是整個古建筑群精品中的精品,也是整個建筑群的核心,是建筑群的統領、建筑群的眼。它位于中軸線的正中,也是整個建筑群的中心位置,供奉著伏羲的渡金塑像,也正因為這樣,每年的公拜大典、上香儀式都在這里進行。
統天殿看上去宏偉壯觀,大氣磅礴,彰顯著帝王之尊、人祖龍根地的威儀。龍鳳大脊正中矗立著書有“太昊伏羲殿”的三節樓,裝飾華貴而繁復,其他建筑則均以灰筒瓦覆頂。殿里奉有太昊伏羲氏圣像,金光閃閃,看上去頭生雙角,身披樹葉,腰纏獸皮,跣足袒腹,手托先天八卦太極圖,慈眉善目,聰穎睿智,讓人不由得追思千古、思接千載。
敢于“統天”,這可不是隨便鬧著玩兒的,他是人們心目中的天,是人們對伏羲的最高敬奉。
說起來也是自然,先天八卦這一窮三才之理、究天人之要旨的“無字天書”,全賴了他老人家的創始,才得以揭開自然、天、人的諸多奧秘,此殿統天便在情理之中。天是什么意思?“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說文解字》如是說。
要論起來,北京的故宮三大殿,曲阜的大成殿,還有其他大殿,誰敢稱“統天”?所以,伏羲至尊,至高無上。
統天殿內墻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跡圖》,標記了伏羲的豐功偉績,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崩葬于陳等。殿前有月臺,面積三百多平方米。這里就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無論王侯將相、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均望之匍匐,頂禮膜拜。
統天殿坐落在直壁式臺基之上,殿前連接直壁式月臺,臺前鋪青磚,周有壓條石,可容千人同時跪拜。東、西、南均有七級垂帶式踏跺。它與東西廊房、鐘鼓樓、太極門形成古老的四合院。
“統天”一詞源自《易·彖》,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說卦傳》有:乾,天也,健也。謂盛大無極的乾陽元始之氣,開創萬物,統領自然。乾象為天,陽性,有剛健義,與坤卦同列六十四卦之首。乾又為父,反映父系制社會崇陽尊父的儒家思想。所以,統天殿就有些特別,在整個陵廟建筑中,獨獨它用明黃色琉璃構件,以顯示尊貴,統領一切之意。
統天殿殿頂大脊飾有二十八宿,代表天。二十八宿是古人用作觀測日月五星運行坐標的二十八組星座,由于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的棲宿場所,因此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宮,每宮七宿,每宮想象為一種動物形象,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又稱為四象。這就是《尚書》中所說的“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
古人還認為,二十八宿有主吉,有主兇,還認為天上星宿與地下人事相對應,上有多少星,下有多少人,大人物是大星宿,小人物是小星宿,并選擇東漢初年劉秀手下的二十八員名將與二十八宿相配合,擬出二十八幅《吉兇星像圖》。
統天殿后的顯仁殿、太昊陵乃至蓍草園,也都分別代表著伏羲文化的不同內涵。
午朝門是太昊陵中軸線上的第一道門,又稱欞星門,完全按帝王規制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