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199~278),原名瑞諫,又名諫,字穎考,陳國陽夏人也,魏大臣何夔之子,何遵、何邵之父,在晉歷任太保、太傅、太宰。何曾承襲其父爵位,魏明帝時封平原侯,擢散騎侍郎、典農中郎將,主張為政之本在于得人。何曾與曹魏權臣司馬懿私交深厚,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時,何曾為丞相,在廢曹立晉的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晉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晉升為公。朝會之時,何曾享受坐車佩劍的特權,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何曾任司隸校尉多年后遷任尚書。正元年間改任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臨行時大將軍司馬昭 更命兒子司馬炎和司馬攸送別數十里。后遷任征北將軍,進封潁昌鄉侯。咸熙元年(264年)轉任司徒,封朗陵侯。咸寧四年,何曾逝世,享年八十歲[2];司馬炎在朝堂以素服舉哀,又賜錢帛、棺材和陪葬衣飾。后來議論謚號時,博士秦秀建議何曾謚為丑繆公,司馬炎不聽從,自行賜何曾謚孝公。太康末年,兒子何劭又自己上表請改謚為元。
后人評說:
司馬炎:“侍中、太尉何曾,立德高峻,執心忠亮,博物洽聞,明識弘達,翼佐先皇,勛庸顯著”、“太傅明朗高亮,執心弘毅,可謂舊德老成,國之宗臣者也。而高尚其事,屢辭祿位。”
秦秀:“曾驕奢過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儀,若生極其情,死又無貶,王公貴人復何畏哉!謹按《謚法》,‘名與實爽曰繆,怙亂肆行曰丑’,宜謚繆丑公。”
《晉書·何曾傳》:“曾性至孝,閨門整肅,自少及長,無聲樂嬖幸之好”;“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罰。其外寬內忌,亦此類也”;“何曾善其親而及其親之黨者也”;“何石殊操,芳飪標奇。帝風流靡,崇心載馳。矜奢不極,寇害成貲。邦分身墜,樂往哀隨。”
司馬光:“何曾議武帝偷惰,取過目前,不為遠慮;知天下將亂,子孫必與其憂;何其明也!然身為僭侈,使子孫承流,卒以驕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為宰相,知其君之過,不以告而私語于家,非忠臣也。”