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氏——龍文化的創始人
2012/4/25 9:32:4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民族,華夏裔胄被稱作龍的傳人。為什么被稱為龍的民族和龍的傳人?追根溯源,這一切,都肇始于遠古時代太昊伏羲氏創制龍圖騰和以龍紀官的偉大創舉。
2005年清明節,央視直播公祭黃帝陵大典實況,作為央視演播室嘉賓的李耀宗先生面對億萬觀眾說;“黃帝就代表龍,在黃帝以前沒有龍。” 李耀宗先生的這句話,前半部分是對的,黃帝確實代表龍,而且是龍文化的重要傳承人;后半句就大錯特錯了。眾所周知,在黃帝以前有炎帝神農氏,《補三皇本紀》說炎帝之母“感神龍而生炎帝”,炎帝也是龍文化的重要傳承人;炎帝以前是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才是龍文化的創始人。
一、典籍中關于太昊伏羲氏為龍師人祖的記述
《周易·系辭下傳》說:“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之后眾多史籍幾乎是一致采用這一觀點!稘h書》、《白虎通義》更是原文照抄地記載。《世本》、《尚書·序》、《帝王世紀》稱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為三皇,《漢書·律歷志》將伏羲氏列為三皇之首。魏晉之后這一稱謂成為眾多史學家的共識。明代朱元璋欽定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為三皇,稱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從而有了華夏先祖“三皇五帝”之說。北京國保單位“歷代帝王廟”也是按朱元璋的欽定設立的牌位。《說文》以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作為一種中國古史系統。山東嘉祥縣東漢末年的武梁祠歷史人物畫像石刻,共刻有11位上古帝王圖像,也是伏羲氏為首,之后是神農氏、黃帝、顓頊等。
《左傳·昭公 十七年》記述:“黃帝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太昊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堵肥贰吩唬“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百師服,皆以龍名。” 《史記?補三皇本紀》云:“伏羲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竹書記年》記述:“太昊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北宋劉恕《通鑒外紀》記載“太昊時有龍馬負圖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里;栗陸為北龍氏,繁殖草木,疏導源泉。”《綱鑒易知錄》記述:太昊伏羲氏立“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兜弁跏兰o》、《淮南子》等史書典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為龍師的記述!吨駮浤辍氛f太昊伏羲氏為風姓之祖。風的上部正是“天似穹廬”的表相,下部乃一蟲字,蟲即龍也,概之,“風”所表示的正是“天下一條龍也”。而太昊伏羲氏的屬下都是以龍為司職的官員,這就充分說明:“龍”最早與太昊伏羲氏聯系在一起。稱太昊伏羲氏為龍師人祖是數千年來人們的共識。
二、傳說中關于太昊伏羲氏創制龍圖騰的精彩故事
太昊伏羲氏為什么“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與民間傳說中太昊伏羲氏創制龍的圖騰有著密切的關聯。當然傳說不能當作歷史,但傳說可以折射出歷史的畫面,F代科學考證,中華民族心目中被稱作龍的神物,是不存在的。龍是遠古時期人們所崇拜的圖騰,而且是由當時眾多部落的圖騰拼湊而成的,是太昊伏羲氏率領的部落聯盟所高舉的一面旗幟。聞一多先生在《詩與神話.伏羲考》一文中說:"龍究竟是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并且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的一種綜合體”;“龍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澤厚說: “這可能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那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近日推出了他潛心研究寫成的《中國龍的新發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王東認為,中國的“龍”源于圖騰,又超越圖騰,是文化的創造,也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號和美好象征。龍的圖騰是怎樣出現的?又為什么叫作龍?多年來,筆者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在豫、魯、皖,在陜甘地區,廣泛收集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并將這些民間傳說歸納整理,與出土文物上的中國古文字相印證,經過深入的研究后發現:太昊伏羲氏率領的部落聯盟是最早以龍為圖騰的。太昊伏羲氏是遠古社會唯一號稱“龍師”,并以“龍”稱謂司職的部落聯盟的首領。
相傳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統領著九大部落。這九大部落在結盟之前,都有著自己的圖騰,如蟒蛇、雄鹿、老虎鱷魚、巨蜥、紅鯉 蒼鷹 、白鯊、長須鯨等等。華夏九州第一次大結盟之后,太昊伏羲氏集中九大部落圖騰的特色,以蟒蛇圖騰為基礎,選用鱷魚圖騰的頭,雄鹿圖騰的角,老虎圖騰的眼,巨蜥圖騰的腿,蒼鷹圖騰的爪,紅鯉圖騰的鱗,白鯊圖騰的尾,長須鯨圖騰的須,組成了一個新的圖騰。新圖騰的形成,標志著“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見《竹書紀年》)。這個新圖騰乃天下之物也。代表著眾多部落第一次大結盟的新圖騰是如何確定為“龍”這個稱謂的?我們可以從典籍記載中,從出土的古鼎銘文、甲骨文、古籀文及傳統的小篆中,從天空閃電的圖像里,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山海經.海內東經》云:“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痘茨献·地形訓》亦云:“雷澤有神,龍身人頭”。多種典籍均載雷神為龍身人頭,說明遠古時期龍曾被奉為雷神。《太平御覽》卷13引《尚書·洪范》說:“雷于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復出,出則萬物亦出。” 古人認為萬物生長與雷電有密切聯系,以為是雷電送來了雨水,主宰萬物生長。
古籀體的“龍”,甲骨文的“龍”,展現的既是龍圖騰的形象,同時也是雷電出現時的閃電圖像。而周代“古缽”銘文的“龍”其右部分仍然是閃電的圖像,其左部分已經有了雷鳴之“音”的成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漢印、漢代《張遷碑》的“龍”已定型,“龍”字的左邊是一個“音”字的夸張,為雷鳴之音,蘊含著一種“隆隆”聲;“龍”字的右邊那彎彎叉叉的字形,為閃電之相,顯現著新圖騰的圖像!墩f文解字》論述漢字形成的途徑為“指事、象形、象聲、會意、轉注、假借” 六個方面,而這個繁寫的“龍”字左邊象聲,右邊象形,左右合之為“龍”,完全符合中國字形成和發展象聲、象形、會意的基本規律。從古籀體到現代繁寫體“龍”的演變,給我們傳遞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龍”的命名與電閃雷鳴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太昊伏羲氏時代,先民們發現,每逢雨水降臨時,烏云洶涌,當雷鳴電閃之時,那耀眼的閃光圖像蜿蜒奔馳,一伸一曲,極像他們新制作的圖騰。而緊緊相伴隨的,是“隆隆隆”的雷聲;“隆隆”聲涵概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人的感覺自然是雄壯、崇高和神秘。于是,太昊伏羲氏和先民們取其“隆隆”聲,將代表著眾多部落第一次大結盟的新圖騰,以“隆”這個音而呼之。當然,在太昊伏羲氏時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 “隆”和“龍”還不可能有什么區分,它只是一個稱謂的符號。“龍”字是后來人們逐步發展演化而成的。其實, “隆”也好,“龍”也好,它代表的只是閃電的圖像和雷鳴的聲音,或者是閃電所帶來的聲音。
新圖騰被太昊伏羲氏和先民們定名為“龍”之后。華夏民族的知識結構中,開始有了龍圖騰的稱謂,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形成一個體型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明能暗、能起能臥、擅爬會游、彎轉曲折、快速行進、善于變化、能量巨大、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龍的概念。太昊伏羲氏把龍圖騰作為族徽,龍圖騰從此成為華夏帝業的象征,龍圖騰渲示著華夏九州的大團結和大融合。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狀態下,雖然還沒有階級,還沒有剝削,但是,人們只要看到龍圖騰,就會立即簇擁到龍圖騰之下。隨著歷史的積淀和蘊蓄,龍成為溝通天地的吉祥瑞獸。在人們的心目中,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文化標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龍圖騰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有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考古證明龍文化產生于太昊伏羲氏時代
從考古的發現研究看,在人們的意識當中,龍與人的關系意識,從6000多年前開始一直延續下來。建國以來,在黃河,長江流域都曾發現過新石器時代有關龍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如內蒙古赤峰地區出土的玉雕龍, 該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距今5500年;湖北黃梅縣焦墩出土的河卵石擺塑龍, 形象為鹿頭蛇身,長4.46米,距今6000余年。這些發現都曾引發考古界和史學界對龍文化的探索.人們曾預言,具有發達原始農業的黃河流域,有可能找到原始龍文化的影子.這一推測在1987年終于得到證實. 這一年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發現了一座古墓葬,墓葬右龍左虎,中間睡一個身高達一米八四的男性墓主。龍的圖像是用蚌殼堆積而成的,屬于體型較大的鱷形龍,形象同后世成形的龍紋比較接近。經測定,距今為6400百年加減135年。西水坡蚌殼龍的發現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為龍文化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0年初, 浙江省又傳來好消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諸暨市次塢鎮樓家橋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龍」的刻畫圖像:龍首龍尾分見于兩塊陶片上,龍頭似獸,圓眼,長角,突吻大嘴,軀干似爬行動物,長身,四足、曳尾,作騰躍狀,氣勢不凡,形象栩栩如生。而太昊伏羲氏時代距今則是6500前后。這說明, 龍文化產生于太昊伏羲氏時代。在六千多年前, 太昊伏羲氏所定四海之廣已包括黃河以北,長江以南這樣一個廣大的區域.黃帝生存的年代距今在五千年左右,有人更精確為4700年。也就是說:龍的出現比黃帝時代早得多,在黃帝努力地統一各個部落的時候,龍文化已經在先民們的歷史中存在千年以上了。
綜上,是太昊伏羲氏創始了龍文化,太昊伏羲氏之后的炎帝、黃帝、堯帝及以后的歷史君王,都繼承和發揚了龍文化。龍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和衷共濟、敢于勝利的民族精神,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橫亙古今,龍是中華民族的標志,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所有華夏裔胄,包括炎帝、黃帝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威嚴,龍的凝聚力,始終是一統海內的巨大精神支柱。
作者簡介
張天興,1950年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現任中共周口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副教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周口市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周口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原標題:太昊伏羲氏是龍文化的創始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周口市人民政府網 作者:張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